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在罗浮山深处,位于酥醪村与增城兰溪畲族村交界处,有一处叫做“石灶”的溪谷,景致清幽,且有多处古代和近代摩崖石刻,早已心动多时,一直想去走走。上周末来过一次,谁知遇到酥醪村因疫情封村的最后一天,不许通行,只好抱憾而返;这周解封了,于是再次前往。 酥醪村所在的酥醪洞,位于罗浮山的后山,四面环山,比起前山的主景区,这里环境尤为幽深。一条小溪从酥醪村流过,流到与增城正果镇兰溪村交界处,此处溪谷中出现一片奇形怪状的花岗石,被流水常年冲刷得光溜溜的,还留下好几个圆圆的深坑,像农村厨房里的灶头一般,故称之为“石灶”。此处风景,是清末探花陈伯陶所录“酥醪十景”中的“石灶煎琼”。 所谓石灶,有着动人的传说。相传女娲补天之后,太累了,便来到由蓬莱仙境飞来的浮山歇息。在浮山,她发现补天之处还有一道裂缝,水在慢慢渗漏。于是,女娲娘娘在酥醪洞的罗阳溪架起石灶,采来蓬莱仙境浮山的神石,将石煮成琼浆,然后带到天上一点一点地将裂缝补好。 我们从酥醪下陂村开始,沿小溪边的土路步行前往石灶。一路路况平坦,路边的蕨菜又嫩又肥,忍不住边走边摘,这样走了大约一个钟头才到石灶。春暖花开季节,石灶溪谷边的大树上,挂着一串串的禾雀花,仿佛林中的小精灵。不过,我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石灶的摩崖石刻。 最先看到的石刻是一个深潭岩壁上的“煮石处”三个大字,没有落款。陈伯陶的《罗浮指南》称是杨应琚所题。杨应琚是清朝大臣,乾隆时曾任两广总督。“煮石处”的对面,是“观水居”三字,落款为“柯小鹤题”。柯小鹤是什么年代什么身份,不得而知。“观水居”往下不远,有一面石壁,有三处石刻。第一处是四字古诗“朝吴暮粤,水天一色。长啸归来,山青月白”,无落款。字体看上去歪歪扭扭的,相传是晋代葛洪的弟子黄野人用剑刻上去的。此说虽没有史料作为依据,但诗意雄奇潇洒,令人神往,倒也不似一般的书生文人的语气。 相距不远是相邻的两处石刻,左边是一首五言绝句“天地大阴阳,为设水灶场。炁从坎里出,煮成混沌汤”。落款为“民廿三年,台山陈展云”。陈展云的身份也不知晓。右边一处,也是一首五言绝句“吸尽浮西水,往来昼复夜。独寻煮石人,相与参赞化”。落款为“柯小鹤题”,与前面“观水居”是同一人。 在这几处石刻上游十余米处的一处潭边石壁上,还有一处没有上漆的石刻,前面的字迹多已模糊不清,只有最后一句看得比较清楚“四百名峰共一家”,似是一首七言绝句,落款为“符峰子题”。网上搜了一下,此处深潭名为“凝碧潭”,又称“玻璃潭”,所刻诗句为“万丈飞泉起浪花,千年遗迹古烟霞。有人问我居何处,四百名峰共一家”。题诗的符峰子,姓符名授号峰子,江西南丰人,南宋元丰进士,性恬淡,喜游山水,后入粤游罗浮,喜罗浮山水胜景,并常题诗于山岩绝顶处,诗露其名。 从石灶跨越溪谷,对岸便是增城境内了。增城这边的山上,修建了一条台阶栈道,供游人行走,不时有游人前来健身、访胜,比博罗那边热闹不少。我们拾阶而上,从兰溪畲族村返回酥醪,刚好走了一个小环线。 我们徒步的起点酥醪下陂村 前往石灶的山间土路 石灶溪谷边的禾雀花 所谓石灶,估计指的是这个圆形石坑吧? 石灶下的潭水 “煮石处”石刻 “观水居”石刻 “朝吴暮粤”石刻 “天地大阴阳”石刻 “吸尽浮西水”石刻 此处就是“凝碧潭” 凝碧潭石壁上的“万丈飞泉起浪花”石刻 增城一侧已修建了人行栈道和台阶 沿台阶上去就是增城正果的畲族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