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有个叫绵潭的村子,那里的古戏台,一直唱到如今!

 徽州司马狂 2021-07-08

编者按:本文作者,绵潭人,汪卫东,字弘绵,号蓼山居士。《绵潭志》主编,2005年版《歙县志》文化古村绵潭篇主笔。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主编《徽州传统社会》丛书之《歙县南乡(水南)绵潭传统社会民风民俗》作者。因为公众号原创保护只能选择鄙人的缘故,在顶端作者写了鄙人,实为汪先生大作。本文所获得赞赏,鄙人将悉数交付汪卫东先生。

看不完的绵潭戏

                               文/汪卫东

“斫不完的九砂柴,看不完的绵潭戏,打不完的漳潭鱼…….”在南乡是家喻户晓,在全县也是口口相传。这句话,反映了绵潭村人古往今来唱戏、看戏、听戏的传统风俗。

虽然这句话的起始年代不详,也没有文字资料记载。但是,绵潭村在元末明初就建有“呆台”,座落于绵潭中村杨树下漆(溪)北大社前。所谓“呆台”,就是永久性专用戏台。在戏台与社屋之间,有700多平方米的广场,即是看戏的场所,可容纳上千人。一条宽3尺、长30丈,用鹅卵石铺成的箭道,将戏台与社屋连接为一个整体。据专家考证,“箭道”不是一般平民家族宗祠、社屋所能铺设,是因绵潭漆北大社内供奉是氏族神、隋吴王、唐越国公汪华及诸子神像,这样一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因而,村人又称此道为“王道”。王道两侧偏远处,有夯实土堆看场,那是村中妇女的专用看场。旧时,看戏时不允许年轻妇女站在男丁中间观看。1963年绵潭大队重修戏台,“文革”初被拆毁。1969年,绵潭大队建造枇杷场(俗称大会堂)时,将戏台一齐规划建设在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分前台、后台,前台用木板铺设。2006年,绵潭古村落和绵潭戏被列为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项目,将原戏台命名为“古戏台”,并重演绵潭戏,成为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的一个主要节点。

一、绵潭戏的历史渊源

明嘉靖年间,允许民间建祠祭祖。宗法制度重祭祀、重血统、重修谱、重门第尊卑。祭祀,又派生出结社赛会之风,民间戏曲被列为社戏,成为普遍的神酬社会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绵潭自古民风淳朴,敬祖礼佛向善。绵潭戏主要是受社会、庙会多,神酬社会活动频繁的影响。绵潭上村汪姓、中村庄姓,每年有十大社会;下村汪姓有正月初六接菩萨,春祭、秋祭等;全村三祠共同举行的接观音庙会(九年一大接,三年一小接)与菩萨开光(十年一次);还有村中的达官显商,逢年过节、置办喜事,都要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来村中演出庆贺,即热闹戏或闹热戏;此外,演戏还被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降菩萨”时讨助资演戏,即“降戏”或“捐戏”,触犯公益利益时罚银演戏,即“罚戏”,借演戏招人聚赌抽头或从赌场抽头演戏,即“赌博抽头戏”,等等。因此,绵潭戏就年年不断,月月不停。村人看戏看多了,听戏听多了,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人是演员,人人是观众的绵潭人唱戏、看戏、听戏风俗。

二、绵潭戏及戏班

目莲戏班。主要来自祁门,休宁,歙县长标、韶坑及江西上饶。目莲戏俗称“鬼戏”,明、清时期,每年秋八月间在绵潭下村(当地称下汪或下村)河滩上搭临时戏台演出,台口朝西。戏台对面远处搭小看台,祈请村脚五猖庙内的五猖菩萨坐镇看戏,以求驱邪恶避灾。一个目莲戏班一般连演7日夜,白天演阳戏,夜晚演阴戏,每年的演出时间延续长达近月余,主要剧目为《目莲救母劝善戏文》等。因每逢社会、庙会,都要演目莲戏,更有接观音后要连续演三年目莲戏,因而,很多外地戏班同时到来,形成多班戏班同时搭台演出唱对台戏的场面。  

徽戏班。到绵潭演过戏的徽戏班,主要有歙南横滩(今称横石、滩头)新长春班,因该班班主叫金莲娣(女),故又名莲娣班。新长春班的武大花、旦方炳顺,身怀许多绝技,在《水浒一剑仇》中,能从五张叠起的八仙桌加一匹高椅上倒背翻下落地自如,能用头辫倒悬旗杆,能一边吃馄饨一边用手捧着一张小桌同时上升。歙县敦门岭(仁里)大舞台班,属徽戏正规班。下村正月接菩萨、菩萨开光等社会、庙会,大多邀请该班。该班有大花名角郑敦钰、程松柏,老生程之六,小生雪二,花旦观桂、石榴红,武生名角大癞痢、小癞痢等,演戏时真刀真枪,令人心惊胆战。主要演出剧目有《黄鹤楼》、《白虎堂》、《女起解》、《水淹七军》、《九件衣》等。武生名角大癞痢、小癞痢,后来被歙县敦门岭的凤舞台班挖走,于是凤舞台班继大舞台班后到绵潭演戏的常客。凤舞台班被誉为“新四大徽班”之一,其拿手好戏有《三本铁公鸡》、《火烧子都》、《乌龙院》、《狸猫换太子》(四本)、《借靴》等。压轴戏有《昭君出塞》《八达岭》、《盗御马》、《八阵图》、《广太庄》等。民国末年,大癞痢、小癞痢组成家庭班,俗称全家班,也常停留在绵潭演戏,从腊月开始演出,大年三十夜、正月初一不演戏,就歇到对河的茶行中或观音庙内等待,正月初二日再继续演出。歙南小洲汪米滩面贵班、名贵班。歙县富土曷的新阳春戏班、老阳春戏班等。绵潭庄氏听戏不点《庄子打扇》。

其它戏班。民国年间,浙江小绍兴戏班,到绵潭演戏是常客,这类戏班演员少,活动性强,俗称“的笃班”、“绍兴戏”。其它尚有睦剧、昆曲、京剧、傀儡戏等剧种戏班。

三、绵潭人演绵潭戏

民国初年,村中艺人组成业余戏班,现存其戏班的戏桌台布,上题“庄公复初,民国五年”。民国20年(193111月,官府发布通告“禁止演戏酬神,违者严惩,各徽班即日出境,或限期改业,不得延误”。村中停演社戏,该戏班也中断演戏。1940年,在村人庄则忠组织下,重新成立业余戏班,名“百饾班”(后改为绵潭村业余剧团),其服装、行头主要是从大天寺借来(因庄则忠是大天寺俗家弟子,经常演出和尚戏)。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本村的庄则忠、汪鸿锦、庄伟夫、庄世恩、汪观贵,丑旦汪自成、庄文炳等;王村茂村的方正剧,漳岭山村的朱有福(绰号甘丁枣)、朱伦达(绰号讨饭聋,主演大花脸)、朱寿根(漳岭山人久居漳潭村)等。庄世恩,现年88岁,是绵潭戏承前启后的人物,今为绵潭村业余剧团的表演、化装、文武场导师,并培养了各方面弟子。

20世纪4050年代,绵潭戏以演京剧为主,演出剧目有《睦春园》、《武家坡》、《独木关》、《红鬃烈马》等。1950年后,京戏、绍兴戏和越剧同同时上演,演出剧目有《花亭会》、《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穆柯寨》、《王华卖夫》等。最具影响的数大型剧目《王华卖夫》,主要演员有庄则忠、庄世恩、庄有祥、庄桂寿、庄伟夫、汪自成、汪观贵、汪鸿锦、胡铭、庄炳文、庄秋月(女)等。1959年,绵潭村业余剧团应邀参加歙县庆祝解放10周年活动,演出《万花开台》获得锦旗和化装镜各一面。主要演员有:庄世恩、庄金悦、庄凤宝、庄森有、庄海仁、庄桂美、庄昌铭、汪凤宝、汪观贵、汪忠柏等。20世纪6070年代,以演现代京剧样榜戏为主如《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1966年,绵潭村业余剧团主要成员:团长庄金悦,副团长庄凤宝,指导员汪存益、庄世恩、汪忠达。期间,绵潭村业余剧团受邀到县内漳坑(据说到漳坑演出时,演出人员吃饭用了88双筷,可见其阵容强大)、碧溪、漳岭山、漳潭、绵潭坑(仁源)、棉溪口、杨村、棉溪、防寨、瀹坑等演出,受邀到浙江省淳安县方宅(鸠坑石灰窑)演出,1975年正月绵潭大队党支部书记汪自洪带领绵潭业余剧团20多名演员前往旌德庙首移民点(为绵潭库区移民)慰问演出,均受到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绵潭业余剧团的后起主要演员有:胡冰、汪昭荣、庄有根、庄瑞成、汪春英、汪寿金、吴一龙、汪自全、汪桂好、汪土水等,司乐有汪华清、庄世恩、胡冰、庄志祥等,后场助理有汪自根、汪观顺、汪正权等。

绵潭村业余剧团一直存续,20世纪7080年代,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演出场次没有以前频繁,演出时间主要在春节期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国庆或元旦。演出剧目以黄梅戏为多,如《天仙配》、《状元打更》、《花烛夜》、《罗帕记》、《豆腐郎》等,主要演员有:庄保国、庄大洪、汪一霞等。除本村业余剧团演出外,还邀请歙县黄梅剧团(19701121日)、瀹坑业余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黄山市屯溪区文艺宣传队等来村演出。

2006910月间,绵潭列为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景区的一个主要节点,由绵潭村委会、党支部、剧团组委任命汪正权负责业余剧团重组工作。当时业余剧团有各路演员40余人,由于存在绵潭戏与绵戏等问题定位、承传方面的争论,庄世恩、汪延坪、汪华青、庄瑞成、庄昌铭等老演员退出业余剧团,重组不果而终。20075月,绵潭业余剧团再次进行重组,保留12名演员,每天随旅游客船的到来,演戏接待海内外游客。以演出黄梅戏片段为主,京戏片段为辅,如《天仙配》、《豆腐郎》、《女驸马》、《空城计》等片段,演员有庄大洪、庄保国、庄荣娣、汪照荣、庄丽芳等,司乐有庄志祥、鲍明旺、庄勤宏等。

四、绵潭戏演戏费用来源

每演戏需先签戏关,戏关相当于现今的合同。戏关合议项目已成俗例,只要临时照戏关底样文本写一份,并在“X”处填上新议定的有关价码数字等即可。兹录戏关底样文本两种。

光绪年间戏关:“立戏关人XXX司事XXX等,缘由舍间旧例,每逢闰岁,恭迎大士,演剧酬神。今请到XXX贵班,定于本年XX日至舍。X日正期已刻开演(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风雨不得延误。议定三日三夜,共演戏X本,戏金洋共计X拾元整,其戏演毕付清,决不拖欠。其余杂费照依旧账开销,毫无增减。其箱脚约以X拾里为限,不得再远。倘有翻覆违期,定当理论。恐口无凭,立此戏关为据。

一议正期八仙迎接观音;

一议棹围椅披班上自摆;

一议每本大开台(听点);

一议箱脚约X里为度,或远或近,两无相补;

一议台内火烛、脸纸、脸油班上自备。

光绪XXX     立戏关人XXX

                                                  内扦XXX

                                                  外扦XXX

                                                  中见XXX

                                                  代书XXX

民国年间戏关:“立戏关人XXXX首事人等,今因敝舍例有XX事一坛,共演戏XX关,足今特请到XXXX贵班前来唱演,三面言定,计洋价X元正,其戏箱并行李准于XX日,扛到以备,XX日扮戏,不得有误,其戏班准于XX月出东风雨无阻,所有火食,并胭脂水粉颜料台里烛火一应XX承值,其接箱陆路XX里水路XX里;为归如路程不定期数以外XX承值,津贴打箱工钱不得异言,其戏误期限如有,误其凭公议罚,恐口无凭,立此戏关为据。

民国XXXX   立戏关人XXX

                                                               中见XX

                                                               代书XX

演戏费用由村中祠堂、支堂等分摊。汪华清家藏《慎终追远本家支谱》,记载有广德堂一年中分摊的演戏费用:

        正月十四七公会   一股

正月十五大元宵会    二股

正月十五小元宵会    一股

正月十八汪华祖会    广德堂与森玉堂合一股

        清明大     上(下     各一股                              

清明焦坑果米内   一股

二月十六春季会      一股

二月十八祖宗会      一股

五月十二会         一股

五月十三关帝会      一股

九月初九重阳会      一股

九月十九观音会      一股

据村中老者介绍,民国年间的演戏费用,多从中村杨树下的赌博场抽头支付,称之赌博抽头戏。每张赌博桌上放置一个“头匣”,按赌本的百分之零点五抽取。每天晚上,祠堂派人打开“头匣”取走抽头费,用于支付演戏费用。如当天的抽头费支付有余,留给第二天支用,如不足则用结余补充,可谓专款专用。民国年间,戏班演出每本戏收益五块银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