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三代以后,为何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而非其他朝代?

 宋安之 2021-07-09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明史讲义》之第一章“开国”,作者孟森(1869年-1938年)中国近代明清史学家。

以上就是“三代(夏、商、 周)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这个说法的出处。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具体来说,主要是有以下三点:一、布衣出身,是白手起家;二、不是前朝重臣或者一方诸侯,与朝廷没什么瓜葛,不是爬到了前朝高位,然后靠着前朝给予的巨大权力来背叛前朝,并且取而代之。三、初心是为民除暴,是维护老百姓的立场,而不是一开始就奔着皇位去的,是为了自己个人利益,管它这个过程中到底会不会流血漂橹,会不会伏尸百万,只要能达到目标就好。

以这个来看,历朝历代之中,也就是汉太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相对来说的确算是光明磊落地靠自己取得了天下,得国之正,其他朝代拍马不及。

三代以后的禅让,名为禅让,实乃篡夺,而且禅让到了后面越来越恶劣,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以后,是善待汉献帝,使其得以善终,司马炎逼迫曹魏皇帝以后也是善待,但是到了宋武帝刘裕代晋立宋,并且为了斩草除根杀了东晋末代皇帝以后,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的禅让更是开始变得血淋淋了,自此以后,前朝末代皇帝被迫禅位后,不是不久突然“病死”、“暴死”,就是直接被毒杀什么的,连得以善终都做不到,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以后,还算是讲究,没有在不久以后通过“病逝”、“毒杀”等方式除掉后周恭帝柴宗训,对其也算是善待。

还有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多少都跟前朝瓜葛不小,而且借助了外力,像魏文帝曹丕,他的父亲曹操是东汉丞相,曹操父亲曹嵩的养父曹腾更是东汉有名的宦官,因定策迎立汉桓帝有功,还受封“费亭侯”,可以说曹氏一族,受了东汉朝廷大恩,是当时中央朝廷的既得利益者,结果说取而代之就取而代之。

还有从617年起兵,到618年就建立唐朝,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开国,创下记录的唐高祖李渊,在隋朝时是位高权重,身为皇亲国戚,袭封唐国公,隋文帝时还担任过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后来更是成为太原留守,结果隋朝天下大乱时,他不只是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是起兵南下,要分一杯羹,最后更是取隋朝代之。

至于历经三代入关的清朝,像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是明朝建州卫都督佥事和龙虎将军,他祖上更是世代为当时中央朝廷的属臣

到了第三代顺治帝时期,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打着替明朝报仇旗号入关,结果消灭了李自成之大顺以后,连南明也给一起收拾了,这替明朝报仇,结果连明朝藩王在南方建立的政权也给消灭了。

所以论其起点和动机性,刘邦和朱元璋的确是比其他开国皇帝光明磊落多了,当然这两人也有一些瑕疵,不过不影响他们的整体评价。

像汉太祖刘邦,他曾当过秦朝的泗水亭亭长,现在主流说法认为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也算是在秦朝担任过官职,不过具体来说,刘邦这个职位在当时并非秦朝官员,而是属于基层小吏,虽说官吏不分家,但具体来说官员属于编制内人员,有上升空间,而吏属于编外人员,主要是协助官员完成大量的具体事务,并没有什么上升空间

以此来看,汉太祖刘邦与秦朝其实并没有什么瓜葛,他只是担任过前朝的基层小吏,并非身具高位之人,而且是押送劳役时,因为劳役逃跑不少,又耽误了时间,会受到严厉惩罚,所以干脆放走了想要逃跑的劳役,自己开始反秦。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是没得说,正儿八经的布衣出身,可以说是历代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中起点最低的皇帝,自己家人饿死个七七八八不说,落魄时甚至当过和尚乞讨过,后来参加反元义军,历时15年而开国,打下偌大的天下。

不过他让人诟病的是曾在名义上归属小明王韩林儿统领,并且韩林儿最后被溺死于瓜洲,让很多人觉得朱元璋是背叛了曾经的义军领袖,并且将其杀死,道德上说不过去。

关于这点,孟森先生在书中解释为“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在《明史》中则是有更具体解释:“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通俗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起兵反元时,其实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打得天下,并不是说进入韩林儿军中混到高位而架空韩林儿,只不过是见当时韩林儿势大,又同为反元义军,不愿意与其起冲突,而且还可以行方便之事,所以奉其年号,并且名义上归其统领罢了

至于韩林儿之死,其实正史上有两种说法:“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所以这点有所争议,不能说一定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授意部下杀死韩林儿,而且要杀也不至于赤裸裸的派部下去溺死韩林儿,让其生急病暴死岂不是更好?所以不能肯定的说韩林儿之死,就一定是朱元璋所为。

所以整体来说,在历朝历代之中,得国最正惟汉与明的确是当之无愧,当然再划个重点,这句评价是得国最正者,不是说得国正者惟汉与明,一些人理解为这样的意思是得国正者惟汉与明,意思是其他朝代就得国不正了,这就是断章取义了。

再在广义上来说,这个评价是很对的,符合大众的道德观,汉与明的开国,首先是动机单纯,刚开始就是布衣起事,反抗前朝恶政,站在维护老百姓立场,也无权无势,更不是在前朝身居高位,受前朝恩惠还居心叵测以图社稷神器。

狭义上来说,有人认为“无凭借威柄之嫌”是愚忠的体现,无论怎么样臣子是不能犯上谋逆,个人认为这句话不必如此理解,无凭借威柄之嫌的意思是你不能受朝廷恩惠还要推翻朝廷,再通俗来说就是不能吃了人家的饭,还要砸人家锅,真想有一番事业,可以做力挽狂澜之人,也可以靠自己成大事,而不是一步步受尽人恩惠,再在人背后捅刀子,这个的确说不过去。

最后再来说说,汉与明能得此评价,开国之正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原因,其亡国不屈辱也是一个加分项

像东汉亡国,虽然后面是三国乱世,但属于内乱,并没有什么外患,而且三国时的割据势力都很强大,所以王夫之评价汉朝是“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而东汉灭亡以后,让不少人诟病的就是之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的大乱世,很多人认为这是东汉的责任,个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八王之乱以后的大乱世,距离东汉名存实亡的年代已经百年了,怎么能让百年以前的东汉背锅呢

主要原因在于西晋开国以后,汲取篡夺的曹魏政权的前车之鉴,而且是矫枉过正,开始重藩王轻地方,将地方搞得一点兵权都没有,藩王却拥有很大兵权,以期藩王供卫中央朝廷,结果藩王起到反作用,爆发了八王之乱,引发了后续的大乱世,像这种情况,怎么会跟东汉有关系呢。

说到这里,正好说说西晋这个奇葩朝代,得国不正,历三代四人篡夺了曹魏江山,亡国更是憋屈,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乱世,可谓是生于不耻,亡于不耻,与汉明是形成鲜明对比。

而明朝的亡国是相当悲壮,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崇祯帝不论是没有逃走之因,还是就是要以死谢罪之因,总之是没有投降以求苟延残喘,而是自缢以身殉国,完成了“刚明”历史上最后的一笔悲壮,成就后世对于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高评价。

汉与明的得国之正,奠定了这个王朝独特的或是豪迈或是刚烈的风格,所以有了亡国的强盛和悲壮,的确当得起“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