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写满了都市人的挣扎和无奈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请多多原谅……

周末看到北京确诊新冠几人的活动轨迹,又忍不住看到了不少人在朋友圈分享对比着成都确诊的生活轨迹(不加任何褒贬),真的忍不住有几分唏嘘无奈。


仅供娱乐,别太认真

打工人的努力、奋斗,用尽全力的拼搏,恨不得榨干自己最后一点时间和力气的样子,令人感动,更让人心疼。

你努力的样子既令人感动,更让人心疼

好想抱抱他们,就像是也给同样是“倔强打工人”的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在这个北京寒冷的冬天。

想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真的不只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伟大,赞美他们的拼搏和奋斗,更看到了那个在寒风中孤独无助的“小孩”,即使满怀委屈,也强忍泪水的样子……我们都看到了。

此时我忍不住会想起曾经有那么几年,我似乎非常非常努力地在做一些事,努力挣更多的钱,努力逼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勉强自己和讨厌的人相处。

似乎只要我做到这些,我就可以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了,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了。

无休止的加班,时装周在国外出差,又要时差着跟国内对工作,一礼拜合计睡眠时间不超过15小时,周旋于各种虚假的Social之间,沉迷在无数灰姑娘舞会般的虚假美好之中。只有疯狂工作,才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被爱的。

明明心中有个声音在说“这都是假的,都是别人制造的幻想泡沫……你不过是一个披着有价值Title的傀儡……”却依旧停不下来。

在某个凌晨3点跟客户撕逼的电话会之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倒在自己的小床上,丝毫没有困意,突然开始感受到一切的不真实感,我到底为了什么而努力,我又到底得到了什么?挫败感接踵而至。

其实有这种感受,大概是无数都市打工人的常态,白天越是充满干劲,一旦夜晚降临,就越是容易情绪低落和感到空虚无助;甚至是工作日还挺好,反而是放假情绪就会开始低落。

陷入似乎只有工作才是生命全部意义的怪圈。

因为有价值,所以才配“存在”?

这恐怕和当下国内普遍存在的“行动文化”有关,每一个人都看似“鸡血满满”,遇到问题、苦恼、迷惑的时候,或是有了欲望的不满,就会马上匆忙开始行动,以找到“解决办法”为目的。

仿佛只有躲到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事情里,开始“忙碌”才会觉得心安,自我的存在价值才会被体现。

而我们的内心真实的感受,那些脆弱、哀伤、无助的“求助”,却被当作“负面情绪”或被隔离或被忽视。通过制定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地位和金钱,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来自我麻痹。

而如果有人问你“到底为什么这样努力?你得到更多的钱和地位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你还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价值吗?”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存在与否得证明,若仅仅来自外界的标签,那么真实的“成就感”和“存在的意义”就将变得模糊和薄弱。

《谈心社》专访彭昱畅

当我们努力感受自身存在感的时候,往往会包含两个问题:

他人对于我们身份是否认可?例如:你花了很久的时间做的策划,倾注心血非常有成就感,也觉得做的非常精彩,最终客户却只评价平平,老板也没有给到如你预期的表扬。你是否会一下子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以及,对于我们是否“存在”而设定的条件是怎样的?例如:我们也许都容易有这样的观念——等我有钱了,有房了,事业有成了,我就会变得幸福和开心?

李诞在综艺《野生厨房》

当然懂得在失败中寻找教训,或者制定人生目标是没有错的。

但是如果沉迷在其中,只有通过他人的认可才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一旦得不到认可就开始全盘否定自己;只有做到了某些事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只要有某些我们做不到,就会否定自我,甚至仿佛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一样,成为了可有可无甚至多余的人,不配活着。

电影《婚姻故事》

这和童年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类似:你只有做到某些事,我才会认可你。这变成了一种“有条件的爱”,我们只有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得到“爱”。

即使那些努力并非我们自主的意愿,而是为了满足外界的需求和期待。

如果是这样,空洞的拼搏背后仅仅是为了围绕世界的需要而存在。“努力”变成了将我们推离内在自我的力量,那么即使我们变得再优秀再成功,最终也是不会感受到真实的幸福与快乐的,反而会变得越奋斗越不开心,越成功离自己越远。

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

终会变成迷茫的人生。

那么是否有可能在某些时候,我们有能力感受到“无条件的存在感”,拥有自主的空间和自由?即使现实确实客观而残酷。

是有可能的!



尝试走进“第三空间”


社会学有一个“第三空间”的概念。它既不是完全依靠外界反馈为基准的外在世界,也不是纯粹自我的内心世界,而是一种与自己产生关联,我们内在和外在共享的过渡空间,这是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想象,与外在世界相结合的地方。

例如:令人沉浸的游戏,打动人心的文学艺术,身临其境的电影戏剧,以及宗教信仰等都发生在这个空间里,这是一种充满创造力,令人心旷神怡的体验。


通俗一点讲,如果我们仅仅活在“外在空间”,就会多少有些太过现实和枯燥无味,就像是不断加班拼搏却依旧无法感受快乐的人一样。但相反的,如果仅仅活在“内在空间”,与外界的完全剥离,也会使得我们变得多少有些不切实际。(除非你是真的要成仙得道了,哈哈哈)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一个第三空间,这可以是全神贯注的游戏体验、沉浸其中的文学艺术体验,甚至可以是下班后独自在车中,放空听一会音乐的时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都是围绕着我们的,那种感受自己,自由、大胆、松弛的快感,抑或是尽情的哭泣、大笑、嘶吼,拥抱我们内心的“小孩”。这样的部分,是每一个人在感受到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之后,都需要的心灵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全情的投入,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与世界的连接。

电影《塔利》

我们都不必永远保持打鸡血一般的状态,不时地停下来,听一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不失为一种蓄力重新出发的方法。

而当我们感受到那些抑郁、空虚、疲惫的情绪时,也不必觉得自责,感受他们的真实存在,并且试试运用“第三空间”,尝试任性一会儿,如孩子般的纵情玩耍,感受世界围着你转的“王者地位”。

渴望生活的快乐一点不羞耻。

作者:雨    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