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城之最 | 在历史与现实中拾掇人文之美

 风吟楼 2022-11-21 发布于广东

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广东重点侨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增城,这座城市有着众多鲜明“标签”。

上期“增城之最——自然篇”,我们领略了山水雄奇之趣。作为一座千年古县,增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站在这片千年时光浸润的土地,我们在现实中放眼历史深处。本期「图说增城」,我们走进“增城之最——人文篇”,探寻增城的人文印记。

文章图片1

镇街之最

千年古县上的悠悠小镇,历经千年风霜,气韵敦厚。增城区的7镇6街,谁是当中之“最”?

面积最大——派潭镇,位于增城区北部,北回归线穿镇而过,东北与龙门县接壤,西北与从化区相邻,辖区总面积288.50平方千米。

面积最小——永宁街道,永宁街道位于增城区西南部,东接仙村镇,南接新塘镇,西连黄埔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接中新镇、朱村街道。区域面积约49平方千米。

人口最多、密度最大——新塘镇,增城区工商业重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江下游北岸,西邻广州市黄埔区,东邻仙村镇,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永宁街,地处广州东向交通咽喉地带,是广佛都市圈和深莞都市圈的交集区域。

人口最少、密度最小——正果镇,增城龙门咽喉要道,增龙公路纵贯全境。位于增城区东北16公里,东北与龙门县交界,西接小楼、派潭镇,南邻荔城等镇街,东南依博罗县罗浮山麓。

千年古县千年寺

寺庙贮藏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印迹。它是人们心之所归,喧嚣中一抹清幽,承载着信仰、或是希望。

增城唯一一座三教合一的祠堂——小楼报德祠

这座建于700年前、庙顶全用木梁支撑未用一根钉子的古祠,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颇有来头。

该祠堂是增城唯一一座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建筑,非常罕见,祠庙内还有仓祖堂、景星楼,这三座建筑代表着佛教、儒教、道教文化。

文章图片2

据记载,北宋以前,当地人建造积因寺,元代改建仓祖圣庙,明洪武甲子年增建了景星楼,洪武十八年奉旨建报德祠。

报德祠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一座受皇恩而建的祠庙。400多年来,历经多次修缮,祠庙虽小,青砖绿瓦,画檐雕梁,结构独特。清代前的碑记、碑刻就有7块,是增城寺庙中保留碑记石刻最多的。

增城有史可考最早的寺院——百花古寺

都说“深山藏古寺”,增城的百花古寺也不例外,沉默在深山之中,晨钟暮鼓,安静古朴,等待着人们寻幽探胜。

文章图片3

百花古寺重建效果图

百花古寺(在建)坐落在南香山,位于增城区宁西街九如村龙江围,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上原有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寺院,名“百花古寺”,它比增城建县(公元201年)还要早100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

据《广州寺庵碑铭集》记载,百花古寺是广州有史可考最早的寺院,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众多。

增城最著名的道观之一——何仙姑家庙

何仙姑家庙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因战乱屡经修建。

家庙有两大节庆,每逢三月初七仙姑诞辰日和农历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当地村民都会自发举行庆典活动,各乡唱大戏、放烟火,连续数天,以求福祉。

文章图片4

期间,到家庙广场上祭祀的游人多达数万人,香火盛极一时。后应信众要求,翻修家庙和家庙广场,并增建仙源牌坊、八仙会馆、麻姑殿、云母溪和仙姑碑林等配套景点。

家庙内有两大神奇之处,一是有着美丽传说的神奇古井,二是百年难得一见、长在瓦脊上天生天养的庙顶仙桃。

探究传统民俗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味道。增城地道之味,何处可寻?

文章图片5

最有水乡地方特色的鱼美食之一——鱼包

看似简单的鱼包,制作起来却丝毫不能马虎。秋后的鲮鱼,是制作鱼包的主要原料。厨师先将鲮鱼开肚除骨,用刀轻轻把鱼肉中最幼滑的一层层刮下来,经过反复搓打至韧腻透明,富于弹性,再均匀地用力压成纸一样的薄片,做成鱼包皮。馅料则用瘦猪肉、腊肠、腊鸭肾、冬菇、鸡蛋等食品调制拌和而成。

大费工夫又朴实无华,能登大雅之堂,亦可作民间小吃,成就外乡难寻的增城味道。

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核雕(广州榄雕)

榄雕,小果核里的大世界,是增城特色文化标志。

广州榄雕是指广州地区流传的乌榄核雕刻工艺,属立体微雕类。早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榄雕工艺已臻成熟。广州榄雕起源且流传于增城新塘,其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总体艺术特色可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文章图片6

广州榄雕代表性传承人周汉军

而同苏州一带的榄雕不同,传统的广州榄雕一般保持橄榄核原本的色调,不着意人工上色。从题材上看,各种形式的核舟类作品是广州榄雕的主要创作题材。

2008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增城市所产榄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为核雕(广州榄雕),同时也是增城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在已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学文之后,现有广东省级传承人吴明南,广州市级传承人周汉军,增城区级传承人卢庆强、吴俊凯。

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之一——击壤

打筹击壤是增城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之一,源自古中原,根扎在客家地,流传于派潭大埔村。击壤,其实就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投掷游戏。

击壤的产生大约与狩猎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为了投掷得更准确,平时便要练习。后来,狩猎工具得到改进,有弹弓和弓箭,不再依靠木棒掷击野兽。这种练习便演变成一种游戏。

古迹遍布,悠久历史的最佳注脚

增城有着俊秀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繁忙闹市与静默乡村中,古迹森森。

增城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瓜岭村

瓜岭村位于增城区新塘镇东部。明成宗年间,大多种瓜于此,搭棚看瓜,逐渐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岭。

文章图片7

广东增城瓜岭村(水上碉楼)。摄影/卢文

瓜岭村人不多约700,海外侨胞却有两千多人,是典型的华侨乡,由水道、古榕、香蕉树、荔枝林、碉楼、祠堂、麻石路、民居等组成了一条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宁静古朴的瓜岭村,有传统的明清建筑,有异化的中欧式碉楼,有爱国爱乡的华侨,它是一个独特而多元化的人文载体。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潺潺流水、青砖黛瓦、古荔婆娑和静静矗立的碉楼,渗透着纯朴古雅的韵味,游走其中,仿佛穿越百年。

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 金兰寺遗址

金兰寺遗址位于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北部县江河西岸,为珠三角平原北缘一处重要的史前贝丘遗址,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

金兰寺遗址藏着众多“史前密码”,遗址为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为珠江口地区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对研究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增城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岗埔围垄屋

岗埔围垄屋位于中新镇福和片区坳光布村,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了,这是增城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文章图片8

该围垄屋平面呈半月形,通宽38.8米,深36.2米,面积1454.56平方米,围垄四周外墙有1.5米高的椿墙,椿墙上建起了约30米高的泥砖墙。

广州市现存最早的一批摩崖石刻——飞泉洞摩崖石刻

飞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为溪涧,溪水从高处潺潺流入水潭,犹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处风光又称“曲水流杯”,明永乐年间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誉。

文章图片9

潭边为崖壁,崖壁上上现存有文字石刻十处,以水流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处,南崖七处,每处自成一幅。其中有纪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飞泉洞摩崖石刻是广州市现存最早的一批摩崖石刻,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近千年而保留基本完好,具有珍贵的文物、文学、艺术乃至历史、地理、科学、文化、社会价值。

畲族人的“隐秘乐园”

广州市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正果镇兰溪村

在泱泱大城的广州,可能并不为人知晓,在群山之间,畲族人民构筑起一座隐秘的乐园。

文章图片10

畲族村,位于增城区正果镇东南20多公里处,罗浮山西北麓,一个保持着质朴、自然、宁静、生态的民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如今的正果镇畲族村仅有300多人,有盘、雷、耒3姓,分居住在吓水、通坑、榕树窿三条自然村。

文章图片11

畲族祖图彩绘长卷

正果镇畲族村虽然经过民族融合,村里有些汉化,但是畲族风情依旧随处可见。有自己的语言、民歌和服饰,擅长唱山歌,他们还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名胜风景,留名千古

增城等级最高的景区——白水寨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位于广州增城派潭镇境内,是国家级4A风景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瑰丽的翡翠”。白水寨以拥有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闻名,“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飞泻于青山之巅,直下到谷底,蔚为壮观。

从山脚到山顶,修建在白水寨山丘陵线上的是远近闻名的“天南第一梯”。这条广东省最长的登山步梯横跨三座高山,连接两大天池,全长6.6公里,共有9999级石阶。拾级而上,登高远眺,吸纳“氧吧”灵气,绮丽风光让人不知疲倦,舒适惬意。

华南第一漂——大丰门漂流

大丰门景区位于白水仙瀑景区与南昆山景区之间,置身其间,可以“尽揽白水寨之飞瀑,坐拥南昆山之雄奇”。

来到大丰门,不可不尝试的就是峡谷漂流了。大丰门漂流选址景区内砺坻大峡谷。巨大的落差和陡峭的河床,赋予了大丰门漂流激情澎湃、奔放汹涌、呼啸奔突、粗狂豪迈的阳刚之美。

全场6350米的国际顶级河道,落差391米,坡降6.61%,媲美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峡谷。930个极速落差,278道大小叠水,6段原始绝壁景观,是广东省目前漂程最长、落差最大、叠水最多、风光最为原始的漂流项目。

广东“三樵之一”——南香山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南粤有“三樵”:即东樵、西樵和南樵,如三足鼎立在珠江三角洲。

“一曲娥眉横海上,南樵风致胜东樵。”南香山正是诗中的南樵山,它与南海西樵、博罗东樵(罗浮山)并称“三樵”,又称小峨眉。

明代大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曾在南樵山讲学,他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等主张,形成理学中著名的甘泉学派,与王阳明学说并称为“王湛”之学。

除了注重维护园区周边生态环境外,增城区着力挖掘和湛若水、南樵山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修复莲洞书院、百花古寺等名胜古迹,找准发展和传承的平衡点。

增城最大的综合性文创产业园区——1978文化创意园

1978文化创意园位于广州增城,是增江河岸的一个电影特色小镇。这里原先是一个糖纸厂,烟囱不再冒出青烟之后,就被改建成了创意园区。这里既保留了旧糖纸厂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

文章图片12

1978文化创意园最新“打卡点”——十三行

文创园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集文化创意、摄影艺术、创意办公、美食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是增城最大的综合性文创产业园区。

同时,1978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大文旅”,结合增江“一江两岸三带”发展规划,积极打造增江游船观光。

增城之美,山水灵秀,星罗棋布。

增城之美,人文荟萃,灿若星辰。

千百年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璀璨。

历史人文之美、绿色发展之美交相辉映,期待增城擘画更多未来之美。

▲指导单位: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参考文献:《最美荔乡增城旅游实用手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