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动车为何会自燃

 区区收藏 2021-07-07

电动车为什么会自燃

电动车为何会自燃

2021年1月25日凌晨1点,一网约车司机驾驶着自己的新能源网约车送完客人后,去附近充电桩充电。充电过程中,他在后排躺下睡着了。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图片来源于第一网约车,若侵联删)

凌晨两点多,车子开始不断冒烟,而熟睡的司机对此一无所知。所幸的是有路人报警,消防员及时赶到对冒烟的车辆进行冲水降温。就在司机被惊醒后下车不到1分钟时间,车辆又突然开始冒烟,接着一声爆炸后,燃起了熊熊大火,司机也算是死里逃生。

近年,随着新能源车市场保有量的不断增大,新能源车的自燃事故也越来越多。经统计,所有新能源事故中,充电时发生事故的比例较大,占事故原因的29%。

新能源汽车事故发生原因分布

【充电过程频发事故,原因为何?】

在分析原因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原理,做个铺垫。锂离子电池主要有四个部分:正负极集流体、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

正负极集流体一般为Al、Cu,可以理解为让电子集合的金属片,用于外电路和电极之间传输电子;正、负极材料不再赘述;电解质是离子运动的传输介质;隔膜仅允许锂离子通过,阻止正、负极反应物和电子穿过。

锂离子电池反应示意图

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跑出来,经过电解液及隔膜,到达石墨负极表面,然后与通过集流体及外部电路的电子结合,嵌入到负极的石墨材料中。

放电过程刚好相反,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跑出来,经过电解液及隔膜,到达正极材料表面,与电子结合后,再嵌入到正极材料中。充放电过程中,电子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电势差,而锂离子移动的动力主要是浓度差。

在了解了上面的基本内容后,就比较好理解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的具体原因了: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会不断的嵌入石墨负极的“坑位”中,充满电后石墨负极中的绝大部分“坑位”都会被占满。此时,若接着充电,会导致锂离子移动到负极表面和电子结合后找不到“坑位”而无法嵌入负极材料当中。无法嵌入的锂只能堆积在负极表面,以晶体形式析出,堆积的多了之后会形成锂枝晶。

锂枝晶

锂枝晶表面比较尖锐,非常容易刺破隔膜,刺破隔膜会造成电池内部的短路(正负极材料和电子都可以通过隔膜了)。短路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被加快,更快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更多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使电池内部温度升高,会让原本不发生反应的一些物质如电解液等也参与反应,进而产生更多热量。当产生的热量超过设计散热量后会导致热失控,最终发生自燃。

热失控过程

所以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池被过充。

此时很多人可能会问电池为啥会被过充,如果不过充是不是就不会有热失控,就不会有自燃了。

答案是肯定的!避免了过充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自燃。但问题在于过充比较难判断。发生过充是因为充电过程中电池控制单元(BMS)未能准确的估算出电池的实际电量(即SOC)。比如,电池已经充满时的实际SOC应为100%,但若估算得到的SOC小于100%,则继续向电池中充电,继续充电就会导致自燃。而SOC的估算属于电池控制技术的内容,我们将会在下一篇电池控制技术中做详细介绍。

相对于过充,过放(放电量超过电池额定容量)引起热失控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过放会更容易导致电池容量的衰减。

放电过程中正极电势越来越低,负极电势则会越来越高,正负极电势差越来越小,所以整个电池的表现就是电池没电了(从外面测得的电压变低了)。

充、放电过程电极电势变化曲线

当负极电势高于铜(前文提到的负极集流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对应初中化学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后会被氧化为铜离子,铜离子会溶于电解液,此时铜集流体表现为被腐蚀出“坑”。

被腐蚀的铜集流体

溶于电解液的铜离子会吸附到正极形成死容量,导致能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减少,进而电池容量发生衰减。当然铜离子也可能析出形成结晶,最终导致热失控。

过放导致铜集流体腐蚀

以上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一次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事故切入,分析了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热失控的根本原因。在介绍过程中也提到了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还有电池过度放电会带来的影响及其发生的机理。

能否避免电池发生过充和过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池的控制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