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偷拿100元被送派出所:是什么让孩子宁偷也不说?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孩子偷家里的钱,该不该送去派出所?

今天一早,“孩子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登上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原来是在6月29日,一对夫妻拉着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到派出所,要求警察把他抓起来。民警在了解后才知道,男孩是这对夫妻的儿子。

因为要去同学家里玩,又不好意思空手去,便偷偷拿了父母一百块钱。

在民警的耐心教育和引导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剩余的五十元还给父母,并和父母达成协议,通过做家务来挣零花钱。

当然,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民警还说了一段很暖心的话,他告知孩子的父母:

“发生类似情况,(父母应该)先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小朋友进行教育,不要总是说,小朋友犯了错就让警察叔叔抓你,要让小朋友知道,如果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可以去找警察叔叔帮忙,不要一想到警察叔叔,就很害怕。”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到底要不要送派出所呢?网友们对此,也是各执一词:

有人觉得父母这样做不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有人则觉得父母这样做,只是把教育的任务,移交给了社会,自己并没有耐心教育孩子:

还有的网友,则看到了事情的本质问题,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阻碍:

孩子偷拿100块钱,是因为不好意思空手去同学家,他没有选择和父母沟通这件事,而是偷拿钱财。

这足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通畅。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想真正杜绝孩子的某些行为,比起送去派出所吓唬,耐心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更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在生活中,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不要着急,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沟通教育孩子。

沟通前,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说到“偷”,家长便会如临大敌,生怕自己的一个无意“放纵”,便让孩子从此走上“歪路”,虽然不难理解家长的内心起伏,但这并不有利于沟通。

面对孩子“顺手牵羊”的行为,我们最先要做的,是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小偷”、“强盗”等有着严重贬损含义的词语。

据心理学家分析,年龄较小的孩子对“我”的是非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完全搞不懂“偷”和“拿”的区别。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

孩子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所以,在和孩子没有沟通之前,先不要着急下定义,更不要用灾难化思维去放大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因素,更有利于沟通。

一般情况下,孩子会“顺手牵羊”,往往出于这三种心理: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孩子的大脑和认知都处于发育阶段,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想要的没有被满足,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逾越的行为。

之前带过一个学生,因为父母很节约,从不会花大价钱给孩子买文具,在多次表达愿望无效后,孩子选择了“偷拿”同桌的高档自动铅笔。

2.物权意识不清晰

一般来说,孩子在三岁后,便会拥有明确的产权意识,但若是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正确的示范,孩子的意识也会落后。

如因为家人溺爱,只要孩子喜欢的,便会让孩子获得;或者是父母总是“做孩子的主”,强制孩子大方,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别人。

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混淆孩子的意识,让孩子做出错误的判断。

3、模仿别人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身边有人做类似“占小便宜”的事情,不管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新鲜感,大概率上,孩子也会跟风去做,正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沟通时,听比说更重要

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

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听,但善沟通的人,一定懂得倾听。要知道,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采访一名小朋友时,发生了这样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

林克莱特问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立马回答道:“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继续问道:“那如果你的飞机在太平洋的上空突然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

孩子天真地说,我会让大家系好安全带,然后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观众被这一回答逗得哈哈大笑,林克莱特却接着问“为什么”。

孩子这才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便是听的能力,很多家长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开明的家长,给了孩子“说”的权力,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正的听完且听懂孩子的话。

多问一句为什么,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到孩子最真实的声音。

法国教育家帕梅拉·德鲁克曼说:

“孩子有不同寻常反应时,背后一定有原因的。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

明星霍思燕在教育孩子时,便很懂得倾听。

为了锻炼儿子嗯哼,便让嗯哼帮自己去买一杯冰美式,结果嗯哼却买了一杯热美式。霍思燕没有直接去批评或嘲笑孩子买错了,而是温柔地问嗯哼,为什么要买热美式。

嗯哼的回答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说:“因为我怕妈妈感冒。”  

如果不给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机会,又怎么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呢?

这便是听的力量。

积极倾听孩子的声音,除了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孩子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自信心。

一个想要带礼物给同学,却不敢和家长沟通的孩子,绝大程度上,他的声音在家庭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样的孩子,内心很难有被尊重的感觉。

沟通后,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书籍《养育女儿》的作者珍妮·艾里姆说: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一如对待孩子的错误。

很多家长常常会采用惩罚,或者是讲道理的方式,自认为冷静的处理,但再次遇到问题时,孩子又会重蹈覆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长并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在我们调节好情绪,和孩子进行一场敞开心扉且平等的沟通后,我们还需要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在节目《妈妈是超人3》中,邓莎的儿子大麟子不小心撞到了饺子的头,邓莎对于儿子的行为做出引导,她要求儿子道歉:

“磕着脑袋是很疼的,你把她撞着了,如果是别人撞了你,你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跟你说对不起?”

在具有共情的引导下,大麟子明白了道歉的意义,并对饺子说了对不起。

因为认知的局限,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明白错误是一回事,懂得正确的做法是另一回事。

这个时候,我们则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以及原因,让孩子从心里接受,并能在下次出现同类问题时,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才是亲子沟通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的本质。

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保持恰当的情绪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语气语调,都是要注意的,因为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此时他对父母的言行极其敏感,只有在父母完全平和的状态下,孩子才能静下心来,真正去思考如何改正错误。

2、精准的表达

有的父母会在孩子知道错误后,担心孩子“不长记性”,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其实是一种适得其反的行为,反复重复孩子的错误,很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不信任。

就像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所说:

“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直接建议孩子如何做,胜过批评孩子。

与其不停说教,不如选择一个恰当的故事,映射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在故事中,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改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便是聆听花开的声音,不仅要打开自己的心扉,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做到这一点,并非容易,但相信每一位睿智的家长,都会选择和孩子一起成长,努力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空间。

作者:问心浅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