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科的“文化味”

 昵称76155749 2021-07-09

“蒙眼狂奔”的房企

只有万科

还愿,做一些“无用而有趣”的事!

文\潘永堂

和圣诞老人比送礼?——“万科联手故宫”做到了!

在全国人民都在喜迎圣诞、各做城市的圣诞树火树银花盛开、孩子们都在等待圣诞老人的礼物——即使他们并不清楚地知道这位来自芬兰的老人究竟适合来历——的时候,老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万科。

在这个西方节日“最高潮”时刻,万科却提前过起传统的“中国节”!

万科给部分客户和京城人民们送了一份“中国礼”——即万科定制版“宫廷贺礼”故宫礼盒。

礼盒包括如下内容:

  • 一本印有《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记载着皇宫中四季不同的节令风俗的2019己亥年台历;

  • 一张《弘历岁朝行乐图》复制画,祝家中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一个红包、一张书签,均以皇子放鞭炮、提鲤鱼灯、怀抱芝麻等为形象;

  • 一张乾隆皇帝御笔“福”字一张

▲万科定制版“宫廷贺礼”故宫礼盒

以上礼品来自故宫文创!

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万科与故宫文创也不忘现代演绎,比如“福”就附赠AR扫描,扫描福字后,便会有专业书法老师视频教学书写乾隆体“福”字。

坦白说,在房地产营销领域,新年送个福袋,并非是特别有创意的一件事。

但是在圣诞节时,万科送出故宫出品的文创礼盒,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这是一次传统文化对潮流文化侵入的一次小小还击,也是“反季节”营销的尝试。

在地产圈内最擅长文化营销的万科,这次又做了一次经典演绎。

为什么总是万科?

这一次万科做的又有哪些不同?这一次的“万科做法”,对业内又带来哪些启示?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万科的中国风与品牌经

十多年前说出“骨子里的中国”

十多年后送出“故宫里的中国”

走过这么多年

万科从来不缺故事,万科也会讲故事。

而且

万科玩文化、讲故事的方式也一直在变。

老潘总结下来,无非是“说”和“做”两个层面:

万科故事1.0,用说的

还记得十多年前那句“骨子里的中国”吗?

万科第五园的这句广告语一时被无数广告人奉为圭皋,也引领了一阵中式建筑风潮。

万科还说过很多话,堪称“房地产语文”的经典——

  • “十七英里,我能与这个世界保持的距离”,来自万科十七英里,这是说城市与海的故事。

  • “踩惯了红地毯,会梦见石板路”,来自万科兰乔圣菲,这是说奋斗与初心的关系。

曾经的万科,用说的。

当时代变化,单向信息输出逐步被互动的交往方式所取代,万科,也在变化。

万科故事2.0,用做的

时代在变,营销语境在变,万科也在变。

从小红人系列到声音对话城市系列,万科开始学会“做的比说的好听”。

不管是说、还是做,万科所持续在做的,是创造IP!

IP的价值,也从项目层面,逐步进化到品牌层面。

比如这次北京万科28盘联动的“宫贺新禧,万福有你”,在传播上更强调立体化出击 : 

  • 从刷爆朋友圈的海报、文章、表情包,以“故宫”IP占领北京人的朋友圈,

  • 到“皇上去哪儿”三小视频+一大视频融合的线上话题,

  • 再到送出可触摸、有用处的文化礼品,最终故宫IP也落地于北京万科旗下28盘案场包装。

让故宫IP可视化、功能化、最终实现品牌升级的同时,也促动案场销售。

万科的改变与回归

那个“地产文科生”,在故宫脚下,又回来了?

文科万科

工科中海

理科金地

似乎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年代。

万科之变

当中海依旧精工、金地依旧创新,万科的这些年,却似乎在变换赛道!

他曾从文科生转变为五好生,除了为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和做好社区文化这些传统优势之外,这些年的万科,似乎在谋求产品线、产品属性的全方位完善,“五好住区”概念的提出和落地,让万科不再“偏科”。

一段时间内,

万科还成了中国地产界住宅产业化的倡导者,

而装配式建筑风潮,也因万科而起。

当文科生华丽转身为五好生甚至工科生,却也让人更加怀念那个充满理想主义与文化情怀的万科年代。

昔日他也是“周转战略”的忠实执行者,曾经的高周转战略,帮助万科迅速实现产品、品牌的下沉与高覆盖。当万科渐渐走向平民化、普世化,这当然是中国地产消费者之福,却也让那个曾经精英化的万科,越来越频繁地被记起。

做均好产品、做住宅产业化、做高周转模式,这些都没有错,也是当下地产界的主流。但是在那些对万科品牌情有独钟的人士看来:

独宠万科

如果可以接受TOP100房企有99家“泯然众人”,那么唯一可以被期待“有些不一样的”房企,应该就是万科。

这是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所必须承担的重压,也是对万科曾经创造的无数辉煌故事、火热话题的认同。

当房地产市场面临转折时刻,当“快”这一曾经的行业正确面临质疑,北京万科(事实上,北京万科也是万科装配式建筑战略的排头兵)的这一系列文化动作,似乎让业内重新看到了“万科归来”的信号,也由此开始了对房地产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营销未来走势的新思索。

这样的思索,必须从万科开始。

【万科的思索与示范】

地产商应当如何与“文化”互动?

建筑与大地本就共生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

为社会提供建筑的房地产,本应当是一个有文化、甚至引领文化风潮的产业。

然而吊诡的是

本应成为文化担当的中国房地产,往往却被视为文化的绝缘体。

即使不少地产商试图在产品、社区上赋以文化内核,最终呈现却往往偏差,甚至成为社会笑柄。

房地产商应该如何谈中华文化?

最通常的做法似乎是:

建文化旅游城?

砌深墙大院?

说王侯将相?

筑皇家园林?

这些都很好,但这些文化的表达,实质是“地产商的外在表达”,更注重建筑表现、而忽略生活的终极追问,看似文化味满满、复古风阵阵,实则与居住在此的住户们的生活——相差甚远!

万科提供了新的思路:

少说大话、多做小事

注重外在,更看内涵

建筑重要,生活更多

以北京万科的此次动作为模板解读:

在北京这座城市,打“故宫”牌当然是合适的。

但万科的做法却是:

  • 没有高喊“复兴故宫传统”,而是将故宫文化物化为具体小物;

  • 没有在建筑层面表象输出,而是选择在合适节庆节点复兴文化传统,即“在洋节里说中国事”。

  • 而最终呈现的文化故事,也自然不是生硬的,而是能亲近、可触摸、能使用、可延展的、接地气的“故宫故事”。

与其说万科更有文化,不如说万科珍视情怀;

与其说万科会玩概念,不如说万科尊重客户;

与其说万科会讲故事,不如说万科更擅沟通!

小结

当这个地产新时代到来,当“快”不再是唯一的行业正确,不妨和万科一起,回望历史、写写字,慢下来,回归生活的本质,做一些“无用而有趣”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