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岁富二代却已退学三次,无法坚持的学业究竟为何?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许久未联系的明治,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预感不好,真被我说中了,他再次选择了退学。

明治家庭条件殷实,父母都是大型企业高管,属于金领阶层,明治17岁了,一个人住一套100多平的房子,雇了保姆,负责料理日常,三年级的时候,从老家到北京上学,父母工作忙,就把他托给在北京的舅舅。

而今,他刚在一所国际寄宿学校读了半年,便退学了,这已经是他从小到大作出的第三次主动退学选择。

库玛说,他人的声音里包含着言语线索,意味着感觉和思想。电话里,他声音低沉,所以,我脑海里的画面是灰色的。

每年,都会有不少孩子选择退学,而他们退学的主要理由就是“不适应”,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就是希望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可是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坚持不下去的孩子们,该怎么办?

通过什么方法能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韧性,顺利完成学业?让我们来看看明治的故事。

敏感的内心,

缺失的依恋

明治10岁时,是一个性格略微内向的男孩子,他喜欢看动漫,喜欢看电影,不太善于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

他发育较晚,个头不高,在班里不算出众的类型,很难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但由于家境条件不错,父母也做了不少功课,所以,在老家的小学,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由于舅舅工作的调动,有机会常驻北京,明治父母考虑到孩子在大城市也许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决定把十岁的明治送到北京一所知名小学就读。

来到全新的环境,明治不太适应,他的外地口音让他在同学中显得很突兀,于是,他更不爱说话了,妈妈隔三差五来北京看他,每次离开的时候,明治都很不情愿,他觉得很孤独,在这里举目无亲,虽然有舅舅的照顾,但依然想家。

有一次,同学强强过生日,邀请明治去家里做客,强强不小心打碎了同学送的水晶球,强强妈妈不仅没有责备,反而抱着强强说,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一个。

明治看到此情此景,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同学们看到他眼泪汪汪的样子,问他怎么回事?

明治什么也没说,一溜烟跑回舅舅家,他没有告诉舅舅发生了什么事,舅舅有自己的孩子,比他小两岁,明治想念妈妈,但他突然觉得妈妈不爱他了。

明治六年级的时候,成绩还可以,在班级属于前30%的孩子,但班主任反映他不太喜欢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甚至连一个好朋友似乎都没有。

小升初时,由于明治父母和舅舅的精心筹划,他顺利的进入了一所比较好的初中,没想到,初一下学期,明治就打电话给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这可急坏了远在老家的妈妈,定了最近的机票立刻飞到儿子身边,但此时的明治已经什么都不愿意说了,爸爸和舅舅轮番做工作,都没用,班主任也反映明治表现比较孤僻,既然明治闭口不说,家长们只能接受现状,又为明治找了一所国际学校。

妈妈,

再爱我一次

明治的妈妈还记得曾经带着儿子看过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儿子看完之后紧紧抱着妈妈,大哭着说,妈妈,我不要你离开我。

明治妈妈也舍不得离开儿子,但是考虑到北京的教育资源如此稀缺,能让儿子早点过去上学,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于是,夫妻俩商量着,让儿子跟着舅舅在北京生活,自己经常去看看儿子,应该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殊不知,人类最基本、最需要的就是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的原生态就是亲子关系,老师、同学、亲戚都是原生关系的衍生形态,如果青少年在成长期没有和父母建立有效的依恋关系,就会导致无法与其他人建立正常的关系体系。

明治在新的国际学校待了一年半,终于由于同样“难以名状”的原因,再次告知父母,无法继续学业。

这一次,他的舅舅由于之前咨询过我,感觉很不错,就把明治介绍给我认识。

明治告诉我,他从小到大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问他,什么是“朋友”时,他说,能明白他在说什么的人,才是朋友。他经常觉得别人无法理解他的意思,渐渐的,他也越来越不屑于和别人多说一句话。

他思考了良久,好不容易把一个同学认定为“可能的朋友”,但他自己很快就否认该同学不属于“朋友”的范畴。

当我问到他的父母在哪里,怎么样时,他轻描淡写的说妈妈在南方,爸爸很忙,就结束了这个话题。

心理学家诺伊费尔德认为,教养的重点在于,孩子是否感到有人重视、喜欢,被人需要、理解,以及自己对别人来说是否是重要的。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自己被重视,反而感觉被遗弃,不重要,没人理解,那么,孩子的内心很容易出现极端的情感冷酷。

明治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已经在家赋闲半年多,父母忙着给他申请另一所国际学校,令我欣喜的是,他当时对学校的新生活还是充满着向往,毕竟相对于一个人独居家中,学校的生活还是令人期待的。

因为明治并非我正式的来访者,只是出于熟人引荐的关系,打了个电话,我当时给他预留了思考题,希望他能与我保持联系,因为我预感到他可能会出问题,但明治这次通话后就再没与我联络,直到半年后。

第三次退学,

习得性逃避

正当我已经几乎遗忘了明治的存在时,他竟然主动给我打了个电话,这次通话的颜色是——蓝色。

明治有些沮丧的告诉我,他再次退学了,我没有惊讶,我只是希望他能客观的还原事件。他说,这次退学,他后悔了,因为他为了不重要的事情,耽误了学业,而这件不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别人住在一个宿舍里。

他所在的国际学校条件非常优越,一个宿舍只有两个人,说白了,他受不了舍友的为人处世,他觉得对方在联合别人谋害他,他感到由于对方的设计,使得某位老师对他的态度发生了360度转变,他受不了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很快就做出了退学的决定,不计后果的再次离开了学校。

这一次,他的父母再次变成了被告知结果的对象,他的父母和舅舅至今依然不知道明治退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也许只是“不开心”。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提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乐观”概念,他和他的学生们做了一系列实验,比如,把狗放在一个笼子装置里,每次给狗给予电击时,蜂鸣器就会响起,数次电击后,当把笼门打开,本来可以逃避电击的狗,却倒地呻吟,塞利格曼教授将这种通过学习形成的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心态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明治的三次退学行为,虽然不是无助和无奈,而是选择了离开,看似有退路,实际上是对现实不满状况的逃避。

这次从国际学校退学,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出国学习,他告诉我,父母正在帮他找学校,他想去美国或者英国。

我问明治,上次给我打电话时,你有没有预估到新学校可能出现令你不悦的情况?有没有预估到自己会退学?他说没有。

我又问他,如果去美国或者英国的学校,再次遇到此类令你不悦的情况,你该怎么办?他思考了良久,说很后悔退学。

如果说,明治的第一次退学,是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首个重大选择,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学习到的是什么经验呢?他学习到的是:如果不开心,可以选择退学,这个学校不好,换个学校就好了。

那么,明治在第二次退学中,学习到的是什么呢?他学习到的是,如果不顺心,爸妈有能力帮我摆平,我退学的成本几乎是0。

可是,第三次退学,明治学习到的是什么呢?他学习到的是,换个大环境,也许会好吧。

可是,孩子的成长真的允许这么多次的试错吗?国内的老师和同学,他都无法忍受,如果出国,还涉及到跨文化沟通,如果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明治该怎么办呢?

能力超强的父母,真的能把国外的事情都摆平吗?

实际上,明治的每次选择都是在逃避,一次是偶然,两次是转折,三次成习惯。可喜的是,明治在习得性逃避中,我看到了“习得性乐观”的影子。

孩子不愿意和我交流,

怎么办

“习得性乐观”是塞利格曼教授在实验中发现,无论环境如何,总有30%的人能在无望中看到希望,能在无助中找到出路。

明治虽然做了三次退学的选择,但他依然认为自己换个环境也许还能继续学业,他并没有把学习的路堵死。

明治也有反思,他至少在第三次退学后,感到后悔,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说,他愿意坚持下去,可是他的舅舅反馈给我的是,他之前的两次也是这么承诺的,因此,愿望是好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

我们不能总生活在愿望里,毕竟,现实才是检验未来的有效法则。

明治的情况看起来是如下的因果链:和同学发生冲突,导致不愉快,最终退学。

经过与他的深入交流,我认为,是原生依恋关系出了问题,明治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和父母建立有效的链接,他缺乏最重要的亲密关系的支撑,他表面上似乎能理解父母送他到北京的初衷,实际上他从内心和情感层面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他觉得父母不是为他好,而是抛弃了他。

这样的感受,对他的直接影响是:他不信任他人。

明治在自己的记忆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他很注重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告诉我,第三次退学的原因之一是,他很重视的一个老师对他的态度360度大转变。

明治不愿意和父母、舅舅说实话,也认为他们根本了解不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之前的每次退学中,父母和舅舅都只是被告知“我要退学”的角色,他们参与不了明治决策的过程,因为,不信任。

令我欣慰的是,明治愿意和我说自己的所思所想,他觉得我能理解他的想法,所以,当第三次退学后,他选择主动和我打电话。

身为家长,如何真正参与孩子的决策过程,建议如下:

1、比起所谓“更好的环境、更优的资源”,父母的陪伴永远是排名第一的关键环节。如果有可能,尽量保持每天与孩子的当面沟通,研究表明,肢体语言、微表情才能透露出孩子的真实想法,电话、微信、视频会降低你对孩子内心判断的准确度。

2、如果孩子屡次作出的选择不尽人意,又不愿意与你交流,那么请帮他选择一个他信任的人,带他前行,这个值得信任的人,最好是心态健康的成年人,而非同龄人。

3、了解孩子做出决策的过程,找到关键环节,提前介入。明治的案例中,从不愉快事件发生到作出第三次退学的选择之间,有2-3天的时间窗口,如果这个关键时刻,有他信任的成年人引导决策,也许,孩子还能继续学业。

当很多家长都在琢磨孩子成绩如何提高的时候,还有不少家长,像明治的爸爸妈妈,在纠结孩子会不会再退学,无法坚持学业比学习成绩差,更让家长头疼。希望明治能在新学校完成应有的学业,不负韶华,无悔青春。


1、 Neufeld, Gordon, Ph.D./ Mate, Gabor, M.D,Hold on to your kids, Ballantine Books,2006

2、Martin E. P. Seligman,Flourish,2012,ISBN: 978143919076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