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空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译诗】杨春林 海州碧水连天空, 青山耸立神秀钟。 古今人物多儆仰, 二疏故乡孙洙名。 海州一任添白发, 深情厚谊故人情。 大海最东阔无限, 大山尽头深无穷。 自古有人乘槎去, 天河客槎往来行。 你却未有归期到, 让人惆怅在心中。 【简析】杨春林 苏轼的这首《更漏子.送孙巨源》是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孙巨源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时,词人作此词送别。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此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上片开头“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此处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是东海人。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世人景仰。孙洙曾任海州知州,因此说“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值得纪念。“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此处以二疏之事再说孙洙。“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词人借传说故事以说孙洙,称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去任职。“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借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而孙洙则未有归期。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孙洙身上,突出了送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