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何尊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如果要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选择一件最珍贵的文物,或是从陕西的几百万件文物中选择一件最珍贵的文物,那应该就是这件2002年首批就被列为禁止出境文物的何尊,因为铸在何尊内底的铭文最早记载了“中国”这两个字。

中国这个词简单看就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政治上,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过去是指中央之国,更远的古代是指华夏民族聚居的天下之中。从地理范围上,现在的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领海,帝国时代是指由正统王朝统治的区域,王朝时代是指诸侯国的都城地区,最初则是指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因此,虽然中国古时候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但中国一词一直流传广泛,作为各个王朝的代称,最有名的是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还有1842年《南京条约》里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中国这个国家名称。

以前认为,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大雅·民劳》篇中就有“惠此中国”。直到1975年,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才知道,早在比《诗经》更早的西周初年,就已经有了中国这个说法。

1963年6月,宝鸡下了一场大雨。大雨后,一家陈姓农户发现院后的土崖松动了,有亮光闪出,就刨出了一件铜器。叫陈堆的男主人学过医,知道是文物,就收藏了起来。后来,因为饥荒严重,陈堆全家去了宁夏,因为这件铜器太重,就交给自己的二哥陈湖保管。1965年9月,陈湖迫于生计,把这件铜器卖给了当地的废品收购站,换了30元钱帮全家度过饥寒。

非常凑巧,当时在宝鸡市博物馆工作的佟太放到废品收购站转悠,看看能不能捡漏。在那个年代,废品收购站绝对是个好地方,大量古代铜器铁器,通过废品收购站送给了钢铁厂。据说东北某省在某个运动中就曾将几吨的古代金属器全回炉了,南方某省也曾将一件比后母戊鼎小不了太多的商代大鼎回炉了。

不过这件铜器很走运,被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遇到了,他一眼就觉得这件青铜器虽然锈迹斑斑,但形状典雅厚重,纹饰精美华丽,应该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汇报之后,博物馆就以30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件青铜器,确认这是西周早期的尊器,并根据传统的饕餮纹说法,命名这件尊器为饕餮纹铜尊,作为了宝鸡博物馆的珍品。因为这件铜尊身上还有层层铜锈,所以更大的价值还没被发现。

1975年,为粉碎国际上对中国破坏古代文物的谣言,也为了纪念中日建交三周年,中国政府组织一批出土文物精品赴日本展览,宝鸡博物馆的这件铜尊因为造型精美而入选。此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负责组织。马老是青铜器和金文专家,他看到这件铜尊后,认为这么大和这么精美的铜尊应该有铭文,就组织进行了除锈处理,最后在尊的内底发现了一篇长达122字的铭文。经过诠读,考证这件铜尊是西周早期一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造,因此就重新命名为何尊。

马老还在铭文中发现了“宅兹中国”这句话,印证了周成王营建陪都洛邑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而且把“中国”一词的历史从东周时的《诗经》提早到了西周初年。何尊的重要历史价值被完全发现,因此被誉为镇国之宝。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任何杜撰的剧情都要精彩,包括后来马老的离世更比任何悬疑片都要惊奇。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代开始专指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的铜器。作为商周时期的大中型盛酒器,尊在商早期开始出现,商中期开始大量发展,西周早期成为主要的酒器,西周晚期以后逐渐变少。

由铭文可知何尊为周成王五年时的贵族何所作,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也成为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断代标准器。

其实,何尊本身在青铜艺术上就有很高的价值,是一件器型高大、风格独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所以1975年才会入选出国展览文物,才有幸遇到马承源。

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口部为圆形,长颈,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

尊的器身较方,腹部微鼓,下部为高圈足。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尊体的侧面有四道通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感极强,使得它的整体造型雄浑有力又不失优美典雅。

何尊的表面雕有十分精美的花纹,尊体以雷纹为主,腹部和圈足则采用高浮雕的卷角兽面纹。兽面的角部突出于器物表面,形象粗犷威严甚至有些狰狞,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当然,何尊更大的价值还是内底上的那122个字。可惜这些字都深深地铸在内底上,高大的尊体,使得无法像看鼎簋铭文那么方便,相机已经没法拍了,把手机举到最高,与展柜里的何尊形成最小的夹角,但也就只能拍到这个程度了。

铭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说: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先秦时期,洛阳一带被称天下之中,也就是中国,曾是商朝的统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很发达的地区。

周武王灭商后,新兴的周朝既要随时准备镇压反图谋反叛的商人,又要大量吸取商朝留下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宗周远在西边,不利周朝对东方的控制。因此,周武王决定在离殷墟不远的洛河流域,新建一座新的都城。可惜,武王去逝太快,继位的成王又很年幼,辅政的周公忙于东征平叛,所以直到成王五年,才建好了新都,命名雒邑,也称为成周。

古代文献对兴建成周多有记载,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导致后世对成周是否成为西周的都城的看法相异。何尊铭文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和迁都成周之事,证明了古代文献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中提到“宅兹中国”,这是第一次对中国这个词组的文字记载,堪称文字版的最早的中国。

西周金文的“中”字和“国”字就是这样写的。“中”作为中间和中央之意,是位于队伍正中的旗帜或标杆的象形,后引申为中间或中央,所以在金文的中字上,还有四道飘扬的条幅,最初的旗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国”字最早的意思就是城,后来扩大到地方,现在是国家。最早的甲骨文中的“国”字就是口戈,字形与或通假,意为用武器守卫一个城或一个地方,西周的金文在左边的口上下加了一横,表示疆域的界限。周代后或秦汉时,“或”字大量用作无定代词,所以就给“国”字加了个框,区别于“或”字。宋以后流行简笔,非正式书写时就用玉代替了外方框的或,意为国中有玉,写法就跟现在的简体字一样了,所以建国后文字简化改革时,直接用古人的简笔“国字”当简化用了。

何尊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都很精彩,后面的也很有意思。2002年,何尊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不过在2012年,却与其他西周文物一起赴祖国宝岛展出。台湾永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概何尊去台湾肯定不是出国,那也不算出境了吧。

这就是文字上最早的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