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不可只盯着眼前的分数

 王笃年 2021-07-07

“老师,这次考试,咱班均分多少啊?”

我最讨厌学生来问这样的问题。

你是一个学生,班级均分是老师进行教学分析用的,你操心太多啦!

如果要问,也应该这样问:“老师,这次考试,班里的最高分是多少啊?”或者“满分是多少啊?”

以达到班级平均分为目标的学习,是没出息的学习。

你要从分数里,看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知识没有记牢?能力训练不足?方法策略运用不当?思考问题不够周密全面?表达不够准确完善?

对于老师来讲,平日的章、节小考,甚至期中、期末等阶段考试,提高班级均分很容易。比如,老师提前给学生讲一讲考试要点、题型、解题方法。一切OK

这点,所有老师,不管老的、少的,几乎都可以做到。一个小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要求、策略方法都是有限的,老师当然可以把握得好。

可是,这由老师替你得来的分数,毕竟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水平,尤其不能代表你的学习能力,相反,虚假的高分甚至会掩盖你学习能力不强的事实。

分数,在学生那里,应该是观察研究学习缺漏的窗口,而非跟同学或攀比或炫耀或对赌的工具。

分数,在老师那里,主要是诊断教学问题的手段。如果说还有其他功能,也就只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比较低级、用于刺激外部学习动机的小工具而已。

说得难听一点,分数,只是挂在驴子头前的那个萝卜。

 培训机构,最擅长使用这种招式。

**老师,学生该期中考试了,咱们出套模拟题让他们练一练吧!”

学生那么一练、老师再那么一讲,学生回到学校去考那仅仅包含一两个单元内容的期中考试,个个至少得7080分。

于是,他们的“口碑”就来了!

**机构来了一位神奇老师,几天的时间,就让我孩子从不及格提高到80多!”

呵呵呵呵……

*      *     *      *      *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儿,学生的命根儿”。

这久传的调侃话语,在有些人眼里却俨然成了真理。

一个人,看不清自己的当下(什么处境和基础?)和未来(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为此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学习之路,全靠跟同学比分、家长奖励等外力驱动,是难以走长远的。

*      *     *      *      *

本号前面的文章里描述过一个小孩跟他的父亲在雪地里比赛,看谁走得直的漫画。

(父亲走出的脚步轨迹)

(儿子走出的脚步轨迹)

盯着远处目标的人,跟只看脚下的人,走出的轨迹是不同的。

作为高中学生,你学习的目标,除了记住、理解、运用知识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借助这些学习素材与学习过程,学会如何学习、训练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      *     *      *      *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一向不主张学生过早大量做题。

“高一就当高三抓”,如果说抓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尚能认可;若要玩命耗时间、耗精力、赶早做高考原题,那实在不敢苟同。

学生在半生不熟之间,把一道道精品题目废掉——由于能力不到,所以不会。不会,就去看答案、听老师讲解。似是而非、马马虎虎地“会”了,能力没有练出来,且再也不会认真对待该题。

着眼长远,加强独立学习、深入学习、广泛学习,才是发展自己实力的光明大道。

待到高三后期,尤其是高考后,你会发现,过去你所追求的所有分数,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

*      *     *      *      *

 “你那么说我同意。但是,那高考录取不还是看分吗?”

高考的确是看分。但是那分,跟平日的分是否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呢?

从统计的结果看,总体上似乎具有一致性,因为平日里努力、认真的学生,往往学习态度好,所以高考也就得分高一些。

但我们也要看到“例外”。有的同学,平日成绩一路领先,高考却“马失前蹄”。为什么呢?其中有的就是因为能力训练不足所致。

他只会做做过的题目。若是听老师讲解过的题目、讲解过的策略技巧运用是没有问题的,遇到高考题里那些要求现场学习、现场处理新信息的问题,就急得抓耳挠腮、心意慌乱、不知所措。

为什么有的同学小考不错、大考就不行?

并非完全是心理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心理问题的本质在实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做那种“只会能力型题目”的“聪明学生”!老师的讲解是基础,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对应的分数往往更多。

*      *     *      *      *

分数,一个异化了的教育结果,也是异化了的教育手段。

对待分数,不要不认真,也不要太认真。

最后叮嘱一句:

孩子,你不要拿我的这话去作为自己没有考好的挡箭牌,以掩盖自己既没有过程、又没有结果地混日子的事实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