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上有茶香

 我的荣光 2021-07-08
朗读者:赵刚(兰州电视台《兰州新闻》主播)


图片

沪枫茶园

图片

图片








清晨的下坊村,笼在薄薄的轻雾里。

大茫塘水气缓缓升腾,弥漫,似乎可以看到一个个水分子欢欣跳跃的样子,将整个村子氤氲得清新,飘渺。

图片

3.2平方公里的下坊村四面环水,村里河渠纵横交织,昼夜温差大,在上海金山区124个行政村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

张杰喜欢早起。当晨雾渐渐散去,他不知道在茶园已经走了多久,看看这棵树,瞅瞅那棵苗,这些看似不会说话的植物,在他眼里都是有气息有灵魂的。他喜欢和它们独处,尤其在早上的清寂里。

图片

它们是单纯的,自然法则都隐藏在植物身体里。它们是包容的,真诚的,平分阳光、空气和土地,它们有最率直的心性,你给它怎样的照料,它就给你怎样的回报,不打折,不遮掩。

这个年近六旬的人,茶在他的生活里,或者说他和茶相濡以沫也四十多年,他一直觉得茶是神秘的。有时他想,我们的祖先是怎么从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把茶找出来的,研究它,侍弄它,几千年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

不知名的鸟在张杰身边啁啾着翻飞,在这大片的茶园里起起落落。低头看着湿漉漉冒出的碧绿的茶芽,尽管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仍掩不住内心的欢喜。

他原本是茶乡福建顺昌人,又毕业于农校茶叶专业。他原本是农业局安安稳稳的公务员,喝茶看报,指导指导种茶技术。可他偏偏是不安分的,1991年停薪留职下海,从最南边的福建一下子跑到大东北,在黑龙江开起了茶叶连锁店。

图片

他遇上了好时候,在黑龙江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他是唯一的茶专家,秋林公司、中央商城都有他的店,一节柜台一年就300多万收入,牡丹江、大庆也有连锁,用张杰的话说,十几年赚得钵满盆满。

说起张杰和上海的机缘,可以说是天道人愿。

图片

那是2010年,张杰到上海参加世博会。这个心思慎密的南方茶商发现,世博会接待贵宾的用茶五花八门,他想,要是有一款上海“本帮茶”就好了。这个奇特的想法,让朋友家人好一顿嘲笑——茶叶通常产自山区,在上海种茶,气候、土壤,可行吗?

这个执拗的专业茶行家不服,但是本着专业的态度,他还是清醒地认为,前期一定要做可行性调研。

图片


上海的纬度在30至31之间,这就有了种茶的大前提。其实,松江佘山曾经种有15亩龙井茶,因数量太少,很少有人知道,更很少有人喝过。

作为敏锐的投资人,张杰认为海纳百川的上海更适合发展。他继续深入纬度30度的黄金产茶带——浦东、奉贤、崇明岛和金山调研。

图片


张杰开始在浦东试种,50亩成活百分之三十。他有了信心,说明平原有种植茶叶的基础。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金山。
图片

图片
张杰说,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找到了这么好的地方。金山下坊村所在的枫泾是千年古镇,文化气息浓厚。下坊村生态环境又好,是长寿村,百岁老人就有四位。八九十岁都能生活自理,八十岁的阿婆都来茶园拔草,还和他讨价,80块都嫌不够。

图片

下坊村还有适合连片种植的大面积农田,一年200多天的平原雾,富氧、高湿、日照强,适合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升。之后,张杰开挖大明沟和渗水沟,又不惜四百多万元,从浙江长兴茶园运来4.9万吨山区黄土,深翻农田,将黄土深埋60厘米左右,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地下水位,以大手笔再造了400多亩茶苗生长环境,开启了平原种茶的先例——也终于有了“沪枫茶园”

图片

从福建山区引种80万株优质茶苗作母本,通过有性繁殖,培育出适应上海土壤环境的茶。2019年“沪茶1号”成功地规模化种植,标志着上海唯一的茶园有了自己的“本帮茶”。2021年三万多育苗长势良好,过两年,就将进入盛产期。

图片

张杰之所以有底气平原种茶,不只是因为他所学的茶专业,还借用“外脑”智慧,多方寻求现代科学的支撑。早期探索平原种茶,就经过浙江大学茶学系骆耀平教授的认证。骆教授一直从事茶树栽培教学与科研,张杰严格遵循骆教授指导进行土壤改良,营造高山土环境,按平原地区种植茶树的各项技术要求规范种植。

图片

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余继忠,亲自到茶园给予现场技术指导。近年又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沪枫茶园”成为国家“十三五”科研项目高品质有机茶种植示范基地。

图片

张杰说,上海这个大都市不缺茶,他做就要做最好的,要对得起这个城市,配得上这个城市。为此他坚决不用除草剂,雇佣七十多个村民除䓍。茶叶制作他也坚持天然,不加任何添加剂。

图片


张杰一边烧水一边冲茶,一边自信地说,我的茶不需要洗茶,从头到尾无污染,那些污染的茶,也是洗不掉的,是被植物吸收的。茶有伦理,它是不喜欢被倒掉的,有尊重,茶才会把最好的口感给你。我的茶对水不挑剔,没有要求。

图片

这个痴迷茶的人,提起自己的茶,是陶醉的样子,百般爱惜。红茶存放的意义,是让它首先在黑暗中盛开,耐得住黑暗与寂静,才能成就饱满成熟的生命。

图片

没有过滤网,眼前的茶汤依然通透,呈现澄澈明亮的金黄,这是它们最灿烂的时刻。历经天地日月的加持,俨然有了肃穆的光辉。

这也是令张杰颇为自豪的。他说即使那些大牌红茶,也是混浊的,没有过滤网不行。

图片

将茶杯举到口边,说不上的香气随着温热徐徐散开。及至入口,一叶叶茶渐渐地被唤醒,淡淡的苦,依然清香而温厚,然后,又有了些许开阔。一巡再巡,在口中,充分展示了它所有的真味与变化。

图片

一期一会,遇上一款茶,需要机缘。

张杰不失自豪地说,我们的茶是混合香型,它来自这片土壤,来自制茶工艺和鲜叶。很多茶有指定香型,薯香、板栗香、炒豆香……我们的茶第一泡也许是桃花香,第二泡也许是梨花香,第三泡也许就是桂花型……它一直在变化中,给人不断的惊喜。

图片

张杰的茶有16个品种,以红茶为主。他参加过两次上海茶叶协会举办的全国赛事,在浙江大学,经专家盲品后,他的“得泉茶”得了行业最高奖,超过了主要茶产区的品牌茶。

图片




图片

他的茶还获得了有机认证,张杰说,我们是水到渠成,是实至名归。

“云南有滇红,上海有沪香”,这是专家们对这款生长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的茶,给予的评价和特定的称谓。

图片

茶,是传统的,“沪香”无疑让现代魔都上海,凭添了另一个文化元素,中正平和,通达淡然。

茶香缭绕处,是安静清寂的世界,轻易地按住了人心躁动。

图片

在上海举办的特色商品评比中,经金山区推荐,得泉红茶进入“2020上海特色伴手礼”复选。沪枫茶园还成为2020年进口博览会唯一的茶类服务商。

图片

说到“得泉茶”的名字,张杰说受益于古镇文化。原来,枫泾镇有一亭,据说是明代所建,名“得泉亭”。张杰受此启发,得了这个有历史文化意蕴的名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园还围绕“茶”进行开发,有了茶树精油,将茶叶“邀请”入宴,以茶叶为主打,结合枫泾本土食材,制作了茶叶野菜饭、茶叶饼、茶叶虾、茶叶土鸡汤、茶叶粽子、茶叶蛋六道绿色菜。

图片
图片

按政策,他本可以成为“新上海人”,遗憾的是,因为年龄超标,他的愿望落空。但是,上海、金山始终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上海优秀创业企业家提名奖、上海商业行业杰出人物等各种荣誉都属于他,他爱人成为上海国家一级评茶师,茶园妇女采茶队荣获金山区巾帼文明岗称号。

他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上海人。


图片


图片
“沪枫茶园”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山特色。张杰“跨四界”——种植、加工、旅游、教育。作为上海唯一的茶园,目前,与金山教育局合作的研学基地、沪上首个茶文化旅游基地正在茶园加紧落成。

图片

枫泾镇政府对沪上这唯一的茶园建设倾力支持,对紧邻茶园的交通主干道进行拓宽并安装了路灯,镇里的党建团建基地设在茶园。下坊村八零后小蒋书记,为茶园发展颇费心思,不仅免费为茶园提供灌溉设施,下坊村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农业旅游景点也设在这里,形成了以“茶”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板块。

图片

图片
茶园忙时,帮助张杰找寻合适的村民到茶园帮工。茶园是有机茶园,为了保证有机茶的质量,他协调周边的村民在自留地种植的时候禁止使用农药。茶叶的加工需要厂房,村里厂房又紧缺,小蒋书记还是想方设法为茶园解决了近400平方的厂房。

图片

沈伟是金山区档案局驻村干部,到村里不久,听说这里有个400多亩的大茶园,就很关注,想着能为这个茶产业做点什么。采摘节那天,吸引了各级媒体和四面八方的游客,沈伟提前来到茶园,跑前忙后帮着张杰张罗,引导车辆,接待游客……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知道了张杰种茶的初衷,敏锐的沈伟向局里汇报了这个上海第一个茶园。

图片

局长秦骞极为重视,安排副局长沈希忠两次到茶园调研,自己又和副局长蔡国欢带“金山记忆”作家团队到茶园实地踏查,为沪枫茶园把脉,提升沪香茶的文化含量与内涵。

图片

张杰夫妇全身心在金山创业,秦局长深深地被触动,他说,“两夫妻太苦了,他们为金山为上海做事,我们也要帮他们做点事。发挥我们宣传推介的优势,为上海'本帮茶’做些文化赋能的事。”

图片

张杰说,他还有两个愿望,一是争当茶叶界“中国工匠”,二是让更多上海人知道上海有“本帮茶”,让上海人都喝上海茶。
 

图片


图片

张杰是实打实的“茶痴”。卖茶赚钱快,做茶园有风险,这是行业里的共识。可这个一意孤行的人,舍了全部身家,孤注一掷四千多万。前期投资不仅花掉多年积蓄,还卖掉福建老家和哈尔滨的三套房子。今年四月,不得已又卖掉上海中山公园最后一套房子1460万元,用于追加茶园基地投资。现在,他和爱人租房住在下坊村,儿子结婚房子还没着落。

图片

是他不爱钱吗,当然不是,否则上个世纪,他也不会千里迢迢跑到东北去做生意。但是,他心里还有他更衷情更热爱的事——茶,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怀。这是人最值得尊重的部分,它高于欲望,是精神生命中最深沉持久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想拥有更多时,张杰只想拥有茶,这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和唯一。

图片
图片
人养茶,茶亦养人。人与茶相互启发,滋养。最终,张杰做出了品牌。

九年,对一个品牌的成长也许并不算长,但对一个茶人,却意味着不为人知的三千多个日夜的万般艰辛。他承受的所有酸辣甘苦,只为一杯淡茶。

图片

茶,有时是一片叶子,有时是道。


本文图片由陈建国拍摄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