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乡——弥勒

 探秘桂北 2021-07-07

杨树德

2020年9月12日

我的家乡弥勒,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是全国唯一一个与佛教大乘菩萨弥勒佛同名的县级城市,所以又称佛城。关于县名“弥勒”的由来,据《弥勒县志》记载,说法之一:清乾隆《弥勒州志》记载:“昔些么徒蛮三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甸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长期以来都从此说,即:弥勒是一个人,以人名命部名,设治时沿其部名称弥勒州(县)。说法之二:弥勒非指一个人,乃古老的一个名“些”的部落和另一名“么”的部落合并,各取其名合称此么部。“些么徒之裔”即其后代。说法之三:据已故红河州委书记李孟北考证,他认为弥勒乃彝音,意为红壤,弥勒应是红壤的地方。除《弥勒县志》考证的三种说法外,现在有的学者又提出一种新的说法,即:彝语“弥”是女人,“勒”是虎,“弥勒”即虎女,那么这位虎女应该是母系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综上所述,弥勒县名的来历,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虽然弥勒县名至今没有定论,但是,把弥勒冠以“滇南福地”、“人杰地灵”的美誉却是世人所公认的了。

先说人杰。

在明朝弥勒就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杨绳武。

杨绳武(1595——1641),字念尔,别号翠屏。其祖父杨祯于明嘉靖年来弥勒做官,落籍弥阳。念尔幼年好读书,能诗文。青年时不恋优越的家庭条件,只身来到县城东效禹门寺的石洞中刻苦自学。常以“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自勉。著有《禹门漫兴》诗集。其中一首道:

结舍禅林永不移,

达人休笑有情痴。

但将山水堪携去,

方是胡生出谷时。

表达了他远大的抱负。

崇祯四年(1631年)进京会试,考中第十七名进士,殿试应选弘翰林院庶吉士,后擢升监察御史,时人称有“铁面之风”。

今弥勒县城西南效尚留有“翰林坟”,乃杨绳武之衣冠冢。

在清朝,弥勒又有幸用一方福地安葬了“天下第一长联”,曾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誉为“从古未有,别具一格”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一百八十字)的作者孙髯(字颐庵,号髯翁)。

据《弥勒县志》记载,孙髯晚年穷困潦倒,栖息昆明圆通寺咒蚊台洞穴,以医卜为生,尽管遭受贫困生活的折磨,仍乐观自如,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写下很多诗文。

他有个女儿出嫁到弥勒州三道桥,老伴(人称孙二奶奶)随他难以糊口,只得到弥勒从女度日。

公元1771年,孙髯亦来弥,传说在县城东门外设馆教书,后又到城西新瓦房村教私塾。

去世后,老伴清理卧室,只见断卷残篇,一气之下,将原稿全部火化。

此时无寸土归葬,幸得生前好友,时任昆明育才书院山长弥勒籍文士苗漪相助,草草收殓,葬于苗姓祖茔。

后来有两句民谣唱道:“山中若有王侯地,难得拣来葬髯翁”。

有句名言道:“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而我们从孙髯翁坟墓的变迁,似乎也可以看到弥勒、乃至全中国的变化。

岁月匆匆,清末知州胡国瑞重修髯翁墓,并为之撰墓志铭。民国3年(1914年)弥邑公立墓碑,题文曰:“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名士王运谦撰碑联曰:“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

1937年弥勒县长杜希贤曾将部分骚人墨客,过往名士对孙髯翁墓的凭吊诗文辑刊于后,“竖之墓左,用志景仰”。

1958年“大跃进”中髯翁墓被破坏,墓碑亦被人盗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尊师重贤,重视文物保护,县文化馆的同志在一阴沟上发现了髯翁墓碑,墓亦随之修复。

1991年弥邑公众又集资92万元,征地56亩,塑像、修墓、建塔、立亭、植垂柳、栽花草,建成一座集凭吊古人和休闲娱乐于一身的髯翁公园,并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髯翁公园,瞻仰髯翁立像,其像高约二米有余,长髯飘拂,面清瘦而目幽深,着布衣却有气度。立像背后为圆形墓,高约三米有余,由180块青石环绕砌成,和孙髯翁所作昆明大观楼长联字数相等。墓头三叠,雕刻精细,碑上刻“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墓碑内侧两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碑外侧立柱上刻着孙髯翁的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该联诙谐幽默,表达了他不为名利所动和视死如归的豁达胸怀,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墓后立一对九级方形文笔塔,两塔间高悬一巨砚。笔巨如椽,砚大如池,既象征着孙髯翁杰出的文才,不朽的长联,又寄寓着愿弥勒多出人才,出大人才的殷切厚望。

墓之北侧有吟诗楼、永言堂、六角亭、文明坊和养鱼池,池上建有九曲回廊和观鱼亭。

每天清晨至傍晚,许多玩鸟的人就汇集髯翁公园,于是树枝上就挂上了鸟笼,园中就传出了此起彼伏、美丽悦耳、十分动听的鸟鸣声。步行其中,恍如隔世,疑已进入世外桃源了。

另外,弥勒县政府还把一条连接老城和新城,东西走向的主体大街命名为髯翁路,路之上方不时可见一横幅大书“喝髯翁清酒,作天下文章”的红标。

想孙髯生时穷困潦倒,几乎死无葬身之地,而后几百年间,其墓又荣辱相间,变化之大,令人感慨万千,岂不间接折射出弥勒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变化吗?而今若髯翁地下有知,当可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清朝晚期,弥勒境内又出了个“富甲全滇”,号称“钱王”的红顶商人——王炽。他就是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钱王》的原形人物。

王炽(1836——1903),字兴斋,弥勒县虹溪镇东门人,幼年丧父,依母以纺织为生。及长经商,在地方派系斗争中杀死表兄姜庚,挟资亡命四川,在重庆与旅渝滇人合伙开设“天顺祥”商号。同治十一年(1872年)回昆主持“同庆丰”号企业,开设“兴文公当”,兼营房地产,并在弥勒、宜良等地广置田产,年收租息千石。20余年间积资甚厚,“天顺祥”、“同庆丰”汇号称为“南帮之雄”,与西帮三晋票号并驰名于国内(摘自《弥勒县志》)。

提起王炽,似乎没有胡雪岩(号称红顶商人)、盛宣怀(号称商父)那么显赫,其实论起业绩和财富,王炽比他们都大。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对那个百年里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了统计,排在第四位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便是王炽。若论起所谓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只是官居二品,而王炽则是三代一品。那么,为什么当时王炽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呢?主要因素就是王炽信奉“低调做人”。

纵观王炽经商成功的秘诀,可以归纳为以德经商,以儒治商,以德报怨,富而不奢,豪而求俭,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爱国忠君。

王炽不仅能用谋致富,而且能以义用财。如在弥勒境内南盘江上兴建了两座铁索桥(现还存在);光绪十八年(1894年)重修虹溪书院,捐置学租田八十余石,并捐赠《古今图书集成》二部(四万册);在昆明购置弥勒试馆,以利本县人士赴省应考就学;划拨“兴文公当”奖金,馈赠本省上京会试举贡旅费卷金;设立牛痘局免费点种疫苗;在昆明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石板路(昆明至碧鸡关);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为抗法战争共垫付白银60余万两,获“圣旨旌表”,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在王炽的出生地虹溪东门兴建一座高10.6米,宽6米(含“禄”意),四柱三孔,坊头正中有镂空盘龙的直匾,书“圣旨旌表”四个大字,下面石匾横书“三代一品封典”的石牌坊,现还完好的矗立于虹溪东门。王炽病逝后归葬于虹溪烟子寨。

弥勒还出了个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并载入世界数学史册的“熊博士”——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幼名竹生,弥勒县朋普镇息宰村人。他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曾三度出国,三度回国,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归国后先后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云南路政学校、南京东南大学、陕西西北大学、北平(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精心培养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杨乐、张广厚和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赵九章等杰出弟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缪云台、龚自知、方国喻等人的推荐下,熊庆来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的聘请,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为云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先后在三所大学创办了数学系和中国第一个数学学报,特别是他在清华大学算学系增设的研究部,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

不幸的是在十年浩劫中,这位弥勒人民为之骄傲,母校为之自豪,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一代宗师却被万恶的“四人帮”迫害致死。

粉碎“四人帮”后,国务院为他平了反。追悼会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恩师写了一首挽词:其词曰:

哭迪师

恶莫恶于除根计,

痛莫痛于不敢啼。

尸体已入火化间,

谁是?

翻开盖面布,

方见得遗容一面,

骨架一层皮。

往事滚滚来,

如实又依稀。

往事休提起,

且喜今朝四凶殄灭,

万方欢喜。

党报已有定论,

学生已有后起。

可以安息矣!

弥勒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缅怀和纪念弥勒人民的优秀儿子,就在髯翁公园的北侧,投资3000万,修建了一座占地百余亩的“庆来公园”;另外还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佛教胜地咸和山傍,耗巨资建起了一所具有现代一流规模的“庆来中学”。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在熊庆来精神的鼓舞下,培养出像熊庆来一样的杰出人才,为弥勒增光添彩。

弥勒还出了一个被云南人民称为“战神”、“盐神”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冲。

张冲(1901——1980),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彝性尼娜,原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人,现划归弥勒市。

张冲绿林出生,曾任滇军旅长、师长、军长,第一集团军总部第二路军指挥。因作战勇敢,指挥神奇,战果辉煌,被人们称为“战神”。

张冲曾任云南盐运史,对盐政进行改革。尤其是实施“移卤就煤”工程,将元永井地区文盐卤,通过管道运往20公里外的一平浪,用煤煎盐成功,为民造福,当地人民为纪念张冲的功绩,在一平浪为他立了一块盐神碑。

1940年,张冲曾任弥泸总监,完成了太平水库的第一期工程,为太平水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太平水库已被弥勒人民打造成了四A级旅游景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冲曾担任过云南省副省长,1954年后,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至1980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张冲不但是云南彝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泸西和弥勒人民的骄傲。

弥勒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但限于篇幅,就简要的写写以上几位——便足以说明弥勒是一个产生“人杰”的“福地”了。

现在再说说弥勒的“地灵”。

弥勒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全县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南北平均长78公里,东西平均宽50公里。好像一片椭圆形的绿叶镶嵌在南盘江河套之中。

弥勒县物产丰富,最出名的当数以下几种:

红糖、冰糖和白砂糖,弥勒县竹园镇具有悠久的种蔗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叫陈文风(时任台湾道台)的弥勒人,从台湾引进十二马驮罗汉蔗,由其兄陈文龙在竹园作“水果”栽培,后逐年扩种成为糖料作物。

早在清末民初,竹园的小碗红糖和冰白糖,便闻名于省内外了。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但引进了含糖量更高的新蔗种,种植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上百倍,还兴建了两座日榨甘蔗上千吨的现代化白糖厂。现在生产的白砂糖,已远销国内外了。

红河牌香烟。弥勒县虹溪镇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栽种烤烟,改革开放后兴建的红河卷烟厂,是一座具有国际一流的高科技流水生产线的花园式工厂,其生产的“红河”牌香烟,几年间便辐射到全国的每个角落,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国家的税收、弥勒县的财政收入、文化、卫生和城市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云南红牌干红葡萄酒和神泉牌干红葡萄酒。这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当你坐昆河线的汽车从弥勒县境通过时,那碧绿的一望无际的万亩葡萄园便会映入你的眼帘,车行其中,恍如一叶小舟划行于天池中。

其红酒不但畅销于国内外,还成了“99”昆明世博会的国宴用酒,成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特供酒,成了西哈努克王宫的专用酒。

“谁不说俺家乡好”,要说完我的家乡弥勒的人和事,恐怕九天九夜也说不完。

我为自己能出生在这一方“人杰地灵”的“滇南福地”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翻卷纵览古今豪杰,登高鸟瞰弥勒福地。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觉口里吟出一位伟人著名的一句词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简介:杨树德,男,汉族,1957年3月2日生。曾任弥勒糖厂厂报巜弥糖报》编辑。亲手创办了红河州新华书店内部刊物《红河新华园地》并任总编。现任弥勒市老体协象棋协会主席,国家业余象棋大师,是弥勒市作协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曾有多篇文章、诗词刊登于省、州、市报刊杂志上,曾有多篇作品荣获州、县级奖励,连续两年荣获《云南省图书发行报》新闻一等奖,有的作品还分别被收编于《新苗集》、《向上的阶梯》和《弥勒县民国史话》等书籍中。

作者近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