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灯变电灯,马车换汽车,对今人写古典诗词的影响有多大?

 文山书院 2021-07-06

每当谈论起当代人作诗词的困境时,都会提到古今生活环境的剧变,使古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许多新事物替代了旧事物,随之而来,词汇也更新换代了,让人写不出古人那种“韵味”了。

新旧事物更替之后,如何维持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确实是给作者出了一个难题。但是这个困难,并不是今代首次出现的,难度也没有说的那么绝对。

比如,以“灯”这一物象为例。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照明依赖燃火发光;能人力发电之后,优良特选的金属丝通电,不需要点着火,也可以更便利可控地发光、熄灭。

图片

由燃火为光,演变成通电免火之光,当然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一大分水岭。在我们笼统的认知里,有火与无火,没电和有电,足以让古今之间差异巨大。

但即便在漫长的、只用火的时代,灯的外形、制作、燃料也不是历数千年不变的。

最古老的,可以燔薪柴发光。提炼燃料的技术更新之后,也可以煎动植物油脂发光,或者燃蜜蜡,甚至囊萤借光都可以。灯可以是铜制的,也可以是金银做的。有银烛树前长似昼的灿烂豪华,也有短檠二尺便且光的孤寒寂寞。

图片

结合古代照明情况来看,现在多了个电灯,问题其实不大,古人面对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今人便如何解决呗

可以这么说,所谓古人与今人的生活差距太大不好写了如何如何,这类说法都是人吓人,夸张了。

古人要吃饭睡觉,今人也要吃饭睡觉。古人会种田莳蔬,植花艺草,今人即便城镇化程度高了,且不说专职的农民还有很多,就算城里人,也会在楼上阳台试着种花种菜。稻麦不会因机械化的播种收割就不再垂颖铺棻,浓葩茂草又岂会因为换个栽种的地方就不能入诗了。

古人出门要坐车,今人出门也还是乘车的。车就是车,只是动力有别罢了。古人的车子靠人畜之力带动,今人的车多依靠汽油电池等等高科技动力。但还是车嘛。

图片

物质生活条件,自古及今一直在变,但其中一定有不变的东西。不变的东西,一定是可以稳定地放在古典诗歌之中的。

现在许多人过分在意了近百年来物质资料的变化,夸大了随之而来的难度。然而古人何尝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变化呢?虽然没有如此剧烈,但是诗作者在面对新事物时,还是会思考这些内容的剪裁手段的。

作者就是需要不断思考、解决这类问题的,否则就只能因循,哪里来的内容创新。

钱基博在讨论清末民初桐城派古文衰落的必然时,曾立足文章体用,提过几点非常精辟的原因:

①废科举,立学校。凡军、政、法、财、教诸人才,渐皆取自专科,不必工文,专攻文章者渐寡,古文辞之道渐衰矣。

②旧器物弃置,新器物繁增。雅片战后,海禁大开,西洋器物,如潮涌入,新奇皆中国所未有。若时计、火柴、轮船、铁路、钢笔、毛呢、电报诸般日常生活用品,以之叙入古文,则失雅洁,而格不古,有时又必不能避免,则古文文体败矣。

③旧学术衰歇,新学术流行。自同治丁丑,始派生徒留学英法以来,各携其所学以归,于是声光电化、政经法哲、艺术、论理等,逐渐传播,皆原为我国所无,以此学而为古文,亦不可得若桐城古文之简雅矣。

④翻译大盛。自严复以桐城古文译《天演论》《原富》等书,甚难流行。就译书之意旨而言,已为失败,其后之译书者,无不力求保持原意,力求辞语易解。夫求保持原意,则往往存其原文语法,或造作新名词;求辞语易解,则往往参以近俗之言。于是国文中融有和文名辞、西文语法、新造名词,而文不古;参以近俗之言,而文不古。

⑤新闻杂志流行。夫新闻撰稿时,必求其速就,则不遑修饰。刊出后必求其流行,则使词易解;又议政论俗,辉皇煽惑,古今中外之情势境况,皆涌现其笔端,良非桐城古文家之所能,能之又非桐城古文家矣。

但其实,在近代这场社会剧变中,相对体裁与使用场景众多、功能实用且必要的古文,诗这一个小体裁是相对比较“安全”,受到的冲击是稍小的。

图片

诗不用表现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理各科论文,没有必须实录社会每天发生的每件事的重任在肩,也没有新闻出版的压力催着诗人交稿。所以,写诗还是可以偷很多懒的——不好剪裁入诗的词汇,可以暂时不用;笔力难以驾驭的题材,可以暂时不写。

能写得好的内容,多多益善;写不好的内容,没有什么是非写不可的。

而且,写诗相对于写字画画,可以更纯粹地作为兴趣爱好。写成的字画可以售卖,但是诗一组字符,是卖不了钱的。与金钱的脱钩,可以让诗的写作与学习过程更纯粹和轻松,足以让人安心地循序渐进、缓缓积累笔力的。

更何况,如今的书籍,相较于古代,更价廉,更易得。从这方面看,学习的条件是优胜古人的。再加上互联网发达,信息传播便捷,网络上获取资料更容易,比如搜韵网之类的数据库查询,在只能依赖人脑和两脚书橱的古人那里是难以梦见的。

所以,这些今人的学习优势,只会让学写诗词变得更简单。现代人学习时,应该多关注自己的优势,不要总是夸大劣势然后放弃一切。

以杜甫为例,安史乱后,杜甫常处贫困中,那么他怎么表现自己贫困呢?

图片

在《空囊》一诗中,他自嘲“明霞高可餐”,虽然没有饭吃,还可以餐霞饮露嘛。如今人自嘲没钱了,要喝西北风。这两种自嘲的思路都接近,只是杜甫将文字的面貌做得更漂亮典雅一点。

没钱了,钱囊是空的,难免让人羞耻焦虑,所以他要“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样的心理,今人难道没有类似的吗?

以前上学时,每月底,皮夹子里只剩最后一张红色的百元钞时,总是舍不得花开,尽量挽留住,维持自己的安全感。

穷学生的这点小心思,与杜甫在囊中留一钱来看,有多大区别呢?只是我们没有他的笔力与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力,捕捉不到这种幽微的心理与背后的关联,写不进诗里。

归根结底,不是今人与古人的生活差距太大导致今人诗写得不如古人,实在是今人不肯多读书多积累、笔力也不好好锻炼、生活观察也不够仔细、一下笔就喜欢凌空蹈虚落不到实处导致的。

古代的环境那么天然朴野、未受工业污染,也未见得人人都做了诗人。

图片

点击上图,随时可报名学习

了解更多《空囊》详细讲解

课程简介

练习咏物诗有三大好处:

1、咏物诗的主体是固定的,一般来说不会脱题。

2、咏物只写物,想要写满律诗的篇幅,写作者不得不选择物体的部位详细刻画,因此能规避用字概念化的问题。

3、咏物会有所寄托,有物有我,把咏物诗练好,自然能避免写作直白无味。

那么要怎么学习咏物诗呢?

第一,选取好的学习范本。杜甫的咏物五律就是一个极好的范本。杜甫的咏物诗内容丰富,写法多变,可以说是集咏物诗之大成,将咏物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足够深入细致地分析范本。不仅要知道古人在写什么,而且要知道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用词有什么讲究,造句用了什么句法和思路,如何安排章法变化。

只有把经典文本中的技法都提炼出来,才能将古人名家的精华为我所用。

根据上述思路,搜韵诗词课堂制作了《唐诗阅读专题训练:杜甫咏物诗20首精讲》视频课程,帮助初学者掌握咏物诗的各种写法,从而提升笔力。

课程列表

本系列课程选择了20首杜甫经典咏物佳作。吟咏的主题内容包括自然天象、动物、植物、人造器物等多个方面:

1、《初月》

2、《天河》

3、《归燕》

4、《捣衣》

5、《促织》

6、《萤火》

7、《蒹葭》

8、《苦竹》

9、《除架》

10、《废畦》

11、《夕烽》

12、《秋笛》

13、《空囊》

14、《病马》

15、《蕃剑》

16、《铜瓶》

17、《鸂鶒》

18、《花鸭》

19、《严郑公宅同咏竹》

20、《严郑公阶下新松》

课程亮点

1、所选咏物题材贴近生活,旨在帮助学员写出更加生活化的诗词作品,能用心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

2、详细讲解古人诗中声律、择字、造句、立意、章法布局等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3、参考众多古今文献与研究专著资料,言必有征,内容严谨详实。

4、只谈论切实可学的诗歌创作技巧,不谈“心灵鸡汤”,不浪费学员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5、授人以渔,引导并培养学员举一反三独立思考能力。

6、视频授课,图文并茂,方便记笔记,反复回听复习。

讲师简介

蓝皓月,92年生于重庆。少好诗,重汉魏初唐五言。后从北京吴金水先生学诗,始攻七律。七言由山谷入,上溯杜、韩,下参同光。诗重骨力。

现为搜韵诗词课堂讲师,已在课堂发布《近体诗格律精讲》《五律句法30讲》《杜甫咏物诗20首精讲》等多个优质课程,广受学员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