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于走通了这条古道

 东江 2021-07-06

惠东嶂下古道,是连通惠东白盆珠、新庵与海丰之间的一条古道。如果从惠东方向开始,起于白盆珠镇嶂下村,终于海丰县海城镇埔仔村,中间要翻越莲花山脉的一个800多米海拔的山坳。为便于辨别,我把这条古道称为“嶂下古道”。

我是三次走嶂下古道了。第一次走这条古道是两年前的五一节,当时就为它保存那么完好而感到惊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们过了山坳后沿海丰一侧的古道走了一段,就没有继续走到山脚了,留下; 半山到山脚一段古道没走通的遗憾。今年3月,又与同伴到这附近走另一条桐子窝古道,然后走山脊转到嶂下古道的山坳,从惠东一侧的古道返回嶂下村。

今年五一假期第一天,与清林一起桶越野跑的形式,再次从惠东嶂下村出发,沿古道一直走到了海丰埔仔村,完成了古道的全程穿越,弥补了以前留下没走通嶂下古道的遗憾。当然,说是“跑”,其实这条古道直上直下,很难跑得起来,实际上也和走过差不了多少。

嶂下古道从惠东嶂下村开始为起点,到与海丰交界的山坳处约4公里,全程保存完好,没怎么遭到破坏,全程都铺砌了石块。从山坳往海丰一侧到海拔510米左右山腰的水渠,古道被拦腰斩断。这一段从山坳到水渠的古道依然保存完好,约3公里。水渠以下,我们也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古道入口,下面还保存了一部分古道,但是断断续续的保存不大完好。继续下到海拔400米左右的机耕路,就再也找不到古道了。

惠东和海丰两边山体的古道中间都各有一座小庙,历史都颇为悠久。靠惠东一侧的叫三潼子仙圣庙,供奉的是谭公,建在一块突出的天然巨石下面。仙圣庙海拔比较低,也不在古道的边上,而是要横插走300米左右进去。仙圣庙近年重修过,但主体的石柱还是老的,庙旁还有一块古碑,内容已模糊不清,但还可看出“同治”年间的字样,记载着这座偏僻小庙的历史。这里的“三潼子”是什么意思?是这个地方的名字吗?我没找到当地人询问,因此存疑。

在海丰一侧则是一座观音庙,就在古道边上,观音庙的海拔比仙圣庙要高得多,但面积也小得多,只有几平方米大小。观音庙全部都是用石块砌成,连屋顶也是石块,因此十分坚固。从石材看,这观音庙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惜没发现有碑石记载。在观音庙门框上还刻有“平安寺”几个字,不细看很难发现。这么小的庙叫“寺”,让人难以理解,在我印象中寺都是规模比较大的。观音庙旁土地神位底下,还有一个小泉眼,可供路人和香客饮用解渴。看得出这座小庙还有人管理的,因为小庙往下古道边的杂草有人清理过。

这次终于走通了这条古道。现在看来,这条古道是连通海丰埔仔村和惠东嶂下村之间的民间道路,而不是“官道”,所以古道并不宽,宽度只有一米左右。但是它胜在保存完好,从惠东嶂下村上山,翻越山坳一直海丰一侧的水渠,这段全长约7公里的古道,几乎没有遭到破坏。美中不足的是海丰一侧水渠以下到山脚的古道,因为建设水电站引水渠而开挖机耕路遭到了破坏,现在古道已无法延续倒山脚。

观音庙

这条嶂下古道,我认为是惠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道之一,它与不远处的新庵到海丰公平镇的“湘子古道”(也叫“通平古道”)相得益彰。两条古道相距不远,不同之处是湘子古道沿溪而行,地势较为平缓,而嶂下古道翻山而过,爬升较高,因此两条古道的风景各异。

古道是古人生活的实物见证,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保存的古道已经不多了。希望古道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埔仔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