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2021年了,买加价车的人到底图什么?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1-07-09

都2021年了,买加价车的人到底图什么?

汉兰达、埃尔法、奔驰大G,为什么这些卖了十多年的车能一直加价?宝马M3、奥迪RS6,为什么这些曾经打骨折优惠的车换了代也能开始加价?买加价车的人到底都是些什么心态?加价车凭什么能一直这么紧俏?

今天,我们带你彻底揭开加价车的奥秘。


汽车加价,真的只是经销商针对供需关系调节终端售价的市场行为吗?

事情显然不只是这样简单。

厂家要配合销售的节奏合理控制产能与供货,要不断给消费者灌输物以稀为贵、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暗示,还要默许经销商似有似无的加价行为。换句话说,如果一款车成为名副其实的加价车,背后最大的黄牛一定是厂家。

对于厂家而言,加价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与口碑传播方式,还能让经销商有更大的盈利空间,更能对其它潜在竞品形成天然的消费屏障。所以不管厂家嘴上怎么说,他们心中其实非常乐意看到自家车型加价提车的现象。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买加价车的心理,会因为价格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是平价车型或是主流车型,加价往往是因为产品力强或是功能性上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在潜在消费群体中产生了很强的消费惯性。

比如加价十年的汉兰达,在当年就是一款非常“超值”、同级没有对手的大SUV,可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即便同级别5米级的SUV已经有丰富的选择,即便竞品们都已经纷纷优惠,汉兰达的加价现象仍然没有被完全遏制。

但如果是豪华车或是性能车,加价的原因更多在于圈层效应。为了进入某一个圈子,或者为了在某一个圈子减少社交成本,一些富裕阶层人士需要这些车作为“钥匙”、作为“象征”。此时,当他们认为一台车可以构建身份,可以给自己带来价值增值,可以获得认同感,那么他们也不会被车价上可负担的增加而困扰。

比如雷克萨斯LM,比如奔驰G级,比如宝马M4,这些豪华车都有相应的社会名流、意见领袖打造示范效应,所以看到这台车,旁人大概就能知道车主是个什么身份,而车主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沟通。

对于第一类加价,解决的方式只能是靠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价车的不可替代性就会消失,加价现象自然也会随之消失。但对于第二类加价,不仅不会消失,甚至可能会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进一步升级为奢侈品文化。

类比于时尚圈,比如爱马仕、劳力士,它们并不会在功能性上相比同类产品有特别的突出点,而他们之所以能一直维持常态化加价,是由品牌、品质、工艺、营销层面共同构建,由少数大颗粒精英用户进行榜样示范,再不断扩散产生广大人群的口口相传与跟随。而未来豪华车、小众车、性能车的加价,同样也是这个趋势。

因为当去渠道、直营在汽车行业越来越普及时,指导价的指导意义会越来越强,除非厂家主动调整指导价,否则不太可能再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自然,主流车市场也很难再会有加价车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