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徽州81】琅源:从榔源改瑯源,再简化成琅源,背后有故事?

 徽州司马狂 2021-07-08

【行走徽州81】琅源:从榔源改瑯源,再简化成琅源,背后有故事?

司马狂/

我去琅源,前后有两次。一次是随就田村许新建书记前去的,当时暮色渐浓,他带着我驱车前往的时候,说是有个方姓祠堂,惹得我兴致颇高。奈何当时时间匆匆,仅仅在祠堂门前逗留片刻,便撤了回去。后来才知道,那个祠堂,其实是王姓的。第二次去琅源,是受到琅源本地人方丽玲的邀约,此番才算是在村内好好走上了一遭。回来后,遍寻琅源的相关资料,却发现志书和网络上几乎都难觅该村的踪迹,这还真是有些遗憾。


琅源分里、中、外三部分,随之而来就有里琅源、中琅源、外琅源三个小范围的自然村。里、中主要是姓王,而外琅源则是方姓聚居之地。根据《歙县地名录》的记载,琅源本名为方家村,后在明朝嘉靖年间,改为榔源村,得此名是因为方氏先祖有人做过郎官。至于这郎官究竟是哪朝哪代的,又究竟是何具体官职并没有记录。而加上木字旁,则是因为此地的地理属木,于是有了榔源的名字。王姓的到来就迟了很多,到万历年间的时候,因为王姓人丁更为兴旺,于是改榔为瑯,偏旁从木,易为王。这个瑯其实与琅两个字是互通的,于是也写作琅源。我揣测着,这支王姓或为琅琊王氏一脉,若是如此,这个瑯字倒是正好应合了王姓。但如此一来,方姓先以榔为名,就有待商榷了。我个人主观臆测是,此地本名方家村,王姓势大,改为瑯源,而方氏族人不从,坚决用榔。当然,此乃一家之言,纯粹是猜测。

车子停在外琅源的水口处,两株数百年树龄的大樟树,遮天蔽日,树荫下有几个妇人在浣洗衣服。棒槌击打着衣服,发出悦乐动听的声响,妇人们用地道的歙南方言聊着闲话。取水的水㘨藏在水泥地面的下方,远处压根发现不了,我还在好奇她们洗衣服却不知水源在何地。打水的工具,用的是我老家那边摘枇杷的竹竿,我们用那个钩子钩住树杈,好摘枇杷,此间则是用来钩上水桶,方便取水,真是各自都有工具的灵活运用啊。

绕着外琅源走一圈,用不了多长时间。村子里没有多少人留守,那些个老房子,大多年久失修,坍塌损毁比较严重,甚至有的仅剩残垣断壁。乡人们,大多进了城,甚至去了北上广那样的大都市。那位叫做方康民的医生,家门口的台阶上,绿荫密布。堂前的大门敞开着,人已去,楼成空,唯有黑色字书就的“方康民诊所”,依旧清晰可辩。不知道,当年那些大老远特地寻来请方大夫看病的人,如今该去往何处找寻这妙手回春的医者呢?坛子码得整整齐齐,兀自放在一角,只是不见妇人再用它们腌制腌菜,若是坛子有灵,会否自哀自怨,回忆自己当年每到秋冬就备受重视的往昔岁月?月牙状的一汪泉眼,有些许浮萍漂在上面,死气沉沉的,早没了当年人声鼎沸时候的活力。

方丽玲的兄长,早在老宅的隔壁,另起新房,一家人住得舒适无比。老宅子剩下的一堵墙,没有被推掉,而是依旧立在原处,只是底下浇灌上水泥地面,两者相互融洽,竟然衍变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没有细问缘何会独自留下这堵墙,但我想着,这或许就是一份惦念。这种惦念,是徽州人深藏在骨子深处的一份念想。老宅会塌,老宅也不符合现代人的住房理念,但是老宅子承继着的是多少代徽人生生不息的传承。这无关家族兴衰,无关子嗣有多出众,这就是顽固的徽州精神。外乡之人,哪怕你再如何钻研徽州文化,这种融合在血脉里的东西,你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相比外琅源,里琅源明显村落要大了许多,老宅子的遗留也就更多一些。只是这些个老宅,也难逃人去楼空的凄凉境况。看着这些曾经辉煌无比,如今却门可罗雀的徽州传统老宅。我仿佛看到一个个老迈的长者,年轻时候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功名利禄信手得来,奈何人终究有老去的那一日。垂垂老矣的长者们,拄着拐,弯着腰,驼着背,眯着眼,耷着头,瞧着来往的年轻人,更多的是羡慕之情。这不正是这些个老宅子对着新建房舍的情形么?只是新房顶替了老宅,那徽州的这些个传统的文化,又会被什么新的文化所顶替了呢?

里琅源有不少房舍,依旧保存有那个特殊时期的标语。这几十年的岁月更迭,那些字迹不仅依旧清晰无比,更重要的是鲜红的色泽,也没有褪去。忆往昔,峥嵘岁月时,琅源是否也曾有过一些后生仔风风火火的投入那场运动中?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后生们老去的速度,远比墙壁上的标语来得快啊。

村子深处,偶遇一位老妇人,她家的院落占地面积很大,正门外,还专门配套做了个小庭院。高耸的马头墙,努力向世人证明着这户人家当年的财力。小小的开窗,那是徽州人保守的传统理教思想。其实每一栋房子,都有各自的故事和传承,只是琅源大多数的房子都没了守护者,而这栋老宅,还有老奶奶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守着它。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老奶奶温润了老宅,还是老宅温润了老奶奶。老人和老宅,相得益彰,互相慰藉着对方,这才是最能温暖你我的

因为在马路对面的缘故,中琅源就没有特地走过去,这倒也是一种遗憾。类似琅源这样,在地方志上没有资料记载的村落,在徽州还有许多。每一次探访这样的村子,总有一种“寻宝”的感觉,不知道会在其中发现一些什么。恰恰是这样的未知,才促使我这几年一直行走在徽州的乡野之间,为的就是能够让我的家乡被更多人所熟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