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镜365】孩子真的有社交恐慌吗?

 明镜365 2021-07-06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小女孩3周岁4个月,近一个月表现为社交恐惧。在家沟通很好,说话等各方面都ok,但是到学校就拒绝和其他人说话,一直低着头,原本学的还可以的舞蹈现在也不愿意学,只是待在旁边看着,学校亲子活动在家已经练过,但是到了活动当天就不乐意了,一直粘着爸爸或者妈妈,不撒手,也不愿意参加活动,请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办?

明镜解析……

学龄前的孩子只要排除身体器质性病症之外的一切行为,都是短暂而有效的,也是当下对孩子来说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恰恰是最真实、最单纯,也是最本能的反应。因为,这时的行为不加任何思维活动,没有目的性,都是最原始的人之初的状态。如果出现了成人的思维活动形式,这个孩子估计是被特殊训练过,但这一定是不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只是初期阶段,无法支持孩子做到复杂的思考,除此之外,孩子的任何表现都是正常的,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终将会过去的。而过不去的心理这道坎的人却是父母,他们太希望孩子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了,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是比较贴切的了。

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此时正是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的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比较粘人的,以此来增加彼此的信任感;这个时候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和自己一起来完成一些游戏或者一项工作,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当这三个感觉体系建立之后,孩子才会自信、自尊、自爱,也才有可能向更多的人来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就是不断验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才能让自己积累经验,才能成长,而这不仅仅是针对儿童时期,而是整个人类都是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了。所以,当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体验和练习时,比如孩子需要父母(任何一方也可以)和自己一起重复玩一个游戏,玩一个玩具,讲一个故事……这是重复学习的特征,目的就是让自己加深理解并运用,只不过需要时间长、次数多而已,但别忘了,他只是个孩子,每个人小时候都是这样的。那么,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性的中断,甚至有时是带着生气、厌烦、反感的情绪来中断的话,时间长了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安全、不信任、没有归属的感觉,孩子也会变得胆小、懦弱、说假话、少言多哭……如果不是父母而是别人,比如长辈带孩子的话,除非这个长辈对儿童教育了解,否则也会导致孩子害怕、谨慎、依赖、任性、暴躁的性格,所以,不懂孩子的情况,就会出现各种误解和误导,怎么能把孩子引导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呢?另外,如果孩子真的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变成了那个样子,也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个“自我”还没有被释放出来,这还只是塑造的过程,总有一个阶段是突破和重塑的,区别就是平稳还是波动。

对于案主是怎么确定孩子有社交恐慌的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格尚未发育或者刚开始发育,在没有成形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社交恐慌呢?而且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恐慌?什么是社会恐慌?对于父母来说能了解多少呢?何况是一个孩子的理解呢?所以,可以大胆假设案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给孩子贴标签的,而对社交恐慌的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给孩子的。如果是这样,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就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了,因为,对于孩子接收的信息就是“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好”“我很差”“我是错的”……这些信念在一个成人的脑子里经常出现或者是在特殊时刻出现的时候,他一定不是自信的人,而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是自信,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就有了案主描述的“原本学的还可以的舞蹈现在也不愿意学”“学校亲子活动在家已经练过,但是到了活动当天就不乐意了”,孩子想做的就是“不想做”“不愿做”“不乐意”,看来,对于孩子的引导还需要父母学会“有理有据”的能力喽。

对于孩子有如此行为的表现,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和夫妻的互动模式有关,比如夫妻之间的互动就比较少,或者不和谐,或者经常争吵,或者互相指责,或者简单粗暴……总之,不是温和、融合、彼此尊重……,这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参照的榜样,也提供给了孩子一个学习的模板,虽然这是大人之间的方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这么复杂,此时的孩子就是有一学一,有样学样的。这样看来,在孩子面前的父母有任何不同意见的时候,处理方式是很重要的,还有平时的互动模式,这不是说父母之间不能有冲突和矛盾,问题是怎么解决和如何解决,这就需要父母去修正了,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独立、正向、积极的人,那就少些负向和消极的行为,其实,不单单是针对孩子,对自己和爱人的关系也会起到粘合作用,这不是理论,这是事实!

总结,当孩子出现一些成人认为的“异常行为”时,先不要着急下定义、贴标签,先去观察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才有这样的行为,同时,反求诸己来反观自己和爱人之间的行为是否有需要调整的部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否则孩子会一直用类似的行为来保护自己,因为这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