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九)三国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与照耀同行 2021-07-06
考古学其实是一门对年轻从业者很有前途的学科,因为,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要推翻一个已知的定理或学说那是相当的困难,但在考古学领域,很可能一次不经意的发现,就会把多少代前辈的学说轻易推翻。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国时期吴国的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就具有这种推翻权威的神奇力量。

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国家博物馆称为青瓷虎子,器高15.7厘米,长20.9厘米,1955年在江苏南京出土,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
2013年看到的这件虎子,口朝右,正好能看到器腹上那道侧刻的非常重要的13字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后来再去时改口朝左摆了,看不到那行珍贵的铭文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换个方向。

把拍的照片竖起来,再放大了,就看得更清楚了。“赤乌十四年会”这六个字能直接看出来,下面的字要对照资料上的说明,也能认出来。

赤乌,三国东吴孙权称帝后所用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是公元251年

会稽上虞,是地名,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

师,应该是制器人的身份,当时称为师。

袁宜作,可能是制器人的名字,也可能是名字加制作的意思。

根据资料,在另一侧上部的提梁下面,有“制宜”的两字铭文,有的说是三字铭文,不过仔细看过几次都没有看到。
之所以要非常重视器身上的铭文,因为证明了这件瓷器的确切断代。越窑青瓷最早出现在东汉,三国时期以胎质坚致细密和胎骨呈淡灰色为特点,到唐朝时以秘色瓷出现而达到到高峰。
这件虎子通体覆盖青釉,属于南方越窑青瓷,因此国家博物馆将它称为青瓷虎子。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

因为赤乌十四年的铭文,它是中国目前有纪年款铭的古瓷中年代最早的,因此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因为证明它是孙吴时期的文物,成为三国时期瓷器的标准器。
三国时期虽然因为《三国演义》而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时代,但这个时代时间太短,不到一百年,而且之后经历了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几百年的大动乱,所以留下来的东西很少,这件文物也就非常珍贵了。
除了年代的历史意义,这件青瓷器的造型和制作工艺也很高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器身通体浑圆呈茧状,两端略膨,中腰微凹,底部有四个堆足,器颈斜上呈圆口。最精彩的是器身上弓背奔虎形提梁,虎首昂起,但头顶有一个尖角,张口露舌,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全身饰淡青釉,精巧而又不失质朴。
目前已知存世和出土了上百件东汉到隋唐期间的同类器,但都以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虎子最为精湛和珍贵。

此外,这件经科学考古出土的青瓷虎子,还解决了一个多年不解的历史问题。
中国古代有很多物品没有传下来,后人很多时候只能用主观想象来约定名称和猜测用途。在两汉和隋唐文献中,就多次提到过一种叫虎子的便器,但没有图像也没有具体描绘的很清楚。

后人通过考古,发现有一种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到唐代没落的器具。这种器具器形似虎,而且后期常用虎头装饰,又多次在古墓的男主人脚下发现,所以曾长期认为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虎子,也就是古代的夜壶。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虎子形象比狰狞,要在古代没有电灯照明的漆黑夜晚用这个起夜,其实挺吓人的,特别是从正对着器口的角度。还有人认为,出土的一些虎子施以重釉,应该不是普通的行清用具。
不过,最关键的证据,就是这件孙吴时期的虎子。

1955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南京光华门外大校场赵史岗4号墓进行清理,在墓主人头前的砖台上发现这件青瓷虎子,器腹上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和“制宜”的铭文,字文是先划在器坯上,然后再涂上青釉烧制成型,说明是特意精心制作的。
研究人员认为,赤乌年间是孙吴的兴盛时期,南京正是孙吴都城,因此难以想象有人敢在帝制时代的国都里使用刻有皇帝年号的亵器。而且,器上还有瓷工的姓名,也很难想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的名字放到夜壶上。
此外,这件青瓷器放在墓主人头部,与其他生活用具放在一起,因此也应该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
在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石室画像发现了一幅涤器图,图中一个仆人正手持扫帚在庭院内清扫,身旁有一个大水缸、一个簸箕和一个虎子,图上还有一个带栏杆的精致小房子,显示虎子应该是用于盛水和洒水的水器。
如果虎子真是水器,那就不是文献所说的那个虎子了。不过,因为虎子的说法流传已久,而且又确实呈似虎的兽形,所以还是延用虎子的名称了。
不过也有看法,认为那间小房子就是汉代的厕所,所以虎子就是文献上所说的那个虎子。
我希望还是洒水器吧,因为它实在太精致了

关注我们

与照耀同行ID

walkingwithshining

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