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卖掉400万个,市值千亿:盲盒为啥令人欲罢不能?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嘟嘟的嘴唇、大大的绿色眼睛、金色的头发,近几年,这个名叫Molly的玩偶真的是火惨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

仅2019年一年就卖出400万个,销售额近4.56亿元;就在上月中旬, Molly背后的母公司“泡泡玛特”港股上市,成为“潮玩文化第一股”。

33岁的王宁,作为公司创始人,一夜间成为河南第二富。

十年前,“泡泡玛特”还是一个连年亏损的杂货铺,如今成为年赚4亿多的上市公司;华丽转身的背后,“泡泡玛特”似乎找到了一个财富密码,而这个财富密码,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盲盒。

什么是“盲盒”?

顾名思义,就是事先看不到里面是什么内容的盒子,盒子上也没有标注,只有你买完拆开,才能知道里面是什么鬼。

“泡泡玛特”核心产品Molly盲盒,打开以后,就是只有几厘米高的Molly袖珍摆件。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玩具,撬动了一个千亿市场,甚至成为了“Z时代”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2020年儿童节,拼多多数据统计显示,十大热销榜上,盲盒排第二。每年有20万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费过万;有些疯狂的消费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万。

B站上,有千万播放量的拆箱视频;咸鱼有各种各样的盲盒鱼塘,他们发帖互动和交易,形成了一个社交圈。

有人说,盲盒是智商税,有人说盲盒赌博。这个小小的盲盒玩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让无数年轻人欲罢不能,心甘情愿为之买单?

其实,卖什么不重要,怎么卖才是关键。

缘起:被精心诱发的好奇心!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盲盒亦是如此,在你打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了什么。


这种未知和不确定性,往往是最吸引人的,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很多人都说,这是盲盒的关键魅力所在。然而,要我说,这还远远不够。

试想,你都不知道有“盲盒”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会买它吗?

就像,我的一些朋友,我问他们,你知道盲盒吗?

他们一脸懵逼。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买盲盒吗?

答案是:不会。

想要用户做出购买行为或者意图,首先用户脑子里必须有相应的概念。

所以,以盲盒发家的“泡泡玛特”,做了一件事——曝光。

所谓曝光,就是让一件东西或者事儿,反复出现在某些人的视野中,当你越熟悉,你就会越喜欢,也越偏向于购买它,这就是心理学里面的“曝光效应”。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2015年,一幅《阿尔及尔的女人》,被拍出1.79亿美元,刷新了世界艺术品的拍卖成交价记录,而毕卡索也当之无愧成为了世界上最值钱的画家。

然而,年轻时候的毕加索,只身闯荡巴黎,却是个寂寂无名,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的新人小白。

不过天才就是天才,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他雇了好几个大学生,让他们每天到巴黎的各大画店绕来绕去,离开画店之前,故意问老板这些问题:

请问,你们这里有毕加索的画吗?

请问,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

请问,毕加索到巴黎来了吗?

一开始,老板没当回事,次数多了,毕加索这3个字就变成巴黎画店老板们最陌生却也最熟悉的画家。

最后,画店的老板到处询问:哪里买得到毕加索的画?我想要进一些来卖。

这个时候他们对毕加索已经感到无比好奇。

毕加索见时机成熟,就带着自己的画作,出现在巴黎各大画店。

这时,画店老板已经被毕加索的妙招喂养成了一匹匹饿狼,饥不择食地扑上前来。片刻之间,毕加索的画便抢售一空,他也因此一炮而红,成为当之无愧的画坛新秀。

毕加索,从寂寂无名到一战成名,靠的并不仅仅是画工,还有其天才般的行销能力。而这其中,“曝光效应”和人的好奇心理,功不可没。

盲盒亦是如此,毕竟“泡泡玛特”也才从三年前开始盈利。

色彩鲜艳,傲娇可爱的Molly形象,本身就深受年轻女孩子喜欢。再加上盲盒的“盲”所带来的神秘与不确定性,于是就有了开箱时的紧张与期待,随之而来的是开箱后的激动和失望。

这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就会诱发传播,这在当下有一个新的词,叫“种草”。

这种好玩的事物,大家就会在原本他们就活跃的平台“种草”传播,比如小红书、朋友圈、B站等。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

你看到,A同事的办公桌上,摆上了一个可爱的Molly。

接着,你看到,B闺蜜梳妆台上,也放了个Molly。

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你的好奇心产生了。

有天晚上,刷着朋友圈,看着某个朋友盲盒开出了隐藏款,在咸鱼上卖出了好几千。你更好奇了。你打开淘宝,搜了一下,哇,销量这么高,而且也才30多块钱。

于是,买它,买它。

至此,盲盒的世界,第一步算是踏进去了。

看到了吧,身边朋友和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种草”曝光和盲盒本身的不确定,缺一不可。因为被种草,你开始好奇;因为“盲”,你觉得好玩,愿意分享。

于是,你被别人种草,也种草别人。别人诱发了你的好奇,你也诱发别人的好奇。

第一步算是踏进去了,那怎么样才能让你越陷越深呢?

于是,“泡泡玛特”又搞了第二招,出系列新品。

追逐:追求完型,是人类的天性。

18世纪,法国大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收到了朋友送他的一份礼物,是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然而问题来了,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破旧不堪,跟他身上精良的睡袍不搭。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家里旧的东西全部更新的一遍,终于跟那件睡袍搭上了。

这就是心理学里面著名的“狄德罗效应”,或者“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这跟盲盒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是以“泡泡玛特”的Molly为例。

为了让你一直剁手,它会不断的更新新系列。比如现有的水果系列、艺术大师系列、婚礼系列,等等。一个系列,有12个,组成了兄弟姐妹。


当你购买一个盲盒,获得了你人生中第一款Molly摆件,把它摆在你的桌子上,每天可能都会看几眼,甚至是拿起来摸摸。你心里想着,它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兄弟姐妹的,就这一个孤零零的,好像很不搭。

就像有用户说的,“人家有8个兄弟姐妹,你非要拆开,你不觉得特没意思吗?我还是喜欢全家福,都在最好。”

在“配套效应”的驱使下,你继续买、买、买,凑齐一个系列都不罢休。并且,人类自古以来都有一种“集齐”的执念。

(小浣熊里面的水浒卡)

就像动画片里集齐七颗龙珠,就可以召唤神龙,实现愿望。

无论是从影视作品中,经常设定的集齐某些宝物,可以打开宝藏,或者获取什么绝世秘籍。还是到我们小时候,为了集齐水浒卡买小浣熊干脆面,再到风靡朋友圈的支付宝集五福。

“集齐”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用潜移默化的力量,驱使着人的行为。



坚持:多变奖励机制,多巴胺的迷药。

集齐一个系列并不算难,从咸鱼里面换购,或者买一箱都能集齐。然而还是有不少玩家,花费数万一箱一箱往家搬。

这就不得不说盲盒公司的第三个杀手锏——盲盒中的限量隐藏款。

新年伊始,很多人开始立flag。也不知道大家去年立的flag,完成了多少KPI。

在如何让一种行为习惯持续下去这件事上,很多人真的是,尝试了各种方法。

有人悬梁刺股,有人打鸡血喊口号,有的人交钱打卡,让别人监督自己。

有的人靠毅力,结果压抑了自己的欲望,痛苦不堪。

其实这件事,早在70年前,就已经有了答案。

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自制的斯金纳箱,进行一系列实验。

实验1:

他将小白鼠,放进了带有操作杆的笼子,只要按压操作杆,小白鼠就能得到食物。

一开始,小白鼠啥也不知道,在笼子里乱窜,无意中碰到了操纵杆,得到了食物。几次之后,小白鼠发现了压操纵杆和获得食物二者之间的联系,于是它一直按压,直到自己吃饱了,就不再按压了。

实验2:

斯金纳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将按压操作杆,就掉食物,改为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才会掉落食物。也就是中间必须间隔一分钟。结果发现,一开始小白鼠会一直按压,后来,就学会了每间隔一分钟再按压。

实验3:

斯金纳又对实验进行了改变,将间歇固定式,变成了随机性掉食物,也就是,有时候按一次,就能掉下食物,有时候按下很多次,才能掉食物。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白鼠一直在按压操纵杆。

由此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所以,让一个行为习惯坚持下去的从来不是什么毅力、决心,而是强化、奖励,并且还得是随机性的奖励。

再来看盲盒。

盲盒的隐藏款抽中概率只有1/144,有的特别款概率更低,比如Molly系列的西游金色特别款,抽中的概率只有1/720。

因为稀有,所以价值极高,不仅能引来大家的羡慕,产生心理优越感;还能卖出高价钱。

在咸鱼的交易市场,隐藏款的盲盒,已经从59元涨到了2390元,价格狂涨39倍。为此还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炒盲盒”热。


根据咸鱼的官方数据,盲盒二手交易已经成了千万级产业,玩家们,对各种限量的盲盒趋之若鹜。

一个系列的盲盒玩偶有12个,每一个都不一样,再加上还有高价值的隐藏款。

这种几乎无穷多变的奖励机制,是盲盒商家吸引买家买、买、买的决胜法宝。

而身在其中的玩家,像不像斯金纳箱里的小白鼠?

他们期待抽中他们想要款,就像是按压操纵杆时候的小白鼠,不知道这次会不会掉下食物,只能拼命的按压按,说不定下一个就有了呢?

而拆盲盒时的紧张与期待,打开盲盒瞬间是失落还是惊喜,形成了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抽的不是盲盒,而是那抑制不住的多巴胺迷药。

在新闻里,“北京夫妻盲盒4个月花掉20万”、“60岁的玩家一年花70多万购买盲盒”、“9岁女孩2年间购买盲盒超4千元”


当盲盒变成了盲目,倾家荡产也要趋之若鹜,那个可爱的傲娇小女娃Molly,也不再是心灵的慰藉,而是把你推向地狱的小恶魔。

尤瓦尔·赫拉利说,在今天,你听从内心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危险,因为你不知道你内心的需求。

你的声音不过是一些洗脑术和广告,悄悄地植入到你的内心,你想要的其实是别人想给你的,但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盲盒,不过是商家利用心理学、利用人性的弱点,制造出来的套路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