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基础知识(10)

 虹72 2021-07-09

   此外,还有人从对偶是汉族人的审美意识、思维模式及汉语的表述特征等方面讨论对偶和对联。

湖南岳阳的童山东在《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一书中指出:“对偶是汉语言材料的结晶。”其单音节词可以促成人们在交际中用词成双成对以便于交际理解;运用简洁灵活,不像西方语言那样枝蔓。

对偶是“对汉族审美意识的认同”。他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道哲学中,有一个十分突出、形成互补的思想——求'和’。《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中庸之道为至德。道家强调'天和’,庄子说:'一上一下,以和为贵,浮游乎万物之祖’(《秋水》)。这种'致中和’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艺术里,则形成了汉族人的审美准则、审美意识——'和谐美’。……这种'和谐美’要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必然与自然总体上都要处于和谐、均衡、对称、守常的状态。”所以,中国的书法、绘画、建筑等等,无不完全应和着东方的审美意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即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那么,汉语里的对偶“也为汉族人的思维提供了有利工具”。童山东把汉族人的思维模式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整体把握,直觉体悟,注重对立面的相辅相成。

就生理学的角度看,据日本学者角 田忠信教授198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语言中使用大量元音作为字的结尾的民族的大脑语言区的分布,与西方人左半脑司语言、逻辑运算,而右半脑司非语言即音乐或情感不完全相同。中国人的思维偏于大脑右半球,其主管能力恰是整体性、直觉性和综合性。这就难怪对偶为汉族人所如此青睐,广为运用了。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2版)中指出:“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第10—11页)

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在《学习写对联》一书中,明确提出:“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他认为:第一,从汉民族文化传统来看,观察自然与社会,可以看到,对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二,从汉语与汉字的角度看,一开始就给对偶准备了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载体条件。第三,从中国汉族汉字文化的文学和文章体裁与作法等方面来看,语言文字中的对偶现象早就自发地在使用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6页)

还有人甚至奇思妙想,说对联起始于西亚。当代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一文中说:“楹联虽见于五代,然论其体格,则自有诗歌,即有对句,来源亦远。英人高葆真撰述《古导今录》,谓扁(匾)联之制,肇自迦勒底,迦勒底固阿伯拉罕之祖国,近年发现迦勒底古碑,颇有对仗文法,创世纪即有左右相对之文云。”(《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第291页)“迦勒底”,就是迦勒底王国,即新巴比伦王国。是公元前626 年来萨所建的西亚奴隶制国家。前538 年为波斯帝国所灭。当然,我们不怀疑这个仅存了88 年的奴隶制国家有着辉煌的文化。但是,当时正处于春秋中期的我们的古国,已经有了并正在有着《诗经》那样的诗篇,而《诗经》中是有着许多对偶句的。关于高葆真的说法,贵州向义先生在《六碑龛贵山联语》中的话或许更为客观一些:“足见偶文之兴,由于自然,即在异域,莫或有异。不过不如中土之整齐,自成一种文体耳。”——这一点,我在前面关于哲学思想的讨论中已经论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