分享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微风影视 2023-10-14 发布于黑龙江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接受改编,改番号为八路军。

此时的八路军下辖3个主力师和一个后方留守兵团,主要集中于陕甘宁根据地和山西地区,总兵力大概为4.6万人。

八路军要想发展壮大,第一步就是从原先的地区里打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事实上,八路军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这个“打出去”的过程中,八路军势必要脱离原先的地区和建制,形成新的建制和番号,而这,就是八路军“五大纵队”的由来。

八路军第一纵队

八路军第一纵队主要是八路军在山东的部队,它包括两支队伍:

一、以黎玉为首的山东省委在抗战爆发后,在山东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发展起来的山东本土部队;

二、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领的进入山东的115师一部。

这两支部队一支本土,一支外来,在指挥关系上互不隶属,作战区域又不在一起,领导班子也相互平行,所以在协同作战方面常有阻碍。为了克服地方主义,发挥统一领导的作用,1939年6月,中央派徐向前前往山东沂蒙地区,对这两支部队进行统一指挥,这两支部队由此被合编为八路军第一纵队。

八路军第一纵队的司令员为徐向前,政委是朱瑞,兵力约为7万人。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徐向前回忆录记载:他到山东后,虽然名义上指挥山东和苏北的各路人马,但由于各部队(如陈光罗荣桓部、肖华部、杨得志部)距离遥远,通讯不便,因此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和朱瑞把领导的重心放在了山东纵队身上。

在徐向前和朱瑞的领导下,山东纵队被整编为5个旅,4个支队。5个旅长分别为王建安、孙继先、许世友、廖容标、吴克华;支队长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指挥了塔山阻击战的胡奇才将军。

如徐向前所述,他到山东后,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未能完成山东、苏北部队的彻底整合,八路军第一纵并未能充分发挥其统一指挥的作用。1940年6月,徐向前返回延安参加“七大”,山东各部分散主义的问题更加凸显,八路军第一纵队的番号不久后被取消。

直到1942年,罗荣桓被任命为山东区军司令员兼政委、山东分局书记,山东的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八路军第二纵队

八路军第二纵队是八路军在冀鲁豫根据地活动的部队,其前身是八路军115师344旅。

1938年3月上旬,为了打击进入晋东南地区的日军,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奉八路军总部之命,南下晋东南,进入太行山地区南段,对日军后方运输线进行了大量的破坏。

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后,徐海东因病回到了延安,中央派杨得志代理了344旅旅长一职。

这个时期,344旅发展得不错,黄克诚于是向总部建议,将344旅分成两部分,他和杨得志各带领一部,黄克诚在晋东南留守发展,杨得志越过平汉路(即今天的京汉铁路,北京到汉口),到冀鲁豫去开辟根据地,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八路军冀鲁豫支队。

1940年,为了统一领导晋东南的344旅、冀鲁豫支队,以及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等部队,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并提名黄克诚担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黄克诚考虑到自己身体较弱,视力很差,且在军事方面并不见长,于是建议总部重新考虑纵队司令员人选,自己只担任政委。总部经过考虑,决定派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兼任第二纵队司令员一职。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没过多久,为了加强冀鲁豫根据地的力量,中央命令黄克诚率领344旅、河北民军等部进入冀鲁豫,于杨得志会合。

会合后两部合编,成立了冀鲁豫区军,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继续担任政委。

之后,黄克诚率领344旅主力南下华中,执行新的战略任务。而冀鲁豫区军则和鲁西区军合并,两支部队形成了新的第二纵队,杨得志为司令员,苏振华为政委。

后来,冀鲁豫区军被划入晋冀鲁豫区军,这支新的第二纵队也因此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的前身(即中野一纵)。

抗战胜利后,1纵奉命前往东北,途经华北时被留下,参加了晋察冀区军的承德保卫战。之后1纵在苏振华的率领下归建晋冀鲁豫区军,杨得志则被聂荣臻留在了华北,他的纵队司令员职务由杨勇接替。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八路军第三纵队

八路军第三纵队是指八路军活跃在冀中地区的部队,它的来源为两部分:

第一,1937年8月,孟庆山将军率领一部红军进入冀中地区发展,组建了河北游击军;

第二,1937年10月,在东北军中担任691团团长的吕正操将军率部起义,脱离国军,改番号为人民自卫军

1938年5月,河北游击军和人民自卫军被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了冀中区军,吕正操为司令员,孟庆山为副司令员。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第三纵队后来又奉命到晋西北、晋察冀等地执行任务。

1943年9月,八路军第三纵队暨冀中区军的番号被取消,其建制被划入晋察冀区军,冀中区军改由晋察冀区军直接指挥。

八路军第四纵队

历史上有两只部队使用过“八路军第四纵队”的番号。

第一支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它是由120师雁北支队和晋察冀区军的一个支队合编成的。它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冀东根据地。

第四纵队一度发展得非常好,曾控制了冀东的广大地区,但由于其地理位置过于前突,最后遭到了日军的高强度围剿,损失颇为严重。

1939年2月,中央决定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出任司令员,统一指挥冀东等地的军事行动,第四纵队的番号也因此撤销。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第二支第四纵队是彭雪枫和黄克诚领导的部队。

如前文所述,1940年5月,黄克诚率领344旅主力离开第二纵队南下华中,与在豫皖苏根据地活动彭雪枫部(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两部会合后,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黄克诚为政委,张震为参谋长,麾下三大旅长分别为刘震、滕海清、谭友林。

此时的彭雪枫和黄克诚胸怀壮志,打算大干一场,以现有根据地为基础,向西发展拿下整个河南……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然而,仅仅3个月后,黄克诚就在中原局连续3封电报的催促下离开了第四纵队,离开前,他留下了5000人马给彭雪枫,自己则带着其余的7000人,进入了张爱萍领导的皖东北根据地。

第四纵队后来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

八路军第五纵队

黄克诚率领7000人马进入皖东北后,与活跃在此地的张爱萍、彭明治等部会合,组建了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新四军的第3师。

中央为何要求黄克诚率主力越过津浦路,进入皖东北呢?这背后的原因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彭雪枫所在的津浦路以西地区是两战之敌,要同时和日军、顽军进行作战,后来彭雪枫在路西遭遇失利,从豫皖苏退到皖东北,根本原因就是这个。

彭雪枫牺牲后,时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的张爱萍被调到4师,接替了彭雪枫的职务。

详解八路军“五大纵队”的来龙去脉:八路军的5把尖刀,名将如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