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孙喆‖金山不是山

 颍州文学 2021-07-08


金山不是山
文/孙喆

去镇江,号称京口三山之首的金山无疑是首选之地。在儿时的记忆里,镇江陈醋的商标上最醒目的就是金山寺慈寿塔,这个塔对孩子来说总是神秘莫测,我以为那就是镇江的全部。当然,能让镇江出名的因素不仅仅是醋,白娘子在金山寺大战法海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仅凭这一点,金山也可以成为代表镇江的最显著符号。

白娘子施法,水漫金山。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的金山,给人的感觉仿佛一定会很高大挺拔。到了近前一观,着实令人失望。江南多水缺高山,只要突出于地面的高地一律尊为山,所谓金山,说得不客气点就是一土坡,海拔高度不过三四十米,如果不是高耸的慈寿塔来衬托,金山作为山的形象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没有人会在乎这些,相信所有人来这里都是冲着那个美丽的传说去的,由于《白蛇传》根深蒂固的影响,我思忖:在这特定的“这一个”典型环境之中,能不能寻觅到一些可以令人思索的片羽呢?
蛇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绝对是以负面形象存在的,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是作为恐怖恶毒的化身来进行刻画。但偏偏一个《白蛇传》,却把人蛇之爱描写的那么凄美动人,脍炙人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能受其影响,如今的民间里,与蛇相遇,有的人从不伤害;端阳节饮酒,有的人绝对不加雄黄;甚至农村中把蛇尊为神虫者,至今仍大有人在。而反观那位自以为神与人的代言人的法海,却比蛇更狠毒,最终落个人人可以口诛笔伐的千古遗臭。
蛇精是肯定不存在的,但历史上确有法海其人。相传,他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初上金山时,曾坐洞打禅,苦苦修炼。后来因修建开山,得金矿。按当时的情况,金山尚处长江激流之中,与陆地相隔,如果瞒情不报是不会有人知道的。可法海如实奏知朝廷,圣上感其不昧,乃下旨相赐,作为修筑寺庙之资。据说,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可能就为此事才改名金山寺的。
如此一个真实的正面人物,什么时候就走到了正义的对立面去了呢?在神话领域里,人与妖的爱情可以是天马行空般的美好向往,只是连累了那个现实中曾有、而且名誉尚佳的法海和尚了,这笔账只能找传说中的那个大反派算了。其实,每个时代像这样的既愚且恶的卫道士总是存在的,这样的卫道士总以为自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却往往为虎作伥,成了旧体制里最可恶的帮凶。看似得道的高僧不过是一副肉眼凡胎,然而眼睛又何曾有过普罗大众那样的雪亮? 这样的人真是可悲可怜又可恨。
既然金山注定要成为这部伟大传说的背景之一,那么只能牺牲历史中的法海了,假如他真要抱怨身份被转化,只能“归罪”于文艺功能之奇妙了,为了一个主题的需要,它可以让一个人生前生后事皆成嬉笑怒骂的好文章。文学作品里,这样被转化的真实人物原型又何止法海一人呢?大概也唯其如此,我们平淡的生活才能常常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金山不是山,金山寺也没有真正被大水淹没,法海的故事在这里会存在另一个版本。这个方寸之地能成为人们到镇江一游的首选,《白蛇传》里的爱恨情仇至今还能让人反复地品味,这就说明人间的正道总是真善美,那么不管如何被品头论足,它们全然不计较什么了。
出了金山寺就是塔影湖,可以遥望对岸的芙蓉楼,据说王昌龄就是在这里送走了好友辛渐,并留下一首千古传唱的诗篇,真没想到它如此不起眼。我想,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王昌龄的心里重要的不是芙蓉楼,而是送别,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联想起刚刚在金山寺里的那番思索,这句诗更有了另一番深意。

征稿启事 

一、常设栏目:
名家:首页头条推出,不限体裁和题材,重点推出名家约稿,不接受自由投稿。
小说坊: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小小说,闪小说。中篇小说20000字左右,短篇小说5000字左右,小小说、闪小说1500字以内。
散文苑:各类题材的散文及散文诗佳作,3000字左右。
诗生活:组诗、短诗,不超过50行,谢绝口水诗。本栏目不接受古体诗词投稿。
新批评:主要推送文学评论、文学观点文章。2000字以内。
象牙塔:主要刊登教师作品和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习作。2000字以内。编辑部将根据来稿情况适当调整栏目。
二、投稿须知
1、本刊(纸刊)所有来稿均从《颍州文学》公众平台选稿,不愿意推送的勿投。凡投稿均视为同意平台推送。
8、投稿唯一邮箱:yzwxbjb@126.com。投稿时请用附件形式,将作者简介等信息复制粘贴在正文下面,连同个人生活照附件发送。要素不全恕不用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