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工读书征文 ‖ 我家房子的故事(杨晓利)

 大河文学 2021-07-08

我家房子的故事
杨晓利

今年清明,我和三哥陪同年迈的父亲一起去为老人上坟。之后,我们又去了儿时生活的旧院子走走看看。望着五孔破烂不堪的窑洞和三间条条裂痕的砖房,儿时的画面清晰浮现在眼前,我的思绪也随着微风飘向40年前。

那时我还未上小学,一家六口人住在爷爷给的一孔小窑洞中,睡觉、做饭都在其中,过着吃黑馍、喝稀汤的生活。父亲在村里当小学教师,每月有固定工资。由于爷爷的四孔窑洞已实在盛不下近十几口人。作为老大的父亲,在所有亲戚的帮衬下,在爷爷老屋的附近挖了“四大一小”五孔窑洞。从此,我家有了专门的做饭地方,哥哥们也有了独立的“卧室”,我家的老黄牛也有了自己的住处。

在当时,这五间大窑洞,让村中大多数人羡慕不已,可此时的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如此简陋。我疑惑着对父亲说:“我记得咱家的窑洞很大呀!现在怎么这么小呀?”小时候,我们兄妹四人在兴奋之余,一直在讨论房子的归属权,喋喋不休好一段时间。父母为了耳根清静,用抓阄的方式来平息纷争。

到了我上四、五年级,大哥、二哥相继到了成家的年龄,窑洞随着岁月的变迁失去了容颜和价值,不再引人注目,村中有几户人家悄悄盖起了砖房。为了让两位哥哥趁早娶上媳妇、成家立业,父母也决定在窑洞前再盖四间砖房。我家的位置不太好,交通不便,砖和水泥都是靠牛一车一车拉到山腰的,其他挖土、平地工作的难度就更不用说了。历尽艰辛,用了两年时间,还是在亲戚们的帮衬下建起了四间平房。望着这些平房,我们全家乐开了花,心中也亮堂起来。母亲最是有趣,看着房子,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走路的姿势也变得拘谨起来。

到了初中,也就是1992年左右,大哥、二哥在四间房子中住了不到三年,就到小浪底工地去打工挣钱,改变了种地维持生活的局面。当时,打工的收入不错,两位哥哥的腰包随着国家的缕缕春风日渐鼓了起来,他们相继在靠近路边的地方迅速盖了两层楼房,还贴上了乡亲们从未见过的地板砖,红漆大门映着金色的大字“家和往事兴”,气派无比。父母眯着眼睛说:“这房子就是好。咱家再不用说房子的事儿啦。”大哥,二哥也点头称是。

转眼到了2005年,我已工作多年,三哥已经在他乡买房成家。已有不少积蓄的大哥,二哥相继加入了城里买房的大潮,在黄金地段买了电梯房子。不光买了房,还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50多岁的两位哥哥考了驾照,为开车做着准备。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说:“想不到啊,我有生之年也能看到你们在城里买房子,这都是党领导的好哇,让你们赶上了好光景。”

时光荏苒,我家房子的故事还在继续。去年到现在,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开展”等一系列优厚政策在农村落地,两位哥哥又萌生了回老家建房养老的念头。

此时的我,思绪万千。耳边却听得父亲站在爷爷奶奶坟头絮絮地说:“爹娘,你们不用节省了,在那边想买啥就买啥,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现在生活好着哩,你们根本就想不到。”

是的,祖国强大了,我们农民的“小家”也越来越好。下一代的“房子”是什么样呢?我们这代人同样也想不到。

END




作者:杨晓利,就职于济水西街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