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不了情作者:何笛 身为运河边长大的人,从小就知道有一条叫作大运河的河,只不过,它停留在课本里,停留在大人们的言谈里。直到在吴江中学上高中,才在地理课上知道,那条在我们身边日夜流淌的河,竟然就是伟大的大运河,可那时看来,它一点也不大(宽),夏天时很轻松地能游上十几二十个来回。 是在走进文史领域后,相关资料的研读和实地的考察,才发现自己对大运河了解得太少太少,肤浅得让人羞愧,远不是已经获得的“常识”那么简单,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对它的认识与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与日俱增。 运河自北而南,上承苏州,下接嘉兴,流经整个吴江,滚滚而来,汤汤而去,千百年来,在江南诗意的大地上尽情流淌,唱过盛世的欢歌,唱过动乱的悲情。 沿着运河的脉络一路行走,尽管还没有条件去行走运河全线,去全面地感知运河风情,可能够对家乡的运河作一番梳理,去遥观那往日斑驳的光影,去欣赏那消散于烟云的芳华,从北面的松陵到南边的盛泽,运河如一根光彩夺目的彩带,穿起了水乡颗颗闪耀的明珠,构建了自古以来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江南。 太湖之东运河两岸的这一片土地,曾经迭遭太湖水患,史称“一片白”。传说,当洪水又一次泛滥时,顾野王奋身跳入滚滚波涛,以一己之力阻止了洪水对百姓生命财产的侵害,被人们颂为“喝潮王”。如今,站在高高的三里桥上,看着如画的美景,人民的安居乐业,那安静地卧在一角的顾公庙,让人想到的,岂止是顾野王学术成就的地位,更多的,或许是如何真正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活在人民的心中。 宽阔的古吴淞江,承太湖之水输入运河。千年之前,办学不成而修建起的垂虹桥,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最好注脚,桥上走过了一个个名载史册的高士人杰,留下了一篇篇传诵至今的诗文,让垂虹桥成为吴江最生动和亮丽的名片,流连于今日的遗址公园,依然可以遥想当年的繁华胜景。秋色满东南的,哪里只是一座桥,更有这座桥所代表的烟水之胜文化昌明。当曲终过尽松陵路时,回首烟波的,何止这一座桥,更有如今快速崛起,高标准规划的乐居之城。 千古运河,兴的是千古水利,在方便舟楫往来时,构筑起的更是一条货物运输的黄金水道。纤夫,是这些负重船只前行的重要助力,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拉动了远隔山水的贸易,拉动了沿线城镇的繁盛烟火。九里石塘的古纤道上,留下的是他们艰难前进的脚印,留下的是他们无暇擦拭的汗水,留下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印记。 是的,在当今国运昌明的盛世,运河之上的抗倭之战,只是500年前一段生动的插曲。好在胜墩的名字还在,好在运河还在,让人记取那一段峥嵘岁月。 一路走来一路感受,一路行吟,写下关于运河的诗文,那些清晰的文字,在厚重的历史岁月面前,所能道的,不足其万一,那是一份不了的情缘,在生命的继续里,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抒写。 2021-07-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