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渐华 2021-07-07

众所周知,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合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其中,中国更是以璀璨夺目和绵延未断的文明发展史而著称于世,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文字记录和考古发现,我国坚称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尤其是对于“夏朝”,我国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文明史的起点和开端。可惜,在发现的所有殷商时期遗址和文物中,却始终都没有找到夏朝存在的直接和关键证据。

中国长久以来都坚持“五千年文明”的提法,主要是基于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不过,仅凭西汉初期的考古和科研水平,实在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是记录,甚至是推测了夏朝的存在及世系,并没有具体准确的年代。 因此,国际社会在没有夏朝遗址和相关文物的直接证据下,基本上都认为所谓“夏朝”并不存在,只是中国美好的神话传说罢了。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洛阳一带发现了一处古都城遗址,称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当时初步测定,这处遗址大致存在于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属于是夏朝的中后期。

但是,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并未从中找到能直接证明夏朝存在的器物或者文字等物。而且,随着遗址内出土卷沿鬲、陶豆等器物,反而说明了这座城池与殷商早期的特征更加具有相似性。 换句话说,“二里头文化遗址”非但没有证明夏朝的存在,反而因为距离另一处商朝遗址“洛阳偃师商城”只有几公里距离,更倾向于证明这里是商朝的早期遗迹。

最关键的一点,“二里头文化遗址”具备了夏朝存续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特点,却未能出土类似于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甚至,就连间接的证据也没有发现,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于是,质疑夏朝的声音反而更大了。除了国际上,就连包括很多国内学者在内,都开始对夏朝存在与否表达出了质疑。

而事实上,我国也的确没有关于夏商周的确切纪年,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进行的推算。而且,也只是向上推算到了西周晚期的“国人暴动”,时间定为公元前842年。故而,才有了“五千年文明只三千年历史”的尴尬境地。

本着还原历史和探寻真相的目的,我国相关部门开始积极筹划。在1995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邀请了在京的部分专家和学者召开学术座谈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宏大的设想。

1996年,经过了一年的准备时间,国家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小组”,由李学勤担任专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在科委的主导下,从全国各地组织抽调了历史学、考古学、测绘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200多名专家,成为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组。

通过了四年时间的努力,国家科委在2000年9月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不仅推定夏朝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止于公元前1600年。而且,对于商周时期的几个大型历史事件也做出了断代,比如“盘庚迁都”发生于公元前1300年、“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

不过,这些结论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一致怀疑。除了长期致力于研究古人类文明史的亚洲研究协会、斯坦福大学历史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外,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倪德卫更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抨击:

国际学术界将把这份所谓的学术报告撕成碎片。

夏商周年表公布后,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和考古专家张忠培就曾这样表示:

搞三代纪年的动机无疑很好,热情可嘉,但这是否科学,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结合了国内一大批的专家学者,为何会搞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甚至,还被人称为“文化界的豆腐渣工程”?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些质疑声主要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事件年份全部取整数

根据《夏商周年表》,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300年……。

除了这些,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鉴中,“取整数”的现象非常多。 个人相信,所有参与的专家学者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进行了这次断代工程。

可是,在如此严谨的工作中得出了如此“不严谨”的结论,充分说明他们在内部缺乏有效的实物依据,在内部也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只能以“取整数”的方式进行妥协折中。

二、过分倚重天文测年

天文测年在历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多以辅助和验证为主。不过,断代工程中却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太过于相信古书中对于天文景象的记载。例如,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在古代,木星称为“岁星”,以十二年为一周天,因而把天象分为“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其中,“鹑火”相当于黄道十二宫中的狮子宫,因此将“岁在鹑火”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

这种天文演算看似十分的科学,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的疏漏。因为,中国古人相信“天人感应”,相信“天道轮回”,单纯将科学测年完全建立在古书的天文记载上,实在缺乏可信度。

三、“碳-14”测年法和树轮测年法

无论是“碳-14”测年法、树轮测年法还是天文测年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人为的不确定性。

就以科学性相对较高的“碳-14测年法”为例,通过考古遗址中的地层划分和出土器物进行仪器检测,它的数值也只能作为一种参照,只有68%左右的可信区间。

至于“树轮测年法”,因为利用了树木形成层向内侧分化结构,就需要正确判断出当时所处的极端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且,这种测算方法只能判断两百年左右的时长,用来测算数千年的数轮,必定会造成太大的误差。

四、关于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测算

断代工程推算出商周各王的在位时间,已经精确到了个位数。如果之前的某个王推算错误,那么后面的所有结论都显得毫无意义。

比如周厉王的在位时间,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他在位37年,断代工程就采信了这个数据。然而,《史记·卫康叔世家》又有这样的记载:

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根据这段记载,周厉王出逃是在卫釐侯十三年,在卫釐侯之前还有卫顷侯在位12年,因为卫顷侯是被周夷王册封的,所以周厉王在出逃前的在位时间不能超过25年。于是,《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在位37年,而《史记·卫康叔世家》却又间接指出他在位不超过25年,这是显而易见的前后矛盾。说明司马迁当年的记载并不可信,断代工程的依据就存在问题,结论自然也不会正确。

五、夏朝的开国之君究竟是谁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没有继续在禹和启之间左右徘徊,而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夏朝是由禹建立的。这里,完全采信了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的记载:

自禹至桀十七世。

以此为起源,还明确提出了夏朝的世系,自禹开始至桀终结,一共历经了十七代。不过,对于禹的身份却没有太过于详细的解释或者说明。比如,禹的准确身份究竟是什么,是通过“禅让制”还是“暴力制”建立的夏朝?是亲手建立还是后世追封?种种疑问,断代工程中都没有明确提及。

综上所述的内容,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明确提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最后,即便退十万步讲,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做的结论全都正确,以公元前2070年真的就是夏朝的开始。那么,我们自小就接受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教育也是错误的。

尽管不太情愿,可我还是只能遗憾地承认:“中华文明四千年的历史”。@文史不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