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

 若水70 2021-07-07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即明太祖,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1344年,朱元璋入皇觉寺1353年,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统一中国;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朱元璋御制文集》传世,集中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王若水点评:

朱元璋成帝业在一个弯月当空的夜晚,应天府(今南京市)的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面对惊涛拍岸,波涛如怒,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长江,豪情万丈江面粼粼波光,江岸滚滚涛声,无限感慨的皇帝诗性大发,展开丰富想象,写下了霸气十足的这首《咏燕子矶》

在诗中燕子矶比喻作为秤砣,把长江比喻作为秤杆,把弯月比喻作为秤钩,把自己打下的大好江山比喻作为称的对象。一代雄主的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气概真是唯有帝王可为

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李都蔚点评:

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最艰苦的就是与陈友谅的战争。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开始朱元璋大败,逃往庐山避难。传说锦绣谷的天桥,朱元璋过去后,天桥突然断了,把陈友谅的兵马隔在了另一边,使朱元璋得以逃脱。朱元璋庐山“竹影寺”避难,相传竹影寺会隐身,陈友谅找了很久,始终没发现朱元璋藏身的“竹影寺”,使朱元璋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后来,朱元璋等来了援军,恢复了元气,大败陈友谅,开创了大明江山。

朱元璋在诗中描写了庐山的秀美景色:竹影,高峰,云雾,瀑布,远观长江如飘动的玉带一般,一轮明月似金球挂在夜空。庐山地势险要,只要鄱阳湖——庐山一战完胜陈友谅,就能北讨残元势力,南定江南诸洲,一统江山。庐山的美景使人留恋,如果有天意安排一定要重游此地。

古往今来,描写庐山美景的诗歌不胜枚举,著名的如唐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朱元璋的这首《庐山诗》,也是朗朗上口,传颂颇广(如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就曾将其略作修改而成为定场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