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孝孺

 若水70 2021-07-07

方孝孺(1357年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402年7月25日明惠宗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明惠宗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被朱棣杀害,时年四十六岁。方孝孺案牵连数百人,他的著作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直到清军入关后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后人编有《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传世。

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

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经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王若水点评:

当初,燕王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时,姚广孝就曾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后来南京城破,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方孝孺悲痛欲绝。他拒不投降,被捕下狱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并大骂朱棣,最终被朱棣杀害。据说“读书种子”被灭“十族”(《明史·方孝孺列传》并未记载被灭十族牵连数百人。先是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死了,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家人之后,他的亲戚朋友,学子门生也都遭了殃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看着他们被杀,当弟弟方孝友被捆到他的面前时,他罕见地留下了眼泪。方孝孺做了首绝命诗,方孝友也做了一首七绝告别哥哥:“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最后方孝孺被凌迟,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除去杀的人,此案还入狱、充军、流放千人之多,方孝孺的诗文在永乐年间是禁书,谁敢藏有,杀头。

这首诗中的乱离指政治动荡给国家带来忧患三纲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指古代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认为是维系国家所必需的”是计谋、谋的意思;庶不我尤”是“庶不尤我”的倒装,尤有怨恨,归咎的意思,整体是说(先君)不要怨恨我呀!整首诗的意思是: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臣子谋逆三钢易位啊,不顾那礼、义、廉、耻;一家人互相残杀啊,至亲骨肉成为仇敌(作为臣子的朱棣是叔叔,作为皇帝的朱允炆是侄子,两人之间互相交战);奸邪的臣子计谋得逞啊,用武力篡夺了君位;忠臣愤怒悲怨啊,血泪流淌;唯有牺牲生命为君殉葬啊,不做其他的企求呜呼哀哉啊,先帝大概不会怪罪我了吧。

诛杀方孝孺一案,多多少少黯淡了永乐大帝朱棣的形象。“读书种子”方孝孺也被说成是“愚忠”。其实,方孝孺确实是“忠”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对于方孝孺不仅仅是一位君主,更是一位知己,他对于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也正是因为如此,方孝孺才会如此的忠心。此外更重要的是方孝孺更“忠”于自己坚持儒家原则——“三纲”“四维”。他为“忠君”而死,是为了自己坚守的道德理想而死他不畏强权悲壮地殉道,这种忠诚的精神应该时时刻刻感染着世人

《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

食罢移床坐小亭,细看群蚁夺余腥。

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

李都蔚点评:

说到方孝孺,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会非常沉重。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读书种子”这一美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

这首诗是方孝孺的《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之十七。此诗前两句说的是作者笑对历史兴亡,视帝王争霸为群蚁争夺余腥,后两句体现了一种在漫长遥远时空中,坐定了身子来俯视宇宙的智者眼光与圣者胸怀。此诗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群蚁,引申帝王争霸,淡看世事沧桑兴,作者运用对比寓言写作技巧即事论理,升华到人生宇宙的重大哲理原则。体现了作者阔大胸怀和知微见著的智者思维。作者曾自述其人生理想说:“会万世为一息,通四海于一体,大行则使昆虫草木蒙其利,穷居则乐之以终身,垂之以简编,岂不诚远矣哉!”正是如此的志向与气势,成就了方孝孺诗文的超然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