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3期

 太阳微笑666 2021-07-06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3期

图片

第6条:讲解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六条。很多人学到第六条,就开始蒙了。然后,再学下去,一条比一条更蒙。然后,就开始了“牵强附会”与“自以为是”的历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认为。如果第一至第六条。真理解了仲圣之仲意。如果能明白仲师的慈愿与博大胸怀。学伤寒已经“思过半”了。

太阳病,必恶寒。有没有不恶寒的呢?仲景这一条就讲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 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7·8条:一起学更好。这也是一条『纲』条文。贯穿全书所有条文。

这里,有几个关键关节点。

一:病·太阳病·……病·之为病·某经病。这是仲师的描述手法。大家们一定要熟悉。

二:发于阳·发于阴。

三:阳数七·阴数六。

四:行其经尽。

五:欲再做经者。

六:经不传则『愈』。

大家们念它一百遍。就会有“收获”。or手誉写。

这七·八全弄明白了。伤寒与金匱要略就『通与畅』了。

千万别『牵强附会』·『自以为……』。最好是:恳诚的跪拜在仲师座前。『以诚为尊』。点起『心香』·望仲师赐教·让师尊一一指点迷津。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捷径。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第八条学习体会,我们临诊见病:首分外感与内伤。外感病,名付其实就是出现了“伤邪”了。何谓“邪”,此不述。

那么,很筒单。伤邪,邪入体了,正气无法“运化”化为邪了。它们在素体内就一定有一个运化演绎过程。

这个过程中。自然出来了“传经”·“再经”·“行经”·“不传经”·“邪消邪化邪断邪出里而自愈”·“邪传邪行邢入里而病重病深”。

“针足阳明·药散阳明·远功散邪”等等方法。目的都是“不让邪传邪行·邪再经”。然后·汗吐下·消清和·温清补。无论何法。理则一矣。

仲师此条,为第七条的连续,也是7条的解释比如。此条也是“纲”条。

伤寒前十条。理解了。和仲师·心心相应。面对病人·心存善念·心思纯粹·感同身受·日与病谋·夜与心谋·则·日行千里·下手有神。

前十条,即为仲意。得仲意则运用伤寒疗疾易矣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否则,天天在方证对应·随证治之的“仲术”里打滚。三辈子也入不了“堂”。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

内经之文。皆为“圣人”之言。我们要天天·时时·刻刻·以圣意为准·千万别“自以为是”·“牵强附会”。这是大毛病

很好补充一下了第一至第十条

说个“题外话”。为什么“看着经方简单·用起经方无效”?

比如:什么“猪苓汤”金匮要略第一方(比拟伤寒桂枝汤)。“肺痿就是肺癌”。脑子进水,倒背如流也冤然。

不要理“谁”认为。一切以“岐伯·雷公·仲师·华佗·扁鹊”为准。以自悟为绳。其他全是“参与考”用。即使是胡冯体系与周郝体系与扶阳滋阴……。

有一分阳·就有一分命,病易疗·人难医

天底之人·皆自我作死。马云·马化·特郎·拜蹬·无一例外。

医者。用何方·取何药·备何案·易矣。也是必与须的。但是。病者·盲区·愚昧·野蛮·无畏·无知·自取死机。才是难疗的。

病者:心中无知它天天受“白无常·黑无常”的牵绊。医者。心中无“天与地”·“人与灵”·“物与化”·“善与慈”。这些。才是大毛病。不改·则“病难愈·医难成·事无竞·业无成·人难安·家难宁”。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有了上面。这条文就是白开水。就不会误人子弟”仁者仁见·智者智见·己见·则可随时随地弃之废之踩之。无伤雅思。

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按照黄老师的理解提纲,我试着解读一下第七条。

本着不能想当然的原则,我又重新理解了一下“太阳之为病”这句提纲条文的话。

我查了一下汉典中的那个说文解字工具,之,出也,引伸之義爲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我的理解就是太阳之气,从阴而出于阳这个过程。为,母猴也,假借爲作爲之字,凡有所變化曰爲。他的象形文字像一个母猴,腹中怀着一个小猴,这是在怀抱或者孕育着一个新生命,意味着变。

所以整个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伤寒这个外在大前提,人体的诸阳之首太阳之气,从阴处出于阳处,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病变。

太阳病的总纲,恶寒是太阳病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一切阴病的必要条件。从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这两种因为素体不同而产生的病证来看,都有发热现象,所以发热是阳病的充分条件。组合在一起,就是阳病恶寒发热,阴病恶寒不发热。阴病与阳病的不同在于阳气与阴气对比孰强孰弱的问题。

发于阳是由于阴气相对于阴气为弱,所以等到阴数六的周期,当产生更多的阴气的时候,病程结束而病愈。

发于阴是由于阳气相对于阴气为弱,所以等到阳数七的周期,当产生更多阳气的时候,病程结束而病愈。

所以仲景说,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七为水成数,六为火的成数,阳病配七,阴病配六,阳配阴,阴配阳,阴阳和合而病自愈。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课前思考

1欲解时一定是向愈吗?

2为什么是巳午未三个时辰?

前提是先弄清楚此处的太阳病,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

我曾经为此条方,弄得夜不能寐。也为悟透此条文“兴奋不已”而激动。

伤寒论398条中,还有五条。总共六条条文仿此而述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理解了这六条。此仲师伤寒,又是思过半矣。

我们先来识字:第一字:解字。何谓解?

我们先来识字:第二字:欲字。何谓欲?

此两词。是伤寒398条里的字眼。

然后,我们才到『欲解时』。

『时』。何谓时?

1、子时(23时至01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6、巳时(09 时至11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8、未时(13时至15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10、酉时(17时至19时)

11、戌时(19时至21时)

12、亥时(21时至23时)

三个字,关键在理解“解”字。认识解字。

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呕哕利: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湿证: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很多冠心病人。治则以“解去弦紧·沉紧·细紧”脉。用下法。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阳明病的难点在“可不可以攻·如何攻)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热证大便必燥。燥而腹中坚满。欲解不能。或解如羊矢者。为实热。

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济,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热,必须清心火之炎。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乃安,为欲解矣。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为吐利后脾胃大虚,此为脱,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脾胃已和,寒邪已散)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阳正胜也,大烦热也,)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则阴阳争胜也,此欲解也。       

脉和,其人大烦,目内 皆黄者,欲解。脉不和者,病进。

仲师这些条文(欲解)。我们细细品味。结合上述六条文。对以后的后面条文理“解”。释“解”。非常有用。

邪入而致“病”的“外感病”。愈与否·病进与病退。在仲师心中。就是“未解”与“欲解”与“病进”·“病传”的『格局』。无他了。

@黄双辉·珠海·执业兽医·执业中医 黄老师  欲解就是欲愈,有问题?

病得旺时而剧,病得旺时而愈

这和太阳有关系。太阳升起来时间是少阳欲解时,太阳降落是阳明欲解时,太阳完全升起来是太阳欲解时。太阳完全落山后是太阴欲解时。

@黄双辉·珠海·执业兽医·执业中医 黄老师好,请教这个欲解条文中的“上”字如何理解,是在那两个时辰内,还是超多两个时辰?谢谢!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解字已解。家字。了字也解了。

湿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寒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不愈。十三日……。我们临诊碰到吗。如何办(理法方药·君臣佐使)。

这个条文·胡希恕胡师·蒲辅周周师·仲师后医家解伤寒大多都解不开or解不透。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这条文有没有错?我是坚决认为没错的。

二:风改为“湿·寒·……”成不成立。

三:不了了之”的病机是如何把握。

这三条。为什么会“混乱”。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无内证”体会

《素问·热论》: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已愈矣。中风表解,自当即愈,设不了了,则余热未尽,俟至十二日经邪尽解,无不愈矣。

风家表解。邪退而正安矣。而犹不能霍然无患者。邪去未尽故也。

十二日。经气已周。余邪毕达。故必自愈。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邪气欲解之候。必先见之于证与脉。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那么,我们对愈与“未愈”。“解与未解”。“了与未了与未了了”。是否应该“了如指掌”。否则,临床就是“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下手”了。从·从·从。呵呵

@马明月~加拿大~爱好者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尦,行脛相交也。牛行腳相交爲尦。凡物二股或一股結糾紾縳不直伸者,曰了戾。方言:軫,戾也。郭注:相了戻也。” ……感恩这段。一起学习,进步就是“多快好省”。呵呵。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了·了者,十二日愈。这是三种“状·态”。三种“形·势”。三种“形·态”。(从病机上)

这三种形态如何辨别呢?

伤寒前十条文,每条都是一部大片,后面的,就没有这么刺激了。

不要辩·要感·要用体去会。当然了,你要“识得”这五个“字义”。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四逆汤和白虎汤择而用之!请参考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四逆汤意+三黄汤意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四逆汤意(寒则热之)+三黄汤意(热则寒之)。

附子·吴茱萸。……+黄连·黄芩·大黄……,

只要天上有太阳。就是这样理法方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四逆汤意(寒则热之)+三黄汤意(热则寒之)。呵呵

大则是这样子。不会错。@宁夏-银川-李辉 送你了。理解这个,你的医术大进·医理清透更多

我就是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䃼之·实则泻之。来不变应万变。汗吐下·温清䃼·和消清。三种类型·三种格局

传承中医,发扬国粹,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临床技能,欢迎中医同仁们参与经方临床医案讨论中来,中医理论体系构架不同,医案讨论答案不同,故医案答案没有唯一,只有最佳,这样在探讨医案中,升华我们的灵感,期待您的参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