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镜365】如何改变孩子的恶习?

 明镜365 2021-07-06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以前是偷钱,骗人嘴硬,现在是窜改作业,骗钱,糊弄家长,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特别害怕小孩的品行问题,因为承诺他进入前十就买手机,自己篡改成绩。在学校也有关于金钱上的问题,家里的只有爷爷奶奶管,主要是以打骂为主,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我想问一下老师这个怎么办?

明镜解析……

当父母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而且是坚信不疑的时候,那么,这就已经失去了亲子关系中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因素了——信任。而孩子身上的这些缺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却很少有父母去认真仔细的反省,即使是反省到了也会因为各种缘由不愿改变,美其名曰:做不到。这就很有意思了,到底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呢?

父母深信孩子是怎样的人,具备怎样的能力,拥有怎样的想法,那么,孩子一定会发展成那个样子来配合父母的“深信”,而这一点很多父母是不明白也看不到的。父母自我固有的思维模式经由几十年而形成,已经发展到了习惯性思考,就是按照自己认为的那样去下结论,可以理解为经验之谈,也可以理解为固有思维,而这个部分对于父母是不能触碰的,也是不容易更改的。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改变,就是当意识到自己的固有思维不足够支持自己完成当下的事情,并且造成了极大损害的结果,这就是痛的教训,人只有在经历了痛苦的感受之后,才会做出改变,这也是人类发展下来的本能反应——求生。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精神境界,可想而知,没有好处谁会改变呢?只不过痛苦的代价往往太大了,最好是主动做出改变和调整,而不是被动的不得不。

孩子对于物质的需求程度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孩子对于自信、自卑、安全感、满足感、存在感和价值感的缺失程度。越是程度低的,越要从物质上的满足来填充,算是一种替代和交换,但是实际情况是,该没有的还是没有,不该有的却会越来越增加没有的的失落感,因此,就是一个无底洞。而这个情况出现的成因很大可能是父母的亲密关系和父母对待孩子的亲子关系。当爱变成了条件时,孩子一定会用条件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不是不能有条件,只是如果把条件变成了目的的话,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相亲相爱的父母对待孩子一定是和蔼可亲的,而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到对待外在人事物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针对的目的性就不只是条件了,会超越条件本身获得更高更大更多的价值,但是,在这一切发生之前,父母则需要把自己成长为可以支持和引导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挑剔孩子的父母。

总结,孩子的任何表现都是一份投射现象,就像照镜子一样,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而亲子关系的状态就是镜子里反射出来的镜像,因此,要么打碎镜子,要么把镜子里的镜像处理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从父母自身动起来开始的。而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