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把霸凌我10年的ta送进了监狱……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添加好友【昭德心理】并加入社群,

解锁您的专属管家赢取社群福利!

前不久,网络上传播了一段视频,甘肃灵台一所职业中专学校里,一名女生摁着男生的头狂扇耳光。

当地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相关部门也对被打的男生进行心理疏导。

你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从《悲伤逆流成河》到《少年的你》,我们在多少影视作品中看到那些少年成为了施虐者,释放内心的黑暗与残忍。

恶意欺凌,成为了很多孩子青春期的噩梦。无知的少年,是世界上最接近恶魔的一群人。

我们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同时也害怕孩子成为那个欺凌者。

欺凌不会只发生一次

微博上一个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暴怒。在广西柳州,一个小学生在校外被同龄人暴力欺凌。

跪在地上的男孩呜咽着,施暴者的拳头和脚一下一下地落在他身上,哭声越来越大,没有人劝阻,也没有人稍微停一下。

随后,施暴者将鞭炮点燃塞进男孩的衣服口袋里,男孩的哭声因恐惧而更加绝望。

在整个过程中,还有人拍了视频,传到班级群里。

这场暴力行为,就像一场表演,被录制、展示、炫耀。

“一名学生长期并反复地受到一名或多名学生的负面影响”,这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对于“校园欺凌”的定义。

这个负面影响来源于长期的暴力行为,也来源于那些不明所以的嘲笑、恶意针对、刻意敌视,以及长期包裹着的羞耻感和孤独感。

上述视频里欺凌同龄人的小学生,几天后还对另外一名学生实施了暴力,被欺凌的孩子进了医院。而在这之前,学校和家长都对视频里的欺凌事件采取了措施。

欺凌不会只发生一次,无论什么原因,欺凌者给被欺凌者留下的心理阴影,是青春期里最痛的创伤,在被欺凌者的青春记忆里划下了深深的割痕。

他们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魔


欺凌者对于被欺凌的对象,意味着什么呢?

“经历过的人永远不知道青少年这种生物可以可怕到什么地步。”

“十几岁的年纪,是最美好的年纪,也可以是最邪恶的年纪。”

“他们是天使,也是恶魔,是很多人青春期的噩梦。”

“霸凌是一种以不断削弱另一个人的积极自我认识为目的的攻击性行为”,有人对霸凌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无论是在家庭中缺乏满足感,还是因为曾经受到霸凌而引起的应激行为,最终的结果都是把自己的阴暗痛苦投射给别人。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中讲述了15个触目惊心的真实的校园霸凌故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武力霸凌、性别霸凌、留言霸凌、群体霸凌,也揭示了99%的霸凌事件都可以归因于家庭。

书中的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又令人内心五味杂陈。

你站在月台上,火车“呜呜”进站了,一个人突然推了你一把,你差点掉下去;

你揪住推你的人问:“为什么推我?”他朝你咧嘴一笑:“不为啥,好玩。”

以后半生,你可能都会记住那咧嘴一笑里的稀疏黄牙。

小孩子的残酷,不知痛痒,没有边界。

人人都有可能是欺凌者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对于“欺凌与被欺凌”的观点是:“人人都可能欺凌他人,也都可能被欺凌”。

在记者的采访中,宗春山表示,从心理学上尽量不用道德作评判,他不认为那些欺凌者就是“坏孩子”,无论是欺凌还是被欺凌,问题背后的本质都是“社会适应不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孩子的成长特征来看,小学后期到中学是孩子暴力行为高发的一个时期。

而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也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并且具备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情绪爆发就会如火山一般猛烈。

而且从大脑发育的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但是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充分发育到能使他们控制这些情感的程度。

有些欺凌者,曾经也是受害者。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中提到了校园欺凌的问题,在一些调查中显示,与父母关系越疏离、在家庭中存在感较弱的孩子,越容易面临欺凌问题。

但也因为在家庭中存在感较弱,他们在遭受到欺凌的时候,即便向自认为最亲密的人发出求助信号,这个人也极有可能意识不到发生了问题,没有及时给予回应和帮助。

也有一部分与父母疏离的孩子,宁愿独自忍受欺凌,也不愿意向家人求助。

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心智不够成熟,还未能独立从这些创伤当中恢复,有些青少年觉得只有从被施暴者变成施暴者,才能保护好自己,于是选择了与校外的混混为营,或者就此形成暴戾的性格,在别人欺负自己之前,先欺负别人。

而有些青少年,在同伴当中年龄稍大、体强力壮、性格蛮横,并且带有喜欢攻击他人的早发型情绪行为问题。

所谓早发型情绪行为问题,是因为生活不规律、接受新经验较慢、情绪不安,容易产生消极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父母不主动调整教养方式的话,就容易与父母形成拒绝型依恋,经常会表现出一些攻击行为。

另外一种在不良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家庭中冲突明显,矛盾不断,并且家庭缺少温暖,缺乏管教原则,就容易让孩子难以自控的行为转化为挑衅和持续性的攻击行为。

这些孩子,都是家庭养成的欺凌者。

你可以在悲剧发生之前,采取一些行动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25岁的王婷婷,把对自己进行长达10年霸凌的校园施暴者送进了监狱,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三个月拘役。


当天,王婷婷在微博上写下了一段话:“高中三年校友们的校园暴力,跟风辱骂,荡妇羞辱,我今天在他一个人身上讨回来些许,不过我的人生也不能重来了。”

最可怕的就是即便离开了那个环境,内心也长期处在那种孤独、冰冷和被愚弄、被嘲笑的气氛当中。

所谓的“美好青春”,因为这些回忆而变得不堪回首,最痛的就是那句“再也无法重来”。

作为父母,你可以在悲剧发生之前,采取一些行动。

从婴幼儿时期,父母就要注意与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负责与爱护,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完全和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孩子的情绪也会比较稳定,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信的性格特点。

无论在成长的哪一个阶段,都以适当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情绪。

所谓适当的方式,就是不过度关注,也不忽视,以恰好的距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注意到的,并且引导孩子积极面对自己的正面、负面情绪,客观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良好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在早期就建立一个良好的同伴关系。

带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教孩子与同伴交往、处理冲突,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同伴接纳能力。

培养孩子的善行。在孩子的一举一动当中,有倾向性地肯定孩子的善行,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值得父母为他竖起大拇指。

反之,观察孩子身上存在的“恶魔行为”,并且采取行动及时制止,适当惩罚,给孩子创造和表达善行的机会。

就如鲁迅所说:“小的时候你不把他当作人,长大了也当不了人。他先要干人事,其次才是孩子。”

“一个人获得作为人的良知要通过教育”,一个儿童在建立起善恶观的时期需要成年人的规训与引导。

别让黑暗肆意蔓延,也别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才说,我们本可以做些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