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贺兰山南寺祭敖包(之二)

 阳光行摄 2021-07-09

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贺兰山南寺祭敖包(之二)

摄影/文字  阳光脚步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在贺兰山巴彦笋布尔峰的西北侧,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宽阔地带。这里,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鸟语花香,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10公里。南寺,就坐落在这里。

南寺的正式名称为广宗寺,藏文称作噶丹吉林,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块胜地。

寺庙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依山而建,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寺内因供奉六世dalan喇嘛的灵塔而闻名宗教界。六世dalan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1706年)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
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实际上,相传,只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后,于1716年来到阿拉善,被当地人信奉为师。1746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时,圆寂于此。南寺占地曾达40万平方米、拥有庙宇数十座,仓房僧舍2859间,僧侣人数最多达1500多名,可谓气势磅礴。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三是南寺巴彦笋布尔峰祭敖包的日子。阳光户外的12名驴友有幸参加见识了这一盛事。

牦牛坪,距离南寺寺庙区约5公里,海拔高度近3000
牦牛坪有大片的高山草甸,郁郁葱葱
一路伴着细雨到达牦牛坪。雨停顿的当儿,瞬间的阳光透过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

许多人爬到此刻此地爬不动了
就地休息就餐

也有许多人就地就在牦牛坪的小敖包进行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这是我们第二天自巴彦笋布尔峰祭祀活动后返回牦牛坪时的情景
熙熙攘攘的人群使大山失去了原有的宁静和安然

时间刚刚八点
来自各地的越来越多的祭祀的人们
带着虔诚前赴后继涌向巴彦笋布尔峰

 累了,跪着休息

艰难地攀爬中,一声招呼,不忘笑脸相向

六十多岁的老人
为了心中那份信念……

带着孩子的爬山者
应该比我们负重登山更累

匍匐在山路,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阳光下,我们户外的心情是自豪快乐的 

云雾又起,目标消失在远方
天知道,虔诚的信念会支持我们到达心中的地方

从云雾中来,到云雾中去

祭祀的人们经过我们的营地

迎着朝阳,更多的人向峰顶涌来
其实,他们已经从南寺门口到这儿爬了四、五个小时了

更多的后来者,冲破云雾,蜿蜒而来 

跋涉与攀登,只为心中的那份信念

云雾的来去都仅仅是眨眼的功夫
须臾间,露出了阳光,山和祭祀的人们都变得清晰起来
巴彦笋布尔峰从也云雾中露出真容

来来往往的祭祀的人们长龙似的布满山道 

前赴后继
不屈不挠

 阳光下的巴彦笋布尔峰

 云雾一阵阵脚下生起
漫过山峦,最终消失在云天里

长龙似的祭祀队伍

爬上巴彦笋布尔峰的人越来越多……

登高远眺
神也许就在我们周围
眼目和思绪能够达到的地方……

远处,白云在阳光下变幻
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马驮着祭祀之物和喇嘛上山了……

开心的小狗,估计它也是骑马上来的

根据与人的亲近关系不同,动物们也享受着不同的生活待遇

冒雨于前夜负重登上巴彦笋布尔峰的阳光户外的驴友们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

 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动中互表爱慕之情。

 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

 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贞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贺兰山广宗寺定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三。

 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贺兰山广宗寺的祭敖包由于在高山之巅,一般采用酒祭。

拉善蒙古族传统的祭祀礼仪中,最为隆重的是祭敖包活动。在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祖先在打仗出征前要祭敖包,在敖包上献上酥油、鲜奶等最珍贵的物品,以祈祷能打胜仗,马到成功。

南寺的祭祀敖包活动每年不仅迎来了不少本地人,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到达山顶的人们给敖包献上酥油、鲜奶等食品,将蓝色的哈达和白色的风马旗系于敖包之上,以祈祷家乡风调雨顺。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

传说: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
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酥油、烛光、哈达、经幡……牛奶与美酒浸透的敖包

静静矗立在巴彦笋布尔峰端

向上天传递着来自人间的的一切祈愿和祝福 

用糌粑制作祭祀贡品…… 灯点亮,香焚燃……

焚香祷告,风马漫天……祭祀的人们…… 

洁白的哈达,献给敖包,也献给心中的爱人

两名喇嘛在最大的敖包上诵念一番,便开始接受人们纷纷递上的哈达和经幡
当然,其中还夹杂着钞票…… 

更多的人则围着大敖包和旁边的一串小敖包开始祭祀活动

人们纷纷把手中的酒和牛奶洒向敖包……

整个敖包万千遍的被牛奶和美酒所浸透……

蓝色天际,两把轻伞

说是用来遮蔽阳光

毋宁说为高天带来一抹彩

云端的家园,云端的生活

想来天庭也不过如此

高山之巅,云雾之上
纷纷的祭祀的人群
天与地,通过这飘渺的云雾融为一体

那一刻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些风马,掠过云尖
带着心中的祈愿,直达天庭

一位姑娘,独自站在山边,将牛奶倾洒在山岩
也许,她在祈祷爱的到来……

另一对坐在山坡的情侣
则任凭云烟缭绕风马飞舞
他们只是相依着安静的享受着这一刻
也许他们正是去岁祭敖包相识的情侣
此刻来还今生的最美的愿望……

仓央嘉措是永远的经典
此刻,注视着巴彦笋布尔峰顶的敖包
似乎看到他曾经的足迹……

云雾再起

时间刚刚八点多一点,祭祀的人越来越多

做贡品,献哈达,挂风马……

大山不再清净…… 草地不再清洁……

我们的心也似乎不再感到平和宁静……
于是准备下山

我们远离人群,踏上返回的路程

南寺,巴彦笋布尔峰,沉浸在一派节日的氛围中……

选择离开,还大山以清净……
让那些先辈和喇嘛们更好的修行……
贺兰山,领略了你的美好,我们还会再来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