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容纳不了她的伟大

 新用户24030ygV 2021-07-08

      现在的绍兴在纪念秋瑾,但是她的光芒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座城市。从前的绍兴却处决了秋瑾,因为一座小城容纳不了她的伟大不过无论如何,秋瑾从一个闺阁淑女成长为一个巾帼英雄,则又离不开家乡绍兴。

      20世纪初的绍兴,其实是一座破旧、凋敝的农村小城,像一滴圆圆的水珠,映出了一个偌大、古老而又衰微的中国的影子。鲁迅于 1921年5月发表了他的一篇新的力作《故乡》,他是这样开头的:

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然而热烈的爱国者鲁迅,对故乡的未来,对故乡人民的未来,仍然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他在《故乡》的结尾中说: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周恩来说鲁迅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而秋瑾也正是与她的同志鲁迅一起,走没有人走过的路的先锋,她是被郭沫若称颂的“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先驱人物”,“一位先觉者”。秋瑾选择了故乡绍兴作为她征程的起点,但还是绍兴,又成了她征程的终点:她是伟大的先行者,光荣的失败者。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4时,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1岁。临刑前,绍兴府对秋瑾连夜密审,知府贵福在审讯中动用了连《大清会典》都禁用的酷刑。但坚贞不屈的秋瑾“坚不吐供”,只字未吐革命党内秘密,却指斥贵福为同党。在贵福秋瑾写供状时,她凝思片刻,挥笔写下了风秋雨愁煞人这一壮烈的绝命词

      秋瑾之死,在大江南北激起了狂风怒涛,各方面发出了不同的回响,如条条激流,汇成了一股正义激荡的巨浪。

      在纪念秋瑾的诗文如海潮汹涌般地漫溢神州的同时,对杀人者、出卖者和赞成、默许杀人者的谴责和声讨声也一浪高过一浪。辛亥革命前那样暗无天日的年头,包括《申报》在内的上海各大报纸都为秋瑾生命的丧失而感叹悲恸,他们无所畏惧也不知休止地为女侠的冤死大声疾呼

      轩亭口的噩耗传到了革命大本营悲痛莫及的孙中山对两个浙江青年邵力子、陈其美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南社革命诗人柳亚子惊闻秋瑾就义后,长歌当哭,一口气四首吊鉴湖秋女士,其中一首曰:

恶耗惊传痛哭来,吴山越水两堪哀!

未歼朱果留遗恨,谁信红颜是党魁!

缺陷应弥流血史,精魂还傍断头台。

他年记取黄龙饮,要向轩亭酹一杯。

1919年4月25日,鲁迅写了一篇以自己的同志秋瑾被杀为背景的小说《药》,并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1939年,正值艰难的抗日时期,到家乡绍兴祭祖考察的周恩来一幅“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的题词馈赠其表妹,以鼓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全国解放后,周恩来又指出:在历史上,中国妇女中有的是正面形象,秋瑾是其中很好的一个。

1961年9月25日,毛泽东写下《七绝两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在其二中的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其中的秋风吟就是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并评价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

绍兴人民感谢和怀念英雄的女儿秋瑾,在她生前曾满怀希望开辟新路的家乡,为她保留了踏上革命征途的起点和结束革命生涯的终点,两处鉴湖女侠生长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一处是坐落在绍兴城南的秋瑾故居,另一处是绍兴城内卧龙山北面的大通学堂。

秋瑾故居的五进屋宇,坐北朝南,背靠林木苍翠的绍兴名山之一塔山,不远处就是碧波荡漾的鉴湖。少女秋瑾,曾在此登山练艺,闻鸡起舞,练就一身武术;又在此诵读杜甫、辛弃疾的爱国诗词,激起她汹涌心潮。1906年归国后,这里又成了她与徐锡麟、陶成章等战友共商反清斗争大计的秘点。故居内依然完好地存放着的烈士遗物,悬挂于墙的女侠英姿飒爽的男装照片,包括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吴玉章、郭沫若、周建人在内的名人墨迹,这是秋瑾给家乡后人留下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故居大门上由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笔力遒劲的“秋瑾故居”匾额,堂屋上方由主人自题字迹挺拔的“和畅堂”堂匾,以及挂在餐室墙上由挚友吴芝瑛赠送秋瑾的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都已成为宝贵的遗墨了。

作为辛亥革命时期一曲悲歌的重要历史见证,百岁高龄的大通学堂平静而安闲地站立在人流熙攘的绍兴胜利西路边。它有幸结识赴汤蹈火的革命志士,也亲眼目睹龙腾虎跃的学员操练;它更是刀光剑影的壮烈一幕的仅存目击者,可敬的女校长秋瑾就是在它的眼底被虎狼般的清兵逮捕的。如今,这一幢共三进五开间五十余间房屋的大通学堂,留下了秋瑾当年的办公室、会议室、大礼堂,以及后来开辟的“辛亥革命在浙江”陈列室,和纪念创办人之一、首任校长徐锡麟的“徐社”。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但堪称“女侠”者只有一人。在古往今来的爱国诗篇中,最受后人赞扬的莫过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但巾帼不让须眉,“鉴湖女侠”的多首豪迈壮烈的诗篇已经流传后世。

绍兴的山水孕育了巾帼英雄秋瑾,而秋瑾壮丽的一生又为绍兴乃至为中国的近代史谱写了灿烂的尾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优秀的女诗人,秋瑾又以其闪烁着革命光芒的诗词,在故乡和祖国的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激人心弦的余韵。

后人尽知秋瑾是一位刚强豪放的女中豪杰,却往往忽视了她的文采和才华。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秋瑾在辛亥革命中主演的悲壮一幕,如同灿烂的焰火照亮夜空,她身上其他闪光的火花竟都因相形失色而被忽略了。

诗言志,秋瑾的诗大部分是配合斗争,宣传革命。倾诉对敌人的仇恨,反映对祖国的热爱。奔放,炽烈.明快,激昂,文如其人。在秋瑾的前期诗词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吟风弄月、愁肠百结的内容。现代人评论,她是借吟花咏月来寄托刚正不阿、孤标傲世的情怀,抒写离愁别恨、形影相吊的苦闷。

不过我以为英雄本是凡人,在其成长期间更是一片凡心,满腔爱国情怀的秋瑾,理当是一位充满血肉情感的淑女,她写下一些蕴涵“小资情调”的作品,完全不足为奇的,不必非向“革命”的高度靠拢不可。大自然赐给人们风花雪月,为什么就不能吟风弄月?而人生一世本来就纠缠着没完没了的喜怒哀乐,为什么就不能在诗中遣愁?风和月,愁和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永恒主题.由此主题出发,引出了多少不朽之作和伟大诗人。

然而曾几何时,风和月,愁和爱,却被人为地圈进了小资产阶级的领域,定义为资产阶级的专利。这个定论,让现在的年轻人听了,兴许会不可思议,但身为当事人的我辈,都曾心悦诚服地接受和奉行过这一指导原则。我自己就学了一番林黛玉,焚烧了年轻时创作的全部爱情诗稿。有所差异的是,林黛玉是哭哭啼啼、无可奈何地去焚诗的,而我那时的烧稿行动,是痛痛快快地焚,自觉自愿地毁。

举两首秋瑾的词作为例,足以看到这位女英雄的动人文采:

起严霜,悲画角,寒气冷侵重幕。炉火艳,酒杯干,金貂笑倚栏。     

云漠漠,风瑟瑟,飘尽玉阶琼屑。疏蕊放,暗香来,窗前开早梅。

(《更漏子》)

最无聊赖,是重裘叠幕,严寒时候。观腊吹葭都过了,佳节良时辜负。梅绽红葩,雪飞白絮,景物还依旧。年年今日,围炉同把樽酒。

而今两地分飞,几重云隔?往事愁回首,最是相思栏不住,又见岁华驰骤。别绪千丝,离情万缕,寸纸应难剖。何时归省?窗前相将携手。

(《念奴娇·寄闺理妹》)

秋瑾,一代巾帼英雄,一代鉴湖才女。秋瑾远走了,离开家乡父老已经过了百年,庆幸的是,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价的遗产。留下不走的,是理应属于她的亭、碑、故居和学堂,以及在西湖畔英雄的雕像和墓碑。留下不走的,更有数不少的她那昂扬豪放、激越悲壮、丰富多彩的诗词。物质遗产诚可贵,文化财富价更高,秋瑾诗词不仅闪烁着中国女性智慧和女性文学的光辉,而且在中国近代史史册的尾页上,点下了一个震撼时代、激荡人心的惊叹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