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爱神”数越州

 新用户24030ygV 2021-07-0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所言。尽管是扬州金曲之一,但明眼人一看就觉得有夸大之嫌。然而倘若说:史志载有七爱神,近半仙女在越州。”那就大概无人怀疑了,诚然有人并不知道这七位多情神女是谁。

在历代田夫野老的传说中,关于爱神的故事真不少。但在九经三史、古代诗词中所记载并歌咏者,则唯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月宫嫦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银汉织女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的巫山神女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的洛水女神再有的三位多情神女就落在越州(绍兴)山巅水滨了:

讲不完的传说,看不厌的遗迹,写不尽的诗文,人们深刻而久远地记忆着越国烈女西施。从古到今,西施似乎一直娉婷玉立在自己的故乡,婀娜多姿地游憩在罗山浣水,飘悠于越山吴水,时时引起后人的追思和怀想,也因此又引出一则则后人遇仙的有趣故事:

据《虎丘山志》载,一位幸运地与西施邂逅于姑苏的后人,是梁武帝从侄孙萧思遇,时间是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当时他居于虎丘东山,“尝雨中坐石酣歌,忽见一美女至,声言自浣溪来。萧思遇以礼见之:'夫人从浣溪来,雨中道远,不知所乘何车?’答曰:'不用车舆,乘风而至。’萧思遇又问:'若浣溪来,得非西施乎?’美女含笑颔首,言讫乘风而去。”

另一位更令人羡慕的唐朝进士王轩,不仅与西施有缘幸会,而且因互相对诗唱和而载入《全唐诗》:太和中进士王轩,少为诗,颇有才思,尝游西江,泊舟苎萝山下,题诗于石。俄见一女子,自称西施,振琼珰,扶石笋,以诗酬谢,欢会而别。

据说这位王轩,风流倜傥,喜爱仿效范蠡,更十分推崇西施。他不远千里来游西施故里诸暨苎萝山,寻访西施遗踪,在西施当年留下的浣纱石边,徘徊良久,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于是题诗石上: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青。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也许是西施为王轩的真诚所感动,竟不招自来,翩然而至。窈窕淑女,风韵依旧,光彩照人,西施以甜美的声音,回应王轩一诗以表感谢:

妾从吴宫还越国,素衣千载无人识。

当时心比金石坚,今日为君坚不得。

自己远离世俗,千年来无人认识,虔诚道,心比金石可是今日被你的风采所打动只能破例你相见。王轩闻之十分感慨,又口占一首:

佳人去千载,溪山久寂寞。

野水浮白烟,岩花自开落。

猿鸟旧清音,风月闲楼阁。

无语立斜阳,幽情入天幕。

西施听罢又轻启朱唇,以一首诗告诉他——住地,拂晓见山岩上鲜花争奇斗艳中听密林深处的小鸟鸣叫啁啾我乘七彩祥云飞过大江西,但见人去楼空,辜负了青春年华:

高花岩外晓相鲜,幽鸟雨中啼不歇。

红云飞过大江西,从此人间怨风月。

相逢最怕日匆匆啊,转眼暮色四合。两人依依惜别,约好明天再见。次日一早,王轩与西施都如约而至。二人席地而坐,把酒言欢。王轩面对西施,不禁想起她一生的不平——一个弱女子勇敢地断缆浣江背负着一个国家的重量笑靥回首让十万精兵倒戈为故国送去一缕复兴曙光。一股侠气油然而生,于是赋诗一首:

当时计拙笑将军,何事安邦赖美人?

一自仙葩入吴国,从兹越国更无春。

西施沉默良久,忆诗

云霞出没群峰外,鸥鸟浮沉一水间。

一自越兵齐振地,梦魂不到虎丘山。

人生犹如山间飘荡的云霞,水上浮沉的鸥鸟。自从越国的士兵灭掉了吴国,我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虎丘山。尽管青春无悔浩气长存却怎能平息我终生遗恨谁又能释放我满腔悲愤

一天的时间在充满惆怅伤悲的回忆对吟中消逝。在其后的个把月中,一对俊男美女在浣纱石旁共渡了难得的美好时光后,一个返回红尘俗世,一个回归道界仙山一段旷世奇缘就这样留存在《全唐诗》卷八百六十六及唐宋明清各种文本上。宋姚宽有诗《苎萝山》云:

遥山尚拥云鬟翠,流水空闻玉佩声。

千古人传浣纱地,王轩何事得逢迎。

传说后来有一个叫郭素的人,看到王轩的故事后也想碰碰运气,东施效颦,跑到苎罗山去找西施,自然一无所获,被他人嘲弄一番

三春桃李苦无言,却被斜阳鸟雀喧。

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学王轩。

继王轩遇西施在越地的一段浪漫艳事后,古绍兴还留下了另一段才子与神女喜结良缘的千古奇闻,并在后来的历代诗文中,不断出现“刘郎”、“阮郎”、“双姝”、“桃源”等典故,以及“如梦令”、“阮郎归”、“虞美人”等源于这个故事的词牌名。唐代桂林诗人曹唐在以天台桃源为题材的七律五首游仙诗,完整演绎了刘阮桃源遇仙的故事,凄婉动人,声情并茂,成为桃源艳遇的千古绝唱

刘阮遇仙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志怪小说《幽明录中。汉永平5年(公元62年),剡(今绍兴市嵊州市和新昌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由于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只管埋头采药的刘、阮二人,不觉天色已晚,腹中饥饿。正为难时,忽见山上有桃,就摘桃子充饥,边吃边沿着山湾小溪走。在小溪边看见溪中有“胡麻饭”流出,说明山中必有人家,遂沿小溪继续往前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

只见溪边走来两位美貌女子,见了刘、阮二人似同旧识,笑着说:“刘、阮二郎为何来晚也?”刘阮二人一惊,不容迟疑,就被邀到“洞”家。走进洞门,映入眼帘的是挂着金铃、上有金银交错的绛罗帐,餐桌上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等菜肴和美酒,还有吹、弦、拉、弹伴唱,宛如吃着喜酒。饭后几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着说:“二位贵婿随我来。”

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

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

碧沙洞里乾坤别,红树枝前日月长。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曹唐《阮洞中遇仙子

于是刘阮二人与二位仙女喜结良缘,各就一间帐宿。半年后,听到子规啼春,刘阮思乡心切,经二位仙女允许并指点回去路途后归家。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却再来。

云液每归须强饮,玉书无事莫频开。

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

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

——曹唐《仙子送刘阮出洞

刘阮走后,二位仙女想起当年新婚燕尔、琴瑟调和的美满生活,而今却是天天打发着劳燕分飞影单形只的寂寞日子,不禁思念情郎:

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

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访刘郎。

——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

刘阮到家找不到旧址,到处打听,结果在他们第七代孙子口中听到,长辈传说祖翁入山采药,再无下落。原来刘阮在山上只过了半年,山下却已经到了第七世即晋太元八年 388年)。几百年时间过去了,不见老家,他们只得返回采药处寻妻子。但是他们再也找不到妻子,在溪边惆怅徘徊。该溪此后就叫惆怅溪(今桃源溪),溪上的桥叫惆怅桥(今桃树坞的迎仙桥)。后人在那里建了刘阮庙,庙内塑有头戴斗笠,肩背竹篓,手拿药锄的刘阮像。山上有采药径、阮公坛、仙人洞等。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

     无家可归的刘阮二人,此后就在当地成家繁衍后代,发展为现在的刘门山,当时该村村民全部姓刘。刘晨后裔刘尚之,在唐代携带家小从刘门山遣到广西贵县,生下的第三个女儿,就是后来成了歌仙的刘三姐。此后他又携带全家流寓广东阳春县,对此,广东《肇庆府志》、《阳春县志》均有记载。因此歌仙刘三姐的祖籍原来在新昌的刘门山。后人把刘阮遇仙女的天台山部分称之为天姥岑,天姥意指天上的仙女。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曲,这首记梦诗游仙诗,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刘阮遇仙引来历代诗人一篇篇因此事而感慨百端或以刘郎为典故的诗词——“愿将花赠天台女,留取刘郎到夜归”(白居易)“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天台桃源,今天已成了唐诗大家涉笔留痕的胜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