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心理学》 (2021年4月整理)

 三禾子恒 2021-07-07

一、         作者:〔美〕戴维˙吕肯    译:黄敏儿等

二、简论:

1、本书作者吕肯教授以研究双生子驰名,而本书的主要意图,即是放弃其先前的观点——幸福具有很强的遗传根源,所以“努力追求幸福好比努力使自己长得更高一样”。(即是说作用不大,于世间的借鉴意义,在于否定将家庭基因中的性格因素视为幸福的必要条件)。

2、本书的特色是作者融汇了自我生活实践,虽失理论研究书藉的严谨性,却有自我感悟的亲和力与生动性,更见其快乐幸福的心境洋溢其间。

3、提出了“幸福定点”理论,积极倡导“当父母要领许可证”的优育观点。其与我国提倡的“优生优育”政策应有共同点,而遗憾的是包括吾在内,没有多少人真正地领悟和洞悉“优生优育”的实际,只是将其简化为“少生”而已,工作举措也由而机械地单一推进。可见,荣等一代机者误矣!思考:那一段,我们错过了什么?

4、本书的论述面较泛而散、且结合自身感悟也较浅显,或是寄希望从平淡处凸现主题,而以真取胜、以细搏精、以实促情,散文化文风明显。

5、作者指出了影响幸福的三大盗贼,却于解救措施似是难以系统而强力地论断,唯借助自身之体悟一二。

6、作者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剖析了“幸福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天生物遗传机制,颇为独特而新颖。但,同时,又肯定人类大脑在发展进程中所存在极大可塑性也能说明“幸福”在后天发展经历中的社会认知建构可能。可见,事物的发展应是多维的,而非单向唯一的。

7、作者及译者等都诠释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德˙戴恩纳之关于幸福的最有代表性研究——一般人所热切追求的生活目标,如高收入、高学历、婚姻、年轻貌美、甚至日照时间等对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的实质贡献很小,而最起作用的是——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至爱亲朋的关怀温暖的社会支持适当的社会交往技巧。当人人自省!(P253)(思考:敌意人生的影响、疏离感的淡漠化倾向、单位相互关怀的必要性、社会交往技巧的认同)

8、作者阐释了情绪调节机制对幸福感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强调在每一个情绪反应过程,目标追求和享乐的追求经常是有冲突的。也就是说,缺乏享乐体验的情绪,如悲伤、愤怒、恐惧、厌恶、羞愧、内疚等,同样具有适应意义,驱动个体追求恰当的幸福。即——我们在对待日常生活各种事件和人际关系互动过程中,要能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把握和选择状态

9、作者予抑郁的注重,是否缘于借鉴,抑或共识。如理查德˙莱亚德、戴维˙克拉克在《隐性繁荣》中的呼吁、卡伦˙霍妮(1885-1952)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内心的冲突》等,应延伸阅读之。

10、关注点——

三、了解、理解和辨析

1、了解:罗素关于幸福的研究?P4

①罗素1930年出版《幸福之路》,而本人却终生抑郁。

②其收集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至少学者本质上是不快乐的,因为总是存在着太多的不愉快。

③事实上,许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快乐的,人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忍受厄运所带来的各种打击并尽快恢复。

④人类有别——有的人生下来就具有更多的“愉快的天分”,而另一些人却有更多的坏习惯,阻碍他们去发现幸福。

⑤可控性——我相信大多数人,甚至如抑郁的罗素,在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学习将快乐恢复到先天定点上。

2、了解:吕肯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明尼苏达州的双胞胎问卷调查(P5)

①问卷——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评价等级1-5)。

②内容——抽象智力、幸福的能力、痛苦的能力、满意、近期记忆。

③面孔感受图——(A─G七级)。

3、理解:吕肯从进化的角度阐述幸福?(P9-27)

①幸福的人更健康更有吸引力——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进化时,郁郁寡欢和悲伤忧愁的个体估计不太可能延续下来并足以成为我们的祖先。就算他们可以生存下来,求偶时也没有太多优势。有理由相信,那些能产生快乐和幸福的基因组合——能使大脑更容易产生快乐体验,或形成更容易引起快乐和幸福的性格——更容易被自然选择,从而使我们成为拥有平均水平以上快乐的人类。

②社会合作的规则——那些不能遵守群体规则或在群体生存中拒绝合作的成员,可能因此被排斥而不能成为我们的祖先。几百年后,任何可以增进生存可能性的基因,尤其是那可以增进个人维持和受益于群体关系可能性的基因,逐渐将我们的祖先与其也失败者(淘汰者)分离出来。

③适应性——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机体可以通过基因来复制自己。具有重要的适应优势的基因变异将成为种系中固定下来的特质,而那些不太适应的变异将逐渐消失。适应厄运和幸运,能保持更高的生产力,对变化的环境更加适应、拥有更多能养活的后代。(P18

④产生幸福的特质——快乐的人在脑子里可能有更强的“快乐中枢”。快乐的人不是坐在那儿享受永恒的福佑。他们热衷于做可以刺激他们兴趣、热情、满足及快乐的事情。快乐的人需要做一些事情,以维持这种需要的状态;人们也已进化了一些特质,使满意度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以199610月,宇航员香农˙卢齐迪在“和平号”空间站限定在密封的太空舱里6个月,而黑猩猩则无期待,不可能坚持)

⑤效能感动机——如德国牧养犬天生喜欢照顾其他动物。而人类有很强的效果动机,使事情如预期的那样发展,并控制这些事情。富有成效地工作依然是人类幸福中最可靠的来源之一,如监狱中的犯人不能工作,不能发展和从事一技之长,所以其不幸福。引起囚犯越狱的深层原因,是在那里没有什么建设性的事情可做,也没有任何可引起他们自豪的事情

⑥养育特质——包括人类,很多哺乳动物,似乎都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去保护无助者和受伤者,对无助者和受伤者非特异的温柔感觉,照顾他们时内心涌现的愉快,构成了父母行为的主要原因。

⑦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进化进程。

⑧对未来的预期——人类是唯一能够预期未来的种属,尽管其他的哺乳动物也能做一些近期的计划,如猫到了开饭时候会叫等。

⑨替代的经历——分享他人经历的能力是人类另一种重要的特质,这种特质能够以重要的方式积极地或消极地影响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一些替代性的愉快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能让人们了解这个世界及许多真实的事情;不仅是获得一种满足,而且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应付将来新的经历,避免痛苦,获得快乐。如一本好书、戏剧、娱乐性表演等都会基于替代的经验。

⑩审美快乐——人类一种真正神奇的特质是有能力在某些感官感受中体验到快乐。如从音乐、美丽的自然、人类艺术、诗歌和散文的优美词句等方面感受快乐。

4、理解:作者吕肯关于做一个“快乐的老饕”之感悟(P78-87)

①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幸福的湖泊泛起波浪。

②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风格,并且与自己的才干和需要匹配。与别人永久性地交换生活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③唯一一个能显著降低满意度的因素就是失业。

④培养“快乐习惯”。

⑤生活中要有专注的精神。

⑥多样性是生活的香料。

⑦介绍自我的几种生活方式——烹饪、啤酒面包制作、种菜等。

5、理解:吕肯教授关于“深泉学院”的介绍(P89)

①于1917年由卢森˙纳恩创立,目的是为了培养“明日的领袖”。是一个经营型牧场,又是一所大学,295000英亩农场,3500英亩的草场,大部分工作由学生们完成。一个班级一般五个人或更少,教学主要是辅导式的,唯一必修的课程是写作和演说。

②学生在深泉学院所获得的特殊的东西就在于——快乐来自于承担责任,做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并把它做好,不是为了薪水和升迁,而是因为这项工作需要人做。(另一个可贵之处即其与人类“优胜劣汰环境”的类同之处。)

③非常像一个自给自足的、住着我们祖先的大家庭——每个成员为了生存,都要在团体内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没有私党、小圈子,也没有社会的弃儿,不能排外。

④深泉学院的学生——明显乐于自己承担责任,成为社区有贡献的成员。他们完全不是那种蔑视手工劳动的假内行的知识分子,而是以把任何工作都做好为骄傲的学生,从迅速地洗碗到能够在喂食时招呼猪。在一个人人都很清楚每项工作的价值的环境里,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重要的不是你所做的而是你如何去做

⑤体会到——把工作做好的满足,帮助社区也利于自己。如校友们在社会上立足后,回报深泉学院的频率是加州其他大学校友回报给母校的三倍。其都有奉献多于索取的品质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的性格倾向

⑥学会——在生活中把天生的才干(大自然慢慢沉积给人类的本领)社会化,从中获得自尊和快乐。

⑦比起花两年时间在斯坦福、耶鲁或达特茅斯——大多数深泉学院的毕业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更得力,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天生的才能。

⑧现代人——崇尚个性、自我奋斗、竞争、自我放纵。许多年轻人,即使是那些有特殊天赋的人,也从来没有认识到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是工作并做好它

6、理解:吕肯教授关于幸福的实验所提出的三大现实问题?(P94)

①员工的幸福感与工作效率是否有关——即快乐的人是否倾向于有更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主观的评价也更好。

②工作做得很好是得益于幸福,还是幸福得益于工作做得好。

③(高效的员工      快乐的员工       高效的员工) ——即幸福导致员工更高效地工作,同样反过来高效的工作导致员工更幸福。

④研究表明——不管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上,在复杂或创造性任务上有最好的表现的人是那些在任务中由内在兴趣驱动的人而不是那些由暂时性的奖励驱动的人。即外部的激励因素不能替代把工作做好带来的内在满意感

7、理解:吕肯关于现实社会中处理好工作的六项建议?(P97)

①升迁不是目标——一个人应该把升迁当做热情工作的副产品,在本质上升迁不应该是一个目标。这种升迁方式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焦虑和压力。选择关注工作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法。

②关注当前职责——非常重要,即使这项职责不是非常富于魅力或令人兴奋。

③友好——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不是不择手段,想尽办法成功,工作环境应该是温暖的、合作性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友好的关系。“友好”是一个幸福的缔造者,而相互欣赏对方的表现是有力的强化物。管理者应该批评或给下属建议而不是伤害这种友好的关系。

④尊敬与欣赏——薪水、福利、升职等钱的因素不是(或不应该是)主要的激发因素。人对人表示尊敬和欣赏,是一种更好的奖励。

⑤抵制唯一——每个人都需要抵制“胜利是唯一的目标”的思想。

⑥内部满足感——应该鼓励员工以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满足感的方式做事情,从内部满足感产生的动力是所有因素中最宝贵的。

8、了解: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关于“沉浸”体验的研究?(P103)

9、理解:吕肯关于夫妻在生育上应负起的责任?(P115)

很多在管教能力上有限的父母,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来弥补不足,年轻夫妻若不符合以下条件,就不应该允许生孩子:

①已经在当地的社会学校或公众机构参加并完成了如何养育孩子的课程。

②各自通过训练成功地养了一只小动物。

10、理解:其关于培养幸福宝宝的体会?比较之子恒。(P121-131)

①摇篮的使用与争议。

②无论白天或夜晚,在大部分时间里,婴儿不断接受来自母亲或“代理母亲”身体上的接触,这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安全,更少依靠“安全毯子”或玩具熊等代替物。(恒之习性)

③婴幼儿时,必须使之尽量与社会接触,否则,便会出现“独处习性”。(切切)

④欣赏——若对孩子流露出一种对他应有的欣赏,则将会愈加喜爱他,从而很自然地花时间去让其成长更好。

11、理解:吕肯教授关于培养优质的快乐的亲子关系之实践?(P132-)

①要认为自己的每个孩子都不平凡,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欣赏的眼光)

②要为他们的个性感到高兴。(即肯定)

③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可以做自己的空间里长大,而不是老被拿出与自己的同胞进行比较或互相竞争。(即自我成长)

④要对孩子想说的话充满兴趣和尊重。(即关注与尊重)

⑤要鼓励参与家务。(即参与感)

⑥要鼓励孩子吃更多,但不逼他们吃东西,也不允许说“我不喜欢吃那个!”,因为那是对厨师的无礼。(即尊重他人成果)

⑦要培养同孩子共同嬉戏的亲密感。(即交流)

⑧要突出睡前故事时间。(即引导)

⑨要觉得每个孩子在他自己努力的领域中都是冠军,并且会告诉孩子。(即激励)

⑩要注意孩童时期自我概念的形成。如时时给予肯定,但不得评论过分。(即激励)

11社会发现——一些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孩子,其父母用极端自由主义和放纵来减轻自己不喜欢孩子的罪责感,这种恶性循环非常普通。一个被忽略的孩子父母教养方式前后一致的孩子被喝令而不是商量去做事的孩子一个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尊重和关注的孩子不会是一个可爱、有趣的孩子因此也不能从任何人身上得到爱和尊重。(即放养)

12做父母的能力——许多父母,包括无私奉献的、关爱的、高责任感的父母,都缺乏一种做父母的天生的能力,这个重要的事实普遍存在,但却被广泛忽视。深信要不是有社会化良好的同伴群体的话,许多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会变成严重行为不良者,不适应社会,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即能力)

13要培养获得社会交往必需的特质,即——实在的道德心、共情的能力、利他的感情和个人责任心。(即特质)

14要有采取措施应付孩子问题的本能,不能因太自我忙碌而不去想办法,孩子的品性是可以转变的。(即及时性)

15快乐的孩子是社会化良好的孩子。(即因应性)

16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养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强大的父母爱的纽带。早期的情感关系是后期亲密的养育依赖关系的基础。(即对应关系、P149

12、理解:吕肯关于饲养宠物的乐趣之实践分析?(P156)

(英国作家杰罗姆——让你的生命之舟轻一些,只装载你所需要的:一两个值得记住的朋友,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一只猫,一条狗以及一两个烟斗。)

13、了解:吕肯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及感悟?(P165)

①兴趣方面——男女在休闲活动上的偏爱、两性的职业兴趣差异。

a:幸福的人可能兴趣广泛,至少他们有一些强烈的兴趣可以让其投入、忙碌,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幸福快乐。(即有兴趣爱好)

b:如果你想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那就意味着你得改变自己特定的产生幸福体验的活动,这里改变一点,那里再改变一点(即有创意,有引发点。)

②身体魅力方面——最大的性别差异在于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女性对自己外表的满意程度比70%的男人要低。

③幸福感方面——女性的幸福湖泊的平均定点比男性的更容易波动。

④社会关系方面——女性在亲社会性特质上更高,即大多数的女性比大多数的男性有相对较强的亲近性,相信他人和寻求亲密关系的需要也更强。

14、了解:吕肯关于“如何保持婚姻的幸福”之感悟?(P177-196)

15、理解:吕肯教授关于生活中存在的幸福的盗贼,即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因素?(P200)

①人们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同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消极情感的每一个组分都能影响到幸福感。

②抑郁。

③畏惧和害羞。

④愤怒和怨恨。

16、理解:其关于抑郁的论述?(P203)

①病态的抑郁并不是过多负情绪的结果,而是由于缺少正情绪。真正抑郁的人不仅感到悲哀、伤心和哀愁,还会感到没有希望、绷得过紧、焦虑,或者是愤怒、想报复,再或者感觉他人没有正确地对待自己。

②严重的抑郁不仅是幸福的隐患,还威胁生命。大多数的自杀都是病态抑郁造成的

③人类历史上很大一部分卓越成就是由有双向情感障碍倾向的人实现的,他们在躁狂阶段充满极大的热情和自信,不知疲倦工作。如英国前首相格拉德斯通。

④对于轻度抑郁而言,最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由此产生的悲伤和毫无希望的感觉,而是抑郁的自身催化的作用,它会自动产生

⑤幸福的人是积极的,总是很忙碌,然而,抑郁的人对所有的事情都丧失了兴趣和自信,他们倾向于意志消沉地坐着。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抑郁症病人像正常人那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

⑥对于普通的情绪低落者或者抑郁者,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体育运动

⑦百忧解(盐酸氟西汀)的效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礼来医药公司发明。

17、理解:吕肯关于退休生活之论述?(P235)

①退休的人面临的共性问题;

②学术界的优势——仍可继续工作;

③生理和心理机能衰弱,渐觉得声音太少了,字也印得太小。

④幸福感强烈还在于担子卸下了。

四、字、词、句

1、人类正式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只有10万年左右。(P13)

2、宗教人士并非比无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P15)

3、英国小说家摩根倡导——生活的艺术不是要求永远保持幸福,而是要让幸福不断地改变它的形状,永不绝望;幸福,像一个孩子,要让他成长。(P27)

4、建设性做事——自然选择给了我们体验幸福的能力,其意义在于使我们有能力去建设性做事,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生养后代。请记住,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其生物状态都是基因的不断复制。(P27)

5、现代人的平均幸福感(快乐水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P31

6、了解:美国学者特勒根的多项人格问卷中测量“自我幸福感”的题目。(P32)

7、幸福是一个不定的状态。 (P60)

8、一个人是否喜欢积极地做事情取决于他自身以及他之后要做的事情。(以读书为例)(P66)

9、大多数公认的天才似乎拥有非凡的专注能力。如面对任何手头上的问题,阿基米德总是特别专注、一心一意地投入其中。(P67)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谈牛顿:他的天赋就是纯粹地一直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直到想清楚为止。(P68)

11、效能感驱动力——(P71)

12、与别人永久性地交换生活是非常愚蠢的想法。(P79)

13、我们每个人需要培养一些“快乐习惯”,用能让我们保持微笑、激起正波的活动来调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味道。(P81)

14、当一个人真的很专注的时候,是可以那么快乐地享受那件自己专注的事情。如作者组织的“美酒智慧社”。(P81)

15、多样性是生活的香料。(P82)

16、忘我之境(专注)——当人们处于“沉浸”中时,我们是最具创造性的,这时候的技能发挥也最流畅的,这种“沉浸”体验从而成为幸福感的理想缔造者。

17、进化心理学显示,人类是在儿童时的抚养环境中逐渐社会化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而不是电视机和一间空房子。(P116)

18、孩子成长悖论——一位明智的园丁,不会想方设法让她的西红柿长得像萝卜,也不会想让她的甘蓝变成草莓。(P119)

19、托马斯˙萨斯——幸福是想象中的东西。从前,生者认为死者幸福,现在大人常认为孩子幸福,而孩子却认为大人幸福。(P132)

20、人们必须学会在痛苦的时候也能把幸福带在身边。(P210)

21、任何人都可以愤怒——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若要在适当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对适当的人,用适当的程度,和合适的方式表达愤怒——这并不容易。(亚里士多德、P225)

五、探索与应用

1、辨析:吕肯教授关于高危孩子(问题孩子)的论述?(P36-153)

①心理学家帕特森研究发现——儿童的任性、令人厌倦的行为通常由他们父母所给予的反馈塑造而成。许多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了随意的、不明智的方式,使得孩子的行为塑造往任性而又反叛的方向发展。

②不定期强化机制——即所观察到的那些父母通过不再坚持自己意见和要求来对孩子的不服从行为进行强化的,由于其退让并非是长期行为并且是不可预计的,就像老虎机一样,这实际就使得孩子逆反行为持续下来,不可能停止。

③“高危”儿童不良行为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其具备某些使得他们难于教养的脾性;二是单亲家庭。

④其症状分类——对立违抗障碍症(8个诊断标准)、品行障碍症(4个诊断标准)。

⑤好的父母能够熟练区别“发疯般的哭叫”和“伤心的哭叫”,前者应该被忽略或进行“冷”处理,而后者需要一个安慰性的拥抱。(最初的谎言)

⑥父母养育技巧和能力的不同,同伴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能力的父母能促进和孩子的关系发展,使父母成为受尊敬的模范、教师和顾问,同时,这种父母的孩子大多数是不会被反社会同伴所吸引。(即孩子争夺战)

⑦有的父母虽然受过高等教育,虽有聪明、好交际、富有爱心等资质,但他们却全然不懂得孩童最基本的行为塑造原则,其仍是没有能力的父母。(即高智并非高能)

⑧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之间的时间偏差——现今的青少年在体格和外形上是成年人,但没有成年人的职业和地位。这时期,他们的交际圈里少有能够教导他们如何适应社会的成年人,影响他们的主要是同龄伙伴。如此,则不太可能学到什么有用的和富有建设性的东西。(或如恒,应警惕)

⑨大多数严重的少年过失或成年犯罪行为都可以划归为其在孩童时期就有品行障碍问题。可见,孩童时期的适当教养不可缺乏。(即如父母引导、交友等)

⑩有些历史人物有精神病患者的才能,但却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功,如林登˙约翰逊、温斯顿˙丘吉尔等。

11无论孩子在适应上有没有困难,父母都应该有意识地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确实去听他在说什么,做出反应,对待他像个成年人而不是像个“不会说话的孩子”。

 12 当我们和孩子互相影响时,许多成人用一种“要人领情”或“叫人欠人情”似的方式,这不利于维持牢固的亲子关系。(较常见)

 13 对幼儿来说,父母就是一切好的事物的来源;对大点的孩子,父母应该仍然是孩子的兴趣、支持、鼓励、感情、信息、赞美等他们需要的大多数好的事物的来源。这种关系的存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价值观将趋向成为孩子的价值观。(万不可忽视)

 14 社会现象——于欧美,越来越多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人的出现,已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代价很高,但绝不比听之任之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如美国单身妈妈达十分之四,1992年入狱的青少年中,70%是在不健全的家庭里长大。

  15倡导措施——解决的关键在于减少那些无能、冷漠或没有社会化的父母抚养孩子的数量。需要建立一些基本设施以有效地取代那些行为不当、不能胜任的父母们,包括:一个训练有素的、得到许可的养父母组织、更多的团体家庭、单性别寄宿学校

 16比较反思——是否喜欢孩子待在身边,有可能自己曾经是一个不快乐孩子?

 17思考——其措施是否会引发人道主义质疑,即剥夺养育权?是否会引发社会责任感的普遍丧失,弃婴大规模增加?或可完善源头控制。即强化社会管理,包括理念普及、技能培训、制度干涉等。

2、辨析:吕肯教授提倡“当父母要领许可证”的观点之分析?(P244)

①不称职的父母没有尽到真正的父母应尽的主要职责,即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他们没有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意识或者培养他们共情、利他的意识以及个人的责任感。(P244)

②美国现状——父母离异或者非婚生的原因,使得近50%的美国儿童成长过程中,都不能感受到亲生父亲的关怀,也就不能接受他们的教导。成千上百的美国儿童的生命和与生俱来的权力、自由和对快乐的追求都被剥夺了。

③社会分化倾向——害怕我们中社会化程度好的人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像动物饲养员一样的人,他们要抚养和照顾一大群从小就失去亲生父母照料的孩子。(牧羊人、牧羊犬、羊)

④提倡“当父母要领许可证”——如果给了一个婴儿生命,可是不对他的将来负责,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是不应该有生育权的。

⑤《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名儿童遗弃,其中99%为病残。

⑥中国单亲家庭——中国妇联2018年统计,已超过2000万户,其中70%为单身妈妈,占比分别为1/207/200。民政部2020年统计,结婚813.1万,为2003年的60%,离婚率达39.33%,超过50%7个省。

⑦《少年的你》案例、《城堡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海德格尔牧羊人与羊、姚云帆《牧羊人譬喻的当代回响》、领头羊与牧羊人之别。

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