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临床中,苓桂术甘汤与吴茱萸汤如何鉴别运用呢

 中医知识圈 2021-07-09
昨天我写了,苓桂术甘汤加半夏治疗头晕这篇文章,今天跟诊师弟,师妹,问,老师,可以用吴茱萸汤吗?

这两首方,临床运用都蛮多,具有相似性,这两方方证,在临床中怎么样鉴别呢?

一、从六经的层面来讲,病位不同。

苓桂术甘汤属于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外有表证,里有水饮。

吴茱萸汤,属于太阴病,里虚寒。

二、我们具体看看条文。

吴茱萸汤的条文:


1、食谷欲呕,属阳明(注: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2、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主要治疗水饮上冲导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从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苓桂术甘汤和吴茱萸汤的病位都涉及中焦,但苓桂术甘汤的水饮内停之证较轻,而吴茱萸汤的水饮较重且更偏寒,有严重的头晕沉,往往有恶心、呕吐、头痛等寒饮重症。

如条文中曰

“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汤的病位涉及中焦和上焦,且寒饮上冲较严重。

三、从这首方药证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吴茱萸比较难喝,需要水煎开水洗7次,大辛大热,降寒饮冲逆力量比较强,而苓桂术甘汤的茯苓白术汤,主要是通过利小便而化水饮,两者是不同的。

所以,在临床运用中,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但是有时往往比较复杂,又有寒饮冲逆比较明显而又小便不利,有时,我往往会一起合用,效果很好,治疗偏头痛,头晕,前庭偏头痛,耳石症,血管性头痛等等。

  • 苓桂术甘汤是心脾阳虚,无力温运水饮,导致水气上逆,有头目眩晕的表现;吴茱萸汤是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厥阴寒盛,饮邪不化,有干呕或口吐清涎,有下利,头痛的表现。我觉得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呕吐、下利,头痛。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
  • 刺猬
    感谢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讲课,答疑。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苓桂术甘汤与吴茱萸汤的归经与病位、病性。归经:苓桂术甘汤属于太阳太阴合病;吴茱萸汤,属于太阴病。病位:苓桂术甘汤在表在里,吴茱萸病位主要在里。病性:苓桂术甘汤病性病性为阳,吴茱萸病性为阴。
  • @cai
    苓桂术甘汤是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外有表证,里有水饮,水饮内停之证较轻。 吴茱萸汤,是太阴病,里虚寒,水饮较重且更偏寒。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师的东西越看越有味
  • 幼儿园扛把子🎊
    苓桂术甘汤治疗太阳太阴合病,可解表邪化里饮,而其“气上冲”导致的头晕目眩,则为外邪勾动里饮所致,故而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水饮程度较低。 而吴茱萸汤属太阴病,所治为里阴里寒证,所用药均为大辛大温之品,所治病的致病因素为寒饮,病位较里。
  • 叶鱼鱼_
    两方都涉及中焦,吴茱萸汤的病位涉及中焦和上焦,且寒饮上冲较严重。苓桂术甘汤的水饮内停之证较轻,且方主要用利小便的方法利水饮。而吴茱萸汤的水饮较重且更偏寒,当中吴茱萸大辛大热。 今日参加线下论坛,老师讲解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我感觉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受益匪浅。希望能跟随老师继续学习,也非常感谢老师愿意悉心教导。
  • 🍃
    苓桂术甘汤属于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外有表证,里有水饮。吴茱萸汤,属于太阴病,里虚寒证。两者都有水饮内停之证,但苓桂术甘汤水饮较轻,温阳化饮,主要是通过利小便而化水饮,而吴茱萸汤大辛大热,降寒饮冲逆力量比较强,适合于水饮较重且更偏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