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运动后的效益分析

 老威小屋 2021-07-07

 运动后,系统一般都会给出本次运动的效益分析,并给出效益评价,如:有效、不足、平衡等。究竟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2020年7月份以后,随着疫情淡化,生活恢复正常,户外跑也是从那个时候,在禁足几个月之后,恢复起来的。

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户外跑的记录,佳明跑表上不再给出跑步结束后的效益分析。在重新恢复正常,并启用跑表后,哪怕按照它的要求,连续佩戴心率带户外跑两次,乃至于坚持了两周,依然没有给出分析。

甚至做了几次设置出厂化,也未遂。给我急的!还以为表坏了。

我着急的原因,就是想看看自己是在哪个状态:低效率,高效率,还是在巅峰,在恢复期……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喜欢看到自己在有效率,和巅峰,我也是。

后来发现,我每次打开的是越野跑trail run越野跑,而不是开在run模式。竟然用越野跑模式去跑步,结束后就没有给出跑后效益分析。

这段小经历,我后来写在这篇文章里。《你的佳明跑表还只用来记录跑步轨迹和步数吗?太浪费了!》上面的截屏,就来自这篇小文。

一、有高有低是常态

我现在用Polar作为主力,它也有这样的损益分析。

譬如,当跑休日做力量练习时,因为心率低,哪怕时间够长,心肺刺激也小,就会这样:

您的训练量比平时少,但刚够维持您的体能水平。长此下去,就会训练不足。

有时候,即使运动量达标,也会出现仅仅够维持平衡的状态。

当然,肯定也有效率足够的状态。

二、显示训练不足或者仅够维持平衡,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Polar里,衡量训练足够与否的逻辑,是指身体的耐受力(体能)和给与它的刺激(训练量)之间的对比而言的。

显示不足,就是耐受力大于刺激,如果长期如此,耐受力就会降低,也就是体能会减弱。这个逻辑,是所有的“训练增强体质”的道理。

我用过去6个月的训练和心肺耐受力对比,就很容易说明问题:

上图中,下面的线图,是心肺耐受力(体能)的提升趋势,4月份前,因为腿伤的原因,没有办法好好跑步,都是小强度为主。耐受力,在图最左侧可以看到,仅仅是30。随着4月份以后,运动恢复正常,耐受力也逐渐提高,提升到目前(最右端)的105,说明心肺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训练也在同步增加,从只能缓缓恢复跑2-3公里,到现在完全恢复正常。运动量增加了很多,但是心肺负荷状态(就是训练和耐受力的对比),却基本是水平发展,而且越在年初,反而越高——也只有在年初的时候,才出现过“当心运动过量造成伤害”的提示。

什么意思?

上图中,上面的一组线,是压力和耐受的对比关系,对,是对比关系,不是绝对值。也就是说,在年初,由于因伤减弱训练,体能还在低位,稍微大一点的运动,就可能导致身体感到刺激过大。而随着体能的恢复和提升,很大的运动量,也许对身体来说,都不够刺激。

换言之,在得到提升的体能下,同样多的运动量,或者提升不够多的运动量,相对于体能而言,很有可能是不足够的!

这个时候的“运动不足”恰好是体能变好的标志,是身体还能承受更大刺激、可以进行更大运动的信号。

三、体能提升不可能永远在直线递进

是不是需要每天都希望保持“有效率”。

系统的提示是这样的:

“有时超量训练、保持平衡甚至训练不足实际对您有益”,这句话,我很熟悉。过去在学校里训练的时候,教练也经常说这句话。

超量训练也是必要和有益的刺激,但必须辅以足够的休息。

在我的认知里,体能的提升,是在不断的“疲劳——平衡——不足——恢复——疲劳”这样的循环中得到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暑天以来,的确,运动的绝对值也偏保守,基本都在“平衡”区域,突破到“疲劳”区域的机会比较少。

不过,这跟我给自己树立的《热天,允许自己表现“差一些”》的理念,是一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