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你还不如养条狗!”侮辱性很大,伤害性也极强……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这个提问共有6.6万关注,3900多万的浏览。

在下面的回答中,其中一个高赞说:

“用最恶毒的语言骂自己小孩儿。”

她说父亲生起气来什么都骂,有一次,她因睡懒觉而晚洗了全家的衣服,父亲就开始了战斗模式:

“你这么懒以后嫁人了一定会被老公揍”;

“你这个畜生”;

“养了你有什么用,还不如养条狗”;

“以后你被你婆婆打别回家哭”等等。

而这些恶毒语言的背后,仅仅是她晚洗了几个小时的衣服……

在评论中,很多人都表示:感同身受……

朋友曾向我哭诉:“上初二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子喜欢我,偷偷地送给我了一封情书。

这件事不小心被我妈发现了,她穷尽了这个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骂了我半个小时,我至今都忘不了那天的场景,也永远也无法释怀她用'婊子’'妓女’等词汇对我的侮辱。”

她说:“这些语言就像钉子一样深深地刻进了我心里,再多的'对不起’也无法让伤口愈合”

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避免他们再次犯错误。殊不知,这其实是“语言暴力”——一种精神暴力。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对子女的心灵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什么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泛指使用带有中伤、支配、贬损、侮辱、歧视、嘲讽等性质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损害和侵犯,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在家庭中,语言暴力和批评不同,二者在表现形式以及结果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

父母的语言暴力常以子女生活或学习上的不足为突破口,针对子女的人格或能力进行非理性的侮辱或谩骂,没有考虑到子女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家庭语言暴力可分为以下几种:

侮辱讽刺型:父母针对子女的过错或不良行为,缺乏宽容的心态,往往不是采用耐心的教导,而是口头上的语言辱骂。

比如使用“笨蛋”、“傻子”、“你是猪吗?只知道吃,还那么笨”、“我怎么生了一个你这样的儿子/女儿,真是上辈子造的孽” 等一些含有侮辱讽刺性质的语言伤害子女。

威胁恐吓型: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也较多出现威胁恐吓型的暴力性语言,以此达到吓唬子女的目的,这是一种报复性的威胁打击。

比如:“你再学不好,给我滚出去,不要你了”,“你敢顶嘴,我打死你”等威胁性质的语言。


妄言断论型:家长对子女的个体差异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看到子女未来发展的空间。

对子女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引起的一些暂时性的不良行为,不能给予正确的认识。

对某一时段出现的成绩下滑,给予否定、片面的评价或批评。

比如使用“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天生就是笨的人, 一辈子也学不好”,“你这么调皮,早晚都是进监狱的人”等语言。

相互比较型:相互比较型的家庭语言暴力在家庭中较为普遍。

家长之间盲目的比较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家长对子女要求也较为苛刻,不满足。

比如,“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多聪明,多懂事,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 你也学学 XXX,你真不如她,我咋碰到你这种人呢?” 等含有比较意味的语言。

强烈命令型:强烈命令型的语言暴力多发生于专制型的家庭中。

诸如“你给我滚出去”, “你给我洗衣服去,天黑之前必须做好饭”,“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再犟嘴试试看,打死你”,“你去不去,不去给我跪下”,等含有命令性的语言。

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精神上的暴力不亚于身体暴力。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孩子在父母的“语言暴力”下可能会产生极端行为:

一种是攻击自己,比如自杀

在泰国,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惨案

一个12岁的孩子整天郁闷不乐,情绪低迷对孩子来说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父亲并不理解,对孩子终日辱骂。

最终还是出事了。

有一天,父亲看着在柜台上发呆的儿子,怒从中来,吼道:“有种你就别活了!”随后把上膛了的枪放在了儿子面前,他以为这样会威慑住儿子,但他没想到,孩子毫不犹豫地开枪自杀……

这时父亲才明白,儿子死了,死在了自己的辱骂下,他嚎啕痛哭、心如刀割。然而,儿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另一种是攻击父母

还记得前几年内江市资中县水南镇发生的弑父案吗?

2015年7月30日,再次遭受父亲辱骂和责怪的徐林突然爆发,用菜刀将父亲砍死。

据报道,事发之前,父亲对他的辱骂长达十余年。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对1000名未成年人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父母经常责骂孩子,则孩子更容易产生性格缺陷,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2001年,JG Johnson 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经历过母亲言语暴力的后代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患边缘型、自恋型、强迫症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是没有经历过言语暴力的后代三倍以上。

然而,父母的“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结束,它还会影响孩子对其后代的教育。

一项研究显示,幼年时期经常遭受上一代语言暴力的家长训斥自己的孩子的频率,远远高于幼年时期未遭受过上一代语言暴力的家长。

也就是说,家庭语言暴力同教养方式一样,存在一定的代际传承性,越是在打骂教育中长大的父母,越是倾向于以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何避免对孩子“语言暴力”?

1、平等心

在“父尊子卑”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有权利管孩子,对他们可打可骂,与外人无关。也正是这样,父母才会肆无忌惮地用“语言暴力”来伤害孩子。

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满足他们的归属和爱的需要。

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对孩子有一颗平等心,而不是认为自己凌驾于他们之上,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2、情绪的调整与控制

很多时候,父母使用“语言暴力”来伤害孩子并非他们的本意,只是教育孩子时,情绪上来了,控制不住。

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要及时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先调整情绪,比如: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或者是通过运动,释放掉负面情绪。

总之,父母一定要等情绪稳定后,再来和孩子沟通。要知道,在情绪失控时教育孩子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3、肯定式的家庭语言环境

人们的自我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互动逐渐学习的。如果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否定和打击过多,久而久之,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父母经常骂孩子很笨、很蠢,那么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聪明,并以此来定义自己。

而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较多的肯定和鼓励,或者是客观的评价,那么孩子就会形成积极的、正确的自我认知。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会由他人的期望而导致我们真的像期望那样成功或者失败。当我们为孩子营造了肯定式的语言环境时,他们往往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对话双方的亲疏程度不同,则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也会显著不同。

具体来说,同等程度的语言暴力在更为亲密的关系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伤害和更持久的作用性,且愈合更为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密的存在,而父母的“语言暴力”,对他们的伤害,亦是最深的。

希望父母们都能够觉察到自己语言的“杀伤力”,切莫将“伤害”当成了所谓的“爱”!

作者:浅   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