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野锁死30万蒋军,杜聿明反手逃出徐州,粟裕猛然发现急追130里

 历史侦查处 2021-07-06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由此可见,古人认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以慎之又慎的态度对待,因此,在战前一定要充分合理地估量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全部考虑在内,方能在战争中做到稳操胜券。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淮海战役以其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特点,自始至终牵动着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神经,在这场人类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超大型战役中,敌我双方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因此,在淮海战役中,上至党中央、中央军委,下至前线指战员,在施以战略战术决策前,往往会时刻根据战场形势通盘考虑,以慎重中凸显慎重,灵活中讲求灵活的极致务实态度,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让敌人无路可逃,最终做到对敌作战胜券在握。而其中在围歼杜聿明集团的过程中,作为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的粟裕,便以其独具慧眼的远见卓识和周密的战前“庙算”,在猛追130里后,将原本逃出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军尽数歼灭,完美诠释了孙子对战争胜负的缜密算计。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10万余人在碾庄悉数被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本人也在碾庄战斗中阵亡。黄百韬统率的七兵团覆灭后,扼守通往徐州的“南大门”宿县(今宿州)也落入了我军之手,至此,连接徐州与南京的铁路交通枢纽津浦线被解放军切断,盘踞在徐州城内的杜聿明兵团已经变成了一支孤军,我军攻破徐州城已是指日可待,破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而此时,从蚌埠开拔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由于担心会遭到解放军攻击畏葸不前,致使原本企图夺回宿县的黄维兵团孤军突入,结果落入中原野战军布设的“口袋阵”中。

当时,蒋介石面临的形势是,既要救援黄维兵团,又要确保杜聿明兵团安全撤出,而作为久经战阵的杜聿明也很清楚,此时的解放军在各个方向不断袭扰、牵制了国军有生力量,短时间内,蒋介石根本调集不了那么多的兵力来驰援徐州。

就连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的顾祝同,面对杜聿明的求援,也不得不哀叹:“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前无援军相救,后有解放军猛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突击,趁着解放军的防线尚未编织成形,及早放弃徐州,冲破共军的围堵,事已至此,南京指挥作战高层只能选择弃守徐州,保存实力。

于是,在国军作战高层的统一共识下,杜聿明奉命飞往南京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说是作战计划,其实就是商议如何从徐州安全撤退。在作战会议上,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槐按照惯例,拿出了事先拟定的作战计划,并对“敌我态势图”侃侃而谈。

接着,郭汝槐话锋一转,建议杜聿明避开徐州以南华野的正面阻击,率部穿过两淮,与蚌埠的李延年兵团汇合。两淮皆为水网密布的地区,河川纵横、水洼交错,在1946年的两淮之战中,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与整编74师的交手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山东野战军遭逢雨季,加上水网密布的泽国,结果招致惨败。

即便没有遇到暴雨滂沱的天气,水网纵横的两淮也会严重迟滞大兵团的行军速度,更何况,两淮地区的苏中还是华野的老根据地,就算没有遇到正规军,光是散布在星罗棋布大平原上的游击队也够杜聿明狠狠喝上一壶的了。

现在郭汝槐故意将杜聿明集团往死路上引诱,明白人都清楚,这是要把杜聿明架上火上烤!可当时的蒋介石对郭汝槐尤为宠信,对于这位始终跟随在自己身边的黄埔五期生,蒋介石不疑有他,因此,对于郭汝槐的作战计划也是深信不疑。国防部参谋总长的顾祝同等人也是纷纷附和,唯独久经沙场的杜聿明识破了郭汝槐的诡计,便当场质问道:“在这样河流错综的湖沼地带,大兵团如何运动,你考虑过没有?”杜聿明的突然发问,引起了会场上一阵哄笑,有人问杜聿明:“你的意见如何?”,杜聿明只是笑而不答。

杜聿明笑而不答的原因是因为他始终怀疑郭汝槐是共军卧底,只是郭汝槐始终深得蒋校长的信任,且杜聿明又一直苦无证据,因此,对于郭汝槐他不敢下手,但也始终充满着不信任。

其实,杜聿明的判断确实很准确,郭汝槐就是我党潜入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红色间谍”,只不过,由于郭汝槐行事滴水不漏,因此,杜聿明始终无法抓住他的把柄。当然,郭汝槐身份的解密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不再赘述。杜聿明正是因为不信任郭汝槐,因此,散会后,在蒋介石单独召见时,他便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杜聿明的计划是放弃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沿岸,有了后方依托,再想办法给黄维兵团解围。

这是狡猾的杜聿明与蒋介石二人单独制订的作战计划,几乎没有第三者知道,当然,郭汝槐也不清楚,因为杜聿明特意交代了要蒋介石重点提防郭汝槐,切不可将此大计让其知晓。

而正是因为杜聿明行事密不透风,不久,杜聿明就在解放军的眼皮子底下,率部从徐州堂而皇之地逃了出去。其实,对于杜聿明会放弃徐州这个战略要地,华野总指挥粟裕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的津浦线已被切断,杜聿明下辖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共计30余万人,30万蒋军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地摆脱解放军的合围,逃出生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逃跑路线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了。

在粟裕看来,杜聿明要统率30万蒋军逃出徐州,只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是郭汝槐指出穿过两淮;第二条路是向东走连云港,然后走海运摆脱正面战场;第三条路就是沿津浦铁路线以西撤退。

粟裕结合战场态势,经过认真、慎重地分析后,他认为,杜聿明极有可能会选择第三条路。原因很简单,第一条路是郭汝槐提出来的,郭汝槐的身份是杜聿明重点怀疑之处,且杜聿明也不是傻子,深知走两淮不利于大兵团急速行军,因此断然不会选择这条路线。

而第二条路线,由徐州直奔连云港,再通过轮渡的方式,避开华野主力的堵截。这条路看似容易,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要知道,杜聿明麾下有3个兵团30余万人,一时半会,要找这么多船和码头渡海远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杜聿明集团被堵塞在了连云港,华野再趁机兜后追杀,杜聿明集团必将处于背海作战的境地,这是一部非常冒险的险棋,素来用兵保守谨慎的杜聿明,断然不会如此行事。粟裕根据敌我战略态势和杜聿明的性格特点,很快确定了杜聿明集团突围的路线应该是走津浦铁路线以西。在全面精准地计算了敌我种种优劣得失后,粟裕将自己的想法上报到了中央。

起初,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可不久,中央军委再次发来电报,并明确要求粟裕指挥的华野,应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两淮和连云港方向,以防止杜聿明逃脱。面对反复变化的命令,粟裕为难了,执行中央的指令就意味着有遭遇失败的风险;不执行上级命令,一意孤行下去,就意味着违抗军令,一旦战事失利,所承担的后果将会极其严重。怎么办?进也不是,退亦不可得,是选择妥协,还是固执到底,成为摆在粟裕面前一道尤为头疼的难题。

此时的粟裕,由于长时间地指挥作战,战争年代残留在颅脑内的弹片不断牵扯着神经,宛如千万只刀片割在他的脑子上,他的脸部已经涨得通红,就连头发用手轻轻一碰,浑身也会疼痛得直打颤,此时的他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型战役。

两淮和连云港方向要不要顾及?中央的指令还要不要执行?这两个尖锐的问题在粟裕的脑子里疯狂地回旋着,像一只巨大的马蜂窝搅得他神经阵阵绞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缜密的分析,粟裕最终决定放弃两淮和连云港,将兵力全部置于津浦铁路线以西,以彻底锁死30万蒋军的突围路线,防止杜聿明兵团逃出徐州城。

粟裕打仗尽管向来有冒险的成分,但他的冒险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敌人的充分了解以及客观的战场态势之上的,当然,粟裕敢于这样“豪赌”同样也是有着充足的理由的。

在粟裕看来,杜聿明集团此时已是强弩之末,无论朝哪个方向逃,终究难逃我军手掌心,况且,如果他真往两淮和连云港窜逃,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杜聿明集团的行军速度也块不到哪里去,届时即便失算,我军也能亡羊补牢,及时追赶得上。

华野7个纵队主力全部布设于津浦线以西地带,将会牢牢锁死30万蒋军,只要杜聿明敢来,一定要让他撞个头破血流!毫无疑问,粟裕独具一格的战场直觉让他再次压对了宝,杜聿明兵团确实会沿着津浦线以西逃脱,但是令粟裕意想不到的是,杜聿明猴急突围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集中了5个军,在十几公里宽的正面战场上对华野北集团展开了强攻,华野正面顿时吃紧,粟裕急调部队加强防线。此时,如果单纯从杜聿明的架势上来看,似乎他要与华野在徐州一带决一胜负。

但事实上,杜聿明哪有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他的这次表演不过是在走“以正合,以奇胜”的老套路罢了。尽管此时的粟裕已经非常自信地判明,杜聿明集团将会通过津浦线以西逃脱,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此时正面发起强攻的杜聿明只不过在使用“金蝉脱壳”之计,即白天拼命强攻,晚上率部趁着我军出现缝隙穿插逃出徐州。

在杜聿明巧妙的演技,外加严密的情报封锁下,杜聿明悄无声息地率领三个兵团,连同徐州“剿总”大量党政人员,轻松逃出了徐州城。直到杜聿明集团逃出徐州一天后,粟裕才发现徐州城此时已人去楼空,杜聿明主力大部队早就跑了,如果此时的杜聿明集团马不停蹄地沿着津浦线以西狂奔下去,倒是极有可能会突出重围改写历史。

因为,尽管粟裕将华野的7个纵队预先布置在了津浦线以西敌人的必经之路上,但要知道,杜聿明集团可是足足有3个兵团30多万蒋军,而华野一个纵队按最多3万人来计算(实际上远不到3万人),预设埋伏的7个纵队总计也只有21万人,即便是按最理想状态来计算,粟裕预设在津浦线以西的华野7个纵队,也远远不足以拖住30万蒋军,更遑论包围逃窜之敌了。

明明知道7个纵队无法有效阻击30万蒋军,粟裕为何不请示上级多增援一些兵力呢?原来,当时粟裕除了要把歼敌的重点放在杜聿明集团那里,同时还得顾及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谨防刘、李两大兵团向业已被围困的黄维兵团靠拢。不光如此,中央还电令粟裕指挥的华野应先全力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再配合中野,消灭黄维兵团。

如果要执行中央的这道指令,仅靠南线几个纵队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实现,除非把北线的7个纵队也调集过去,因此,可以说,粟裕那7个纵队还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兵力。从战略态势上讲,尽管粟裕以7个纵队锁死了杜聿明的30万蒋军,但此时,凭借杜聿明兵团的雄厚军力,实际上,华野并无把握围堵住逃出徐州的杜聿明兵团。

也就是说,杜聿明兵团如果按原计划一路猛打猛冲下去,华野根本就无法拦截住30万蒋军。当然,对于这一点,粟裕心里也非常清楚,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形势是,杜聿明兵团已逃出徐州,前线预设在津浦线以西的兵力严重不足,如果生硬执行上级命令,一旦杜聿明兵团南逃,并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兵合一处,届时,不光黄维兵团无法被吃掉,整个淮海战役的局势将会瞬间向极不利于我军的方向逆转。

执行命令意味着将丧失整个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动权,招致满盘皆输;不执行命令,有挽回失败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承担起失利酿成的严重后果。怎么办?危急关头,当粟裕第一时间猛然发现杜聿明早已提前一天逃出了徐州城,急令从南线调集3个纵队,合计11个纵队30万兵力展开了对杜聿明兵团的全力追击。

追!一直努力去追!不顾一切地追!士兵的两条腿像开了挂的轮子似得,在茫茫大平原上一路向前狂奔,前面都是泛黄的人海,震得大地轰隆作响,后面卷起漫天尘土遮天蔽日。士兵追着追着就睡着了,人在迷糊中打盹,双脚还在继续向前机械奔跑,很多解放军官兵在极寒的天气下,衣襟湿透了,结成了冰壳子,又化成了水,再又结成了冰壳子,追上敌人就是胜利!在粟裕的指挥下,华野各纵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全速急行军,近的平行追击,远的尾随追击,在狂追了130里后,粟裕用“拦头截腰割尾巴”的战术,以30万人对30万人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着杜聿明兵团兜围了过来。

经过3天3夜的急行军,终于,华野在距离徐州西南130里的陈官庄封住了杜聿明集团前进的口子,围困杜聿明兵团的袋子总算扎紧了,纵使杜聿明英雄一世,陈官庄必将成为他的折戟之地,等待着他的,将会是一场尸山血海的厮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