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3岁的宝妈,我早早就做好孩子上幼儿园不适应的准备。在我和宝宝的共同努力下,入园两个多月,表现还不错。没有哭闹,很听老师的话,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最近,我渐渐发现了孩子的“不正常”,她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大便,会很久不出来,排便的状况也不是很好,量少还有些干。原来,她每天吃完饭都想大便的,却一直忍着,终于回到家,却又没了便意,还得自己使劲……孩子不愿意在公共厕所大便,好像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我儿子上幼儿园一年了,在幼儿园拉便便的次数,五个手指头都数不到,都是在家拉的。”“娃今年上幼儿园小班,上了一个多月,拉裤子拉了好几次,每次都被老师叫去换衣服,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人家老师了,这孩子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吧?”“我孩子已经憋成便秘了,怎么跟他说,他都不听,你说跟他急吧,他更紧张,我真是没办法了。”孩子在幼儿园憋尿、憋屎是普遍现象。全国幼儿成长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80%的孩子都不愿意在幼儿园内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这方面影响。为什么呢?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将人格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1-3岁则是肛欲期,所谓肛欲期就是孩子能自己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他们发现原来我是可以自主控制便便什么时候出来,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的一次大的飞跃。因此,小朋友很重视“便便”这件事,他想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调整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然后专注的“享受”这个过程。妈妈们可能都经历过,孩子小时候会挑马桶。比如,这个小鸭子马桶他不喜欢,所以宁愿穿纸尿裤也不用;那个小猫马桶他很喜欢,孩子的排便训练就很顺利。有的宝宝还喜欢便便的时候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拉完便便要蹲在马桶旁边仔细观察一会儿,这些现象都说明孩子进入了“肛欲期”。孩子“肛欲期”还没有过去,他们面对陌生的卫生间,自己不熟悉的马桶,还要更费力地蹲着便便,太麻烦了,“我可以选择先不便便,下次想便便的时候再说吧。”根据孩子发展的年龄特点,3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很难转移,比如孩子在看电视,妈妈打断他让去吃饭,他听见了,但是却没有离开沙发。妈妈过去把他拉到餐桌前,孩子嘴巴里还在念叨动画片里的内容。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刚才的注意力消退,或者有更吸引他的东西来转移注意力。幼儿园能吸引孩子的东西有很多,而这些远比“拉便便”要有趣的多。孩子刚上幼儿园,对环境不熟悉,导致孩子比较难便便。我观察过我家宝宝在幼儿园上厕所的表现,真是可爱又心酸:幼儿园的马桶在台阶上,她先在台阶下脱好裤子,然后扶着马桶旁边的栏杆,小心翼翼地迈上台阶,用双手扶着地小便,小便完以后,赶紧起身扶着栏杆,费力地站起来,两只脚一点一点挪下台阶才提好裤子,回到活动室。现在我们家里大多是坐便马桶,孩子使用蹲便马桶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害怕掉进坑里”好像是所有孩子都曾经有过的“可怕”想法。因此,在这样“不安全”的环境下,不想大便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孩子不爱在幼儿园便便的原因,那么根据孩子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制定解决策略,孩子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进入“肛欲期”的孩子对“便便”很感兴趣。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的信息,让他了解便便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便便是健康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一直憋着是不健康的。因为玩,不想去“便便”的宝宝,我们可以通过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来告诉孩子到了上厕所的时间,现在该去便便了。比如有的孩子排便时间特别规律,那么我们可以把时间告诉孩子:“宝宝每天吃完晚饭就要便便,所以我们吃完饭以后就可以去卫生间蹲一会儿。”有的孩子排便时间不是很规律,那么我们可以帮助他规定一个如厕时间,比如提前告诉孩子,玩玩具半个小时,然后就是上厕所时间,到了时间就赶紧去卫生间。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发孩子的兴趣:“我今天很好奇你的小便是什么颜色?你今天会拉出什么形状的便便?”在大人的语言提醒下,孩子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排便上来。慢慢自己就习惯了排便的时候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先上卫生间。对于孩子不熟悉的蹲便卫生间,我们大人需要给孩子安全感,给他支持。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示范这样的卫生间应该怎么蹲,脚应该放到哪里,怎么使劲。刚开始孩子上卫生间的时候,可以问问他需不需要帮助,我们可以拉着他的手,鼓励他排便,让他慢慢放松心态。家长可以多带着孩子去商场等场所的公共卫生间积累经验。我的宝宝在我的鼓励下,现在终于可以在幼儿园便便了,这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不错的进步。《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讲的是一只小鼹鼠头上掉了一个便便,他想找到是谁嗯嗯在他头上,于是他找了很多动物朋友,发现大家的臭臭长得都不一样……这个故事主要是让孩子了解便便不同的形状,充分满足孩子对便便好奇和想要观察的需求。《憋不住了憋不住了,快要憋不住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在梦里找厕所的故事,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让孩子回忆“憋尿”这个感觉,家长可以适当引导,这样的感觉不太好,应该及时上厕所。《子儿吐吐》讲的是小猪胖脸把木瓜子儿全吃了,大家都以为他的头上会长出一颗木瓜树,结果却变成了便便冲走了。故事里充满了想象和趣味性,告诉孩子大便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要便便。当然,这类的绘本还有很多,能更容易的辅助我们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把知识传达出来,让孩子认识便便、了解便便。他们熟悉了这个过程,就能比较“理性地”看待便便这件事,就会像“大孩子”一样正常地便便了。孩子适应新环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父母要相信孩子,给他们时间,站在身后,给他们充分的安全感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