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斜杠建筑师眼中的“长租公寓”生意!

 良有方 2021-07-08

01

楔子

“良友坊”是长租公寓的名字,运行到现在,前后有1年半的时间。期间经历“收房、改造、招租、运维、换租”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是亲历亲为。

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像ZUBER创始人吴总、无介时代的发起人尺吾,还有做青旅的Lily和孙茂书等一波行业朋友。


各种的酸甜也是尝了个遍,只有同道中人方能体会。

近两年,长租公寓在“租购同权”、“房子是用来住的”诸多政策的刺激下,大有井喷的趋势。而作为一个有点心得的从业人员,在2017年尾的时候,希望对自己在长租这块的工作做一些总结。心中有些想法,也是不吐不快!谨以此文谈谈我对长租市场的一些浅见。

01

区域性

河南许昌有个“胖东来”,相信做商业地产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在它最鼎盛之时,甭管是沃尔玛,还是家乐福,在许昌都得绕着走。很多全国乃至全球的连锁业巨头,虽然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但是在进入一些新的城市时,都需要“入乡随俗”,花很长的时间去被当地的民众接受。

长租公寓同样有这样的现象。不同的地域,市场都会有差别。纯粹用标准化的产品去应对全国市场,会产生适配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上海外环附近不同的区域,相同的公寓产品,定价就会有不同。

另外,长租公寓本质是服务业,所以和服务人员的热情,细心程度是有关系的。管家服务的好坏,租客是最能清楚感知的。如果老板开门迎客,那客户的体验就会截然不同

所以本地化的服务会更受欢迎。很多年轻人到上海来工作,当然希望有机会在上海立足,并融入这个大城市。如果长租公寓的人员是东北雪乡的,是不是有点奇怪。

02

细分

在大众眼中,租房就是房子好坏的事。而在业内人眼中,长租市场是应该细分的:有集中化式和分散式;有长租和短租;有整租和合租;还分家庭、情侣、单身等的。(可能还会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区分,那是社群的概念,留待后面再展开)

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简单来说——人以群分,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租房产品。

其实人人都向往大房子,但承租能力决定了很多的需求必须被压抑

单身的需求也许只要一个独立的 房间就够了,卫生间可以合用,厨房也许永远用不上。客厅和餐厅也可能是多余的。

情侣的需求可能是要有一个隔音好,独立卫生间的房间,或者面积不用太大的一室一厅就好了。

家庭可能要考虑老人来帮忙带孩子,那么2个房间就成了必须。至于客厅是否需要,就看承租能力了。

可能还有一些取向和大多数人不同的租客。。。

那如果是集中式的公寓,要想收纳上述所有的租客,用一到两种标准产品,可行吗?

从我运营的经验来说,是有问题的。所以在规模还不是很大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我的客户在哪里?我该如何对这部分客户进行服务?

这就是“细分”的概念。如果所有的客人你都想服务,会有困难。(而且也服务不好)

第一,获客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单身的年轻人,更多的通过APP或者X瓣等网站来寻找房子和室友。而年长的家庭可能会依托中介更多点。一个是时间成本,一个是中介费。针对不同的人群,传播渠道的选择自然不一样。

第二,运营租客的成本是不同的。

年轻人喜欢交往,而家庭类更希望稳定,不被打扰,内心需求不一样。所以运营不同的租客,方式也需要不同。给年轻人应多推送职场或交往活动的信息。而对家庭类就少打扰,定时给些问候就可以了。

经常听到网上说,和情侣一起合租怎么怎么样,我用脚趾头都能想象的到:幸福的时候,情侣虐狗;吵架的时候,就殃及池鱼。即使房间的隔声再好,也不能减少夜深人静啪啪啪对单身狗的伤害。

第三,口碑的传播力度是不同的。

目前来说,年轻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口碑的传播是最高效的。但这是双刃剑,好的、不好的都会被放大。所以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并做好紧急公关的预案。其实最好的预案是本着初心,合法的经营。

03

社群

社群一词是因为互联网而被大家广泛熟悉的。

社群的特征: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基于租房建立起来的社群其实并不多。目前的长租公寓运营商最多是建立起了社区,圈了一拨人。这波人没有产生社群的特征。简单讲,就是没有联系。


良子举两个案例,便于大家理解。

良有方的原住民是以前租住过良友坊的朋友。虽然离开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在我的朋友圈。我们也偶尔会交流一些问题和看法,大家保持一些不太近也不太远的关系。

而这个群本意是希望:这些朋友之间,基于相同的爱好和职业,产生化学作用。但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总是要我这条“鲶鱼”搅动才有点波澜。究其原因:一是基数还太小,二是我的注意力投入还不够大。但租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是不会错的。

孙茂书的青旅社群就比良子做的成熟不少了。群里除了能促成租房的交易,还提供年轻人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兼职机会等信息。活跃度高很多,是运营商发展的方向。兼职做成这样,实属不易了。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社群?

因为社群可以减少运营所有环节的成本也许还能交到朋友。

招租阶段:租客介绍来的朋友,转化率就很高,因为有朋友的信用作为背书。

入住中:产生问题,可以通过朋友般的交流缓和甲乙方矛盾,并加速对一些争议问题达成共识。

离开后:分手了还是朋友,即使目前阶段没有合适的房子提供给离开的人,也许他的朋友需要呢。或者过段时间,他又合适了呢? 再或者你有新的产品线,他又适合了呢?


上图中的入住率,良子是不信的。

这些一味做规模的企业,连收房都忙不过来,根本来不及进入社群运营阶段。随便搜搜网上的口碑,就知道这些企业的运营有多糟糕了。

这两年,又有大批的房企进入了长租公寓这个市场。

房企进入这个市场,最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土地也。因为现在很多一线城市,已经不出让可售用地,都需要长期持有。要想不出局,就必须有开发长租公寓和运营的能力。

这就和商业地产的逻辑是一样了。为什么有些商场门可罗雀,而有些却是门庭若市?

这就是运营的能力。而商业地产做社群运营,做线下活动,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长租公寓为什么不呢?

一线城市租房问题并非房子不够住。而是要解决租房的不同需求和供给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租房难。(我会再写一篇文章,来论证上海的房子到底够不够住!)

人人都希望住市中心,上下班方便,但是承租能力又有限,就只能选择搬离市中心,或者蜗居。而房源和房客的匹配是需要时间成本的。不光要看帖,还要看房。所以理论上讲,转化率是比较低的。

这些都是租房难的原因。而社群建设会提高触达率,继而提高转化率。最终反映在入住率这个指标上。

04

模式

美国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时间比较长,专业持有和运营的机构众多,2016年租赁市场机构渗透率在30%以上。

我国当前租赁市场以职业二房东个人房东为主,机构渗透率还不足2%

拿美国最大的公寓REITs公司,和我们国内最大的集中式公寓运营商,以及最大的分布式公寓运营商进行一次对比分析:

在商业模式上,美国EQR更加强调公寓租赁的租赁属性,核心要点就是如何低价收购公寓,优化资产组合,获得最大的资产增值收益。同时,通过运营提升租金收益和续租率,都是围绕公寓的持有运营在做文章。

而中国目前的模式还建立在通过规模提效,通过上市谋求盈利的基础上。(其实很难)

可能经过一轮野蛮生长之后,中国的长租市场也会回归理性。将租房生意回归它的本质。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租客的满意度,降低空置率,吸引回头客,这些问题被提在重要位置来对待。而不是只有规模。

另外有个点值得提。租房生意,目前能不能盈利我不知道,但是租房周边生意是实实在在的在盈利。有为企业提供saas工具的类似蘑菇租房;为租房做配套的货拉拉;还有给运营商倒流(截流)的线上中介平台58等。

这些林林总总,形成了长租公寓的“生态圈!

05

初心

很多大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是抱着拯救“全人类”的宏愿(也包括良子)。而走着走着,灵魂跟不上肉体的速度,掉队了。企业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工具。创始人开始膨胀,背离了当初要为租客提高居住体验的承诺。

在租房这个生意中,千万不要再给房客提供溢价的服务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企业应该致力于为大多数年轻人提供住的起,又相对体面的空间和社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