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讲平说2637期:可以茶水泡饭不能茶水吃药,大片《赤壁》中小乔泡茶给曹操喝,这个场景完全是错的!

 凯哥好心情f6v8 2021-07-09

图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图片


平讲平说2637期#

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我们接着讲《茶经》。《茶经》当中谈到了茶叶名称的由来,原文是这样的,“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茶经》出现之前,茶有很多种称呼,这些称呼基本特点就是:要不然就是草字头,要不然就是木字边,要不然就是既有草又有木。

我们接触茶叶知识的时候,首先都会接触到一个小故事,“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段文字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是茶有解毒功能,神农氏在一天之内遇到七十多种毒,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确实挺危险的。不过神农氏用茶叶把这些毒都给解了,由此可见茶叶在解毒方面快速、高效、广谱。

我记得小的时候吃药图方便,伸手就要拿茶水服药,我的姥姥和姥爷就非常严肃的提醒我,不能用茶水吃药,因为这个茶叶把药性就给解了,那药就等于白吃了。于是不能用茶水吃药,这个生活习惯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也被家长提醒过这一条生活经验,可见茶叶这种解药、解毒的功能在民间也是深入人心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上这段文字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茶叶当初不叫“茶”而叫“荼”。在唐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边,茶都没有统一的名称,除了被叫做以外,茶还有另外的五种叫法,《茶经》中给我们列出来了:一是茶,二是槚,三是蔎,四是茗,五是荈。大家可以看到“”字和“”字都是非常生僻不太常用的汉字,其实我们在《说文解字》当中根本找不到“茶”字,双解字当中只有“荼”字。

在秦汉的时代,茶叶往往是被作为药品来使用的,人们更看重它的清热解毒功能,煮汁来饮用。再往前推茶叶根本就不是饮品,人们都是直接采来在嘴里嚼一嚼。可以说中国人普遍饮茶的习惯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代表性的故事。

《世说新语》当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儿,东晋时代有位名士名叫王濛,注意这两个字跟运动员王濛是完全一样的。王濛出身晋阳的名门望族,官拜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饮茶。《世说新语》当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段文字,“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必云:'今日有水厄。’”这段文字就告诉我们,王濛这个人特别爱饮茶,一旦有客人来了,他也会请对方大量的饮茶,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还不太习惯于这样去饮茶,所以导致了人们每次见王的时候都有点害怕,每每在临行之前,大家就戏称“今日有水厄”,肯定要灌个水饱儿。这个小故事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直到东晋时代,饮茶这件事还是个别人的小众行为。可以说饮茶这件事酝酿于魏晋,普及于唐代,风靡于宋代,随后在明清时代成为日常化的饮食习惯。

学过工商管理课程的同学都知道,要想推广一个产品,首先要树立一个响亮的品牌,而且响亮的品牌必须要符合三个特征:一是朗朗上口,二是名称专有,三是约定俗成,便于传播。我们用这样的商业知识来对比一下“荼”和“茶”这两个字:首先发“u”的音,而茶的韵母是“r”,从响亮程度上来说, “r”的韵肯定比“u”的韵要好很多。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小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首先学会的字是“爸爸、妈妈、大大、拿拿”,你看这些字的韵母都是“r”。进一步来看,不仅仅指茶叶,它还有其他的意向,比如说如火如荼,成语里边这字指的就不是茶,从传播角度来讲,多音多义的字肯定不利于成为品牌名称。另外从发音和字形结构来讲,茶简单明了,而且字形很好看,上面有草,下面有木,人在中间。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茶”字都比“荼”字更适合成为品牌名称。

陆羽写作《茶经》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茶叶的多种名称统一为一个字“茶”。翻开最早的辞书《尔雅》,我们可以看到“”字,在《尔雅》第9卷当中有这样的文字,“,苦,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名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在秦汉甚至先秦时代,茶就是叫“荼”或者叫“”。按照时间来讲,早采的叫茶,晚取的叫。还有人说按照口味来讲,甜的叫茶,苦的叫茗。这些混乱的称呼到唐代就统一成一个字,“茶”。

而且通过《尔雅》的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人喝茶是“煮作羹饮”的,他们并不是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泡着喝茶,他们是要煮茶,甚至要用米汤煮,甚至于要放姜、盐或者梅子酱之类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大片《赤壁》里看到一个细节,小乔泡了一杯茶,双手捧给曹操喝,这个拍的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小乔在灶前煮了一锅米汤,把大把的茶叶扔进去,等汤煮的变了,颜色发黑了,然后问曹操,曹丞相你是放盐还是放姜丝,要不要放一点酸酱?

我特别喜欢宋代诗人杜耒的一首关于茶的诗,在结尾处跟大家分享,一共四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希望咱们的“平讲平说”也成为在窗前陪您赏月的那只梅花。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