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青弋江(19)西河

自弋江镇泛流而下,北去约15里许,有水横陈,算是支流,成为南陵和芜湖两县的界河。在南陵的叫东河,是很有名的建筑之乡,也出了不少的才子。而对岸的是一处古镇,名曰西河。
西河在芜湖县南,于宣城、南陵、芜湖三地交界处,东临弋江水,枕河而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说:“汉元封三年,属丹阳郡,古地各茶庵。明万历年间,遭兵毁。”大意是,它起先只是一个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落,也当然地水患严重,俗称有“草头湖”的。对照史书可知,当地有一庵堂,叫“茶庵”。很不俗的感觉。明洪武年间,地方政府组织挑圩筑堤,抗洪救灾,百姓们开始聚集安居,成了集镇。万历年间遭兵毁。清嘉庆年间,该地设立军事防务机构,一度称之为西河汛。还有人说,因地近资福河,又称过资福镇。资福河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两县界河。《宣城古今》说:“民国二十年,定为建制镇,民国三十八年冠以标准集镇。属宣城县七大集镇之一。”
西河不是河,它只是一个集镇。青弋江水一直在它身边流淌,养育了小镇的人们。而由于岁月的湮没,水上运输日渐萎缩,商贾们重利而轻别离,市声若潮的风景也随之消褪了颜色。如今它安详而静谧着。而我对它似乎一直有话要说,而又未说。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什么好。
房屋多是开着槽门,经营生意的店铺紧紧依靠在防洪堤圩的两侧。由于逐年防汛加固,路面日趋升高,而聚居的老房子却依然故我,就形成了落差,成了风景。青石路面一直延伸,曲折蜿蜒着,南北走向,时而开阔,时而逼仄。两旁店铺屡毁屡建,延续了徽派的风格。大约是土地紧缺,也或者寸土寸金的缘故,这些堤边人家几乎没有院墙和天井,借光的唯有窗户,可是因为地势低洼,不能隔街望远。取巧的是沿河一侧人家,墙高阶陡,麻石驳砌,削壁耸立。凭栏处,一水横流,沙鸥翔集,而不远处的珩琅山掩映在目,很是宜人。而眼前最煞风景的,就数青弋江河里无序采伐沙石的船只了。非只一处也。
记得20多岁的时候,李宗德君和我曾经结伴去西河中学寻谈正衡先生。是乘三轮车去的,一路烟尘。路上有个女子颇有些青春。也对我们屡屡回首的。
到了才知先生不在。我俩就在那街上瞎转悠。饿了,就近找个面馆,下小刀面对付,也不知喝了酒没。正午的眼光灼人,汗水淋漓,就找一临河的树荫下休憩。高高的老房子,厚实的台阶委曲着直抵水面。水面上有人洗衣濯菜。而我们就坐着望呆,一切说不上有意还是无意,想必都成了风景……
到后来,改革开放的风吹过来,经济搞活了,城镇面貌就有了变化。可西河人似乎很精明,并没有拆除那些老房子,而是另辟新区再发展。
老房子得以保留下来,人去楼空为多。
可是风景依旧,很适合怀旧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