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区分体质与病情的寒热

 平安健康LZJ 2021-07-09
诊断最理想的状态是表现明确,非寒即热。热了就“灭火”,寒了就“生火”,然后药到病除。不过,临床工作真要是这么简单,中医就可以都下岗了。实际上,关于寒热属性的判断,里面的学问大得很。
比如一个人面色红赤,是寒还是热?第一眼看上去肯定是有热,毕竟颜面红赤,而且眼睛发红,脾气急躁易怒,肝火上炎。但也有寒的表现,因为患者说了有怕冷的感觉和不敢吃冷东西的情况,并且拉肚子等。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寒热并存。寒热并存是寒热表现的一种形式,也是很多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从总体上讲,寒热有实热实寒和虚热虚寒,而与其他致病性邪气相关的又有湿热、寒湿、痰热、郁热、风热、暑热的不同;内外又分内热外热、外寒里寒;脏腑又分诸脏腑热寒;与药材联系,又有寒热温凉属性。根据属性判断指导用药,直接决定着疗效,弄不好就会乱了。要不然,热病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寒病寒药无异于雪山冰窟。
当然,病情单一时容易识别,如实热、实寒。一些患者口舌生疮、口臭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热。这些是很典型的实热症状,老百姓都知道“上火”了,三黄片或者黄连上清片主治,通腹泻热后,病就好了或者改善了。一些患者吹空调感冒了,或者吃生冷瓜果多了拉肚子,寒气散了就好了。这样的情况比较单一,易于操作。
有时候一些患者的病情,医生也不能准确分辨出寒热,这时如何解释?需要结合病情来进行判断,究竟是热还是寒,或者是寒热并存。临证上这样的情况不少,比如一个痤疮患者久治不愈,说自己不吃辣椒不喝酒,就是容易“上火”,动不动就长痘,吃了不少药都没效果。尝试用苦寒的药物如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患者吃了就稍微好些,不吃就发作。这时候先了解其病史,再看其舌苔、摸脉,得知患者平素四肢不温,怕冷身倦,脉象弦滑,舌质淡红,苔白腻,月经错后,易“上火”。相对应的给四逆散加些温补药物让患者服用。患者服药后,身体调理好了,病很快就痊愈了。
这类患者的情况很复杂。如果觉得长痘了就是热,不一定对,这类患者就不是单纯的热证,而是以阳气郁闭为主的病证,说寒热错杂也可以。
实际上,临证时情况要复杂得多,还有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以及实热虚热并存、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人们感觉对寒证似乎容易把握,但对于热证常有很多误区。
一是觉得发热了就必须退热,就要服用苦寒药,因此常见患者发热时就服用双黄连等苦寒药物。实际上这种认知是浅薄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很容易导致病情发生变化。
二是有了红肿热痛、脓肿就觉得是热,把炎症反应等同于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清热解毒药物的滥用。
三是虚热按照实热处理。很多患者不是如教科书中那样发生肾阴虚或者气虚发热,需要医生进行认真分辨,甚至是试探治疗才行。
四是掣肘不断。对于看清楚的病不敢直捣黄龙,而是喜欢寒热药物并用,一寒一热,对疾病可能有效,但治疗不会彻底。
再说个很多人都关心的是否“上火”的问题,可以用口对手吹气的方法进行测试。凡口气热辣、腥臭,手感明显不适时基本属热;而吹之像春风般柔和,则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