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上车"既要用眼和耳,更要”走心"!

 良有方 2021-07-08

01

楔子


把买房叫做“上车”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也无从考证。而为什么叫“上车”,有以下几种说法。

01.坐上他,然后人生就会极速向前,因为司机不是你,要么迈向人生巅峰,要么DUANG(极少数) 

02.房价涨得太快,跟公交车一样,不会等你,不买的话就好像错过了公交车,就很难赶上了。

房价起起伏伏,变换莫测。有劝你赶紧上车的,也有劝你观望的,还有劝你不要买房、租房住的。韭菜们,该如何是好呢?

良子最近对楼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整理了一些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02

“风” 往哪吹?

楼市价格的波动是一种经济行为,受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支配。但又不完全是市场行为,同样还受到国家政策这只“有形的手”的影响。所以多看CCTV1,多学习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多琢磨有关经济调控的红头文件是不会吃亏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决定了,上车这件事要看风向

以2019年的上海为例,我们来看看风是怎么吹的!

2月13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召开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黄永平在会上表示,2019年上海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着力稳市场、稳房价、稳预期。上海今年将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形成有效供应,引导和培育建设高品质租赁住房。

上海通过“买房人资格设限、限贷限购、利率调节、政府指导价”等一系列组合拳,市场不管是“涨”还是“跌”,已经被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大家戏称上海楼市既不是”熊市“,也不是”牛市“,而是”冻市“

一线城市是全国的“风向标”,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调控基调下,暴涨和暴跌都不是政府调控的初衷。但中央精神也没说,希望房价下跌,让老百姓买得起房。

我相信想买房投资的人,应该不多了,想投资还有”房票“的更少了吧。剩下的刚需和改善型客户从上面的文件中,应该对房价的”涨跌“有个大致的判断了吧。

03

数据不会“骗人”

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建筑师,良子对数据有不可描述的”迷信“。我相信只要数据样本足够大,世界上任何的”未知“都有可能被破解,房价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我找了链家下属的贝壳研究院的一篇文章来讲讲2019年房价趋势可能性。

为什么选择链家的数据:一是因为左晖用IT的思维搭建了链家的系统。二是链家的门店已经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

为什么节选二手房交易的数据:原因是上海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并且新房交易受的是指导价。

近五年,上海市成交124万套二手房,3倍于新房交易量,上海市的住宅交易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六成业主卖房后会选择买房。

自2017年5月起,上海市二手房市场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快速上升期,开始持续回落,量价齐跌。截止2018年12月,上海市二手房成交量比2016年腰斩,价格已达两年内最低;市内新房持续限价销售,部分地区出现新房、二手房价倒挂现象。

A

量价齐跌,房价跌回2016年 

2008年以来,上海二手房市场年均成交量约为20万套/年换手率为2.56%。2018的成交量仅高于2008年和2010、2011年、2017年的全年成交水平。

2019年,上海市全年二手房成交量预计不超过16万套,换手率不超过2%,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说明:观望气氛越来越浓。或者说买和卖房的人少了。至于怎么少的,要么是没资格;要么是买不起,走了。要么。。。

价格角度来看,上海二手房价在2017年4月达到高点,随后持续下降,达到近28个月的最低点。2018年11月的成交均价为4.63万元/平米,比17年4月高点的5.77万元/平米下跌近20%,已跌回到16年Q3的平均水平。

说明:购买力出现了下滑,6个钱包也难以覆盖房价。

B

 交易周期变长,议价空间变大

2018年12月上海链家客源成交周期为51.2天,比近两年低点拉长25.1天,上涨幅度达到96%。房源成交周期为115.8天,比低点拉长54天,上涨幅度达86%。

说明:从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房市场。

自2018年初,上海链家二手房成交案源议价空间呈波动性上涨,11月已扩大至4.8%,较18年初上升近30%。

说明:市场一直是谁有话语权,谁就有主导权。你不降价,我不买。你不降价,别人降。

C

 中环外房价回落,内环内房价企稳

如图所示,各环线的房价走势是相似的,都是呈现高位下降趋势,只是幅度不一样。

自调控开始起,二手房的房价发展出现分化,内环以外的区域2017年下半年起出现明显的单价下跌趋势,而内环内的单价处于波动下降,幅度小于其它环线。

C

中环外挂牌量充足,中环内持平 

如图所示,2018年以来,新增的新房及二手房挂牌主要集中在中环以外的区域。其中,新房在中环以外的供应量占比达80%以上,二手房在中环以外的供应量占比达65%。

从需求端来看,中环以外的看房客户量占总量的55%,供需关系相对最为缓和。

另一方面,中环以外的外围地区仍有大量住宅用地供应,未来还有进一步房源供应储量

说明:从供需关系来讲,买房更占优势。前提是你不太着急。

D

置换需求占主导?

经贝壳研究院推算,市场上当前的置换客比例达到六成。此处没有数据支撑。

置换距离:平均距离为10km。

其中,21.02%的客户置换距离不足1km(同小区或隔壁小区),47.17%的客户置换距离不足5km(同板块内),64.20%的客户置换距离不足10km。

置换面积与年龄的变化趋势

小房换大房发生在占比最高的是30~40岁之间,一次置换面积增加约30㎡。大房换小房发生在50岁之后,基本稳定。

置换时年龄与生育率趋势

置换客在不同年龄的分布走势与生育率曲线非常相似,高峰时期有2个。

第一个高峰在35岁左右,也就是生育高峰28岁的6年后,6周岁恰好是学龄儿童上小学。

第二个高峰在60岁左右。正是子女成家立业的年龄,这期间的置换客更倾向于大房换小房。

准备上车的朋友们,如果需求很刚性,这些数据对你的意义并不大。

如果没那么刚性,也许你能从中受益,省出个年薪也未可知。

但话说回来,不刚性的需求,你不就是国家抑制的“投资客"吗!

04

拒绝“智商税”


我的朋友圈”圈养“了不少中介朋友(当然我还圈养其他朋友),所以时不时的会看到一些”惊为天人“的言论。几乎任何的政策变化都能和”房价上涨"发生联系。有些说法逻辑牵强,危言耸听,甚至和自己家的研究院报告背道而驰。举两个例

智商税一:逻辑混乱

这是所有中介发朋友圈的标配文案,我再把下面的图片放大了,大家看个明白。


大家看到大多都是政策松绑,楼盘大涨、卖的红火的新闻。8000万的豪宅被秒光,让我惊的不要不要。

其中一条“房产以套内面积进行交易”的新闻,我上周也关注了,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从“套型建筑面积”到“套内建筑面积”,难道买房就便宜了?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朋友圈普遍认为:这是为收房产税统一口径,打下基础的。这本来应该是个利空的消息,怎么也会被房产中介拿来作为利好宣传呢?

智商税二:混淆视听

中介想让大家看到的是:如果你打算买房,短期内会多出30万人和你竞争,那么房价必然上涨。他们在运用“供需关系”这个经济学原理引导你,因为你可能为了买房还自学过经济学。

接着放成交量,2017到2019年一月的数据,成交数量确实是上升的,让你更加信服,因为数据是不太敢造假的。

但这里有一个逻辑说不通,或者没说完整。2018年房价比2017年是下降的(详前文数据),既然1月的成交量上升这么多,为什么全年确是量价齐跌的呢?

理由应该也很简单,因为一年有12个月,其他月的成交量不好呗。那韭菜们为什么要被一个月的数值给忽悠了呢!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了解下。

当然,最后他们还不忘鸡血一下,恐慌就此蔓延开来

有点跑题了,我是来破除那30万社保朋友的。一开始我也犯了主观的错误,直到看到知乎上的一个朋友的文章,顿觉智商税起点还不低。

这哥们为了说明问题,制作了上表。假设满足社保缴纳要求的人数每年以一定比例递减,递减是考虑了年轻人迁移到其他城市,相信你身边也有朋友在逃离上海。缴纳0-1年的人数是最多的,到6年后,流失人数趋于平缓。

上面是一个静态的分析。其实我们忽略了0-1年之前,同样有符合社保要求的人在每年买房。所以,2019年这所谓的30万人就是个“伪命题”,其实每年的人数是接近的,根本就没有增加买房的竞争者。我们犯了“刻舟求剑”相同的毛病。

05

如何赢得尊重

良子没有权力指摘任何人,因为这是某些人的工作,是你们赖以为生的手段。但请你们用专业服务赢得社会的尊重,而不是仅仅抬高了“中介费”。更不要以一己私利、危言耸听,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稳定。

企业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作为组织,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独角兽企业,号称要基业长青的那家。数据盈利就是一门生意,无可厚非。利用信息不对称盈利也是行业常见的,但不要丢了“初心”!

很多企业都应该学学GOOGL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