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的这两座青弋江古镇,你熟悉吗?

 洁洁赢 2021-07-09

话说青弋江·访古(下)

今天,一起来聊聊青弋江流域芜湖境内的古镇。

弋江

应该说,没有哪一座古镇比得过弋江镇之于青弋江的重要。

到底是镇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镇而得名,如今来看颇有点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味道。

一个客观事实是,在青弋江流域众多滨水而建的古镇中,唯有南陵县弋江镇以青弋江为名。咋地?哥就是这么别致!

弋江镇历史悠久,古名青弋,为春秋时代吴楚名城,显扬江南,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建宣城县时,县治便设于此。隋开皇九年(589),宣城县治迁址宛陵,故城随之废。唐至清,弋江镇相继为宣城郡、江南路、宁国府所管辖。上世纪80年代安徽省地方志编纂的《皖志述略》一书亦有:“南陵城东弋江镇,是汉宣城县故治,陈移治宛陵城,即今宣城县城。”

地处青弋江河谷平原,水网密布,弋江镇曾经是皖南山区竹木集散地之一。这里居青弋江中游,上可达徽、池腹地,下可往芜湖、南京,旱路又可联通当时的南陵、宣州二府,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青弋江的一个重要水路码头与商埠重镇,是当年旌德、泾县、石台、太平等县竹、木、柴、炭、茶等商品外运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徽商外出求学经商与贸易的重要中转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弋江镇的繁华。

到弋江镇,在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沿着石板路拾阶而下,小巷路面保留完好,两列平行的大块青石板辅以鹅卵石。古街新雨后,石板路面似湿还干,透着隐隐的亮光,让老街平添了一丝韵味。

粉墙黛瓦、一色的清末民初建筑,带着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却又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沿街的商铺或以青砖砌就、或为纯木结构,门面或窄或宽,大多前店后居、下商上居。可以想见,水运兴盛的当年,不少徽商正是沿青弋江顺流而下,自这里经过走向全国。

沿着老街一路向东,街的尽头便是日夜奔流不息的青弋江。有街、有江,自然就会有码头。老街的码头,据说当年也是一色的大青石台阶,只是如今早已难觅踪迹,同样换作水泥砌就。站在码头上眺望对江。屋舍参差,江树连绵。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说到弋江,就不得不提及杜牧的名句。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开成四年(839),时为宣徽观察使幕僚的他即将离开宣州赴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正好也要到舒州(今安庆市潜山县),诗人为好友饯行,因有此诗。

很显然,此处的“柳拂桥”更应该描写的是春柳拂桥的景致,而非具体某一座桥。不过,后人为纪念小杜名句还真就建了一座柳拂桥。想当年青弋江江面平阔,江面建桥断然可能,柳拂桥自然应建这一代的某条小流之上。

当年,柳拂桥附近又有柳拂庵一座。据民国《南陵县志》记载,“柳拂庵,县东三十二都三图。唐杜牧题额。光绪末重建,庵旁古柏一株,参天蔽日,相传千有余年。”有方家考证,柳拂庵遗址在现南陵县第四中学校园内,民国初年仍存,后废。如今的柳拂庵早已移地而建。古庵新貌,修葺一新的几栋红顶黄墙建筑,隐在老街附近的闾巷间,大有一丝“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西河

与众多沿江古镇一样。西河之兴,因于水运,起于码头。

西河古镇位于今湾沚区红杨镇境内青弋江西侧。西河之名与青弋江相关,因在河(即青弋江)西岸,故名“西河”。

早先,这一带为沼泽湖滩,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由于滨江,常年水患严重,俗名“草头湖”。

西河见诸史料,要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为防治水患,百姓在此挑圩筑堤搭棚歇宿,渐成村落。到了明朝中后期,这里已见繁荣,据光绪《宣城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西河建有“西是庵”,而且小有规模。县志还描绘了当时西是庵的盛景:往东望青弋江,江上的舟船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往西远眺,则是万顷良田,远山上一层皑皑白雪,人与景都宛如在画图中一般①。

后来,这里又建有茶庵,这也是西河古称茶庵的由来;又因西面的资福河,西河曾称资福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一书收录“西河镇”词条,全国共有11座西河镇。在介绍芜湖西河古镇时这样提到:为沿河古老集镇,初建于明代,并特别说到青弋江常年通行木船②。

与弋江镇类似,徽商鼎盛时期,徽宁③两府的木材、竹子、茶叶、宣纸等商品大批量通过青弋江运往芜湖,再沿长江销往全国。日用百货、丝绸、瓷器等商品则逆流而上在山区售卖。一时间,西河古镇的青弋江江面上停满木排、竹排以及小木船。来往的商人常常在此停留、住宿,也给西河古镇带来了旺盛的人气,衍生了一批饭店、客栈、商店、药店。据统计,鼎盛时期的古镇,光商店就达200余家。

古镇的精华,在于老街。老街坐落在沈公圩上,蜿蜒曲折,以垾桥为界分上下街。两旁店铺沿圩而建,白墙黛瓦,颇具规模特色。“下阶入户”成为古镇的一道别致风景。这是因为街面即是圩堤,由于防汛逐年加高,而造成两旁的商铺门面低于路面的缘故。

老街独特的风景也引来不少摄影爱好者、影视剧组来此拍片取景,如电视剧《米市春秋》《我的博士老公》以及专题片《走遍中国·走进芜湖之宝姑出逃》、《李鸿章与芜湖米市》等。

西河古镇几度兴衰。据1993版《芜湖县志》记载,万历年间,西河一带曾起兵事,老街上的房屋店铺遭遇兵燹、损毁严重。到了清中期,社会趋于稳定,来西河行商者又渐多,老街复归往日繁荣,一度成为当时宣城县西乡要镇。到了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兵在江南驻营鏖战,争夺军粮。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河成为两方争夺的目标。数年之间,西河古镇遭遇重创,直到太平天国失败后,才慢慢复归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70年代,古镇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迎来一个巅峰。其时,舟船往来频繁、商贸繁荣,西河甚至一度成为不夜古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陆路的迅猛崛起,水运逐渐衰落,带走了往日的人气,加之后来镇建制的撤销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古镇的一度落寞。

工作之故,曾先后多次到过西河。最初的一次采访在数年前的一个冬日,老街上屋舍破败、铺面紧闭、人流稀疏,给人以一种繁华之后的萧瑟。最近的一次是今年的春日,古镇已成功被辟为旅游景区,不仅一些房屋修旧如旧,还增添了不少旅游设施。古街上,虽算不得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却也热闹十分。

古镇青弋江畔建有步道,游客漫步江树下、穿行于碧草间。远处,一艘游船雕梁画栋,游弋在清清弋江之上,宛如回归了画图中的景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