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错换人生到林生斌事件:为何受害者之间最后都反目成仇?

 一杯咖啡心理 2021-07-09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6月底曝光自己已经再婚生女后,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受害者之一林生斌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网络风暴。最近他就网友的质疑连发5篇文章进行回应,当然不可能浇灭这一场网络风暴,以目前所见,反而又为这场网络风暴增添了新的柴火。

这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不是当事人,很难做出判断,我想你也是。至于信与不信也取决于你的投射,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这场网络风暴的背后,林生斌和亡妻一家人之间的深刻矛盾已是明牌。

用林生斌的话来说,“已经由爱变成了恨”。其实这也不需要他特别指出,只要你有基本判断力就看得出来,不是身边人爆料,谁会知道这么多的详情呢?不是闹翻了,为何要抖落出这些来?

然而,不止林生斌一家的结局是受害者之间最后变成反目成仇。让我们把视野放大,会发现,不少重大社会悲剧性事件之后,受害者之间短时间会比较有凝聚力,但是最终的走向也是反目成仇。比较典型的如前一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至今还没有完全消弭的“错换人生案”也是如此。

这两件事的舆情走向也具有较大的共通性。比如,都有“白眼狼”的故事框架,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也是财务纠纷。

这是巧合吗?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规律性?

这是人性经不起考验吗?还是有什么更加深层的心理原因呢?

还真有。本文就将为你揭示这些,供大家参考。

01
重大危机事件之后,相互指责是普遍心理现象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从统计学角度看,重大危机性事件发生之后,指责,并且最终演变成指责受害者或者受害者相互之间指责的现象其实是比较普遍的。

就以林生斌事件为例。当保姆纵火案发生后,首当其冲的指责对象自然是纵火的“恶保姆”莫焕晶。然后,是消防人员。再然后是物业方绿城。

现在轮到了林生斌。会不会还有其他人?我悲观地预测,目前看来占据舆论高点的朱家,只是被林生斌单方面指责,但是恐怕过一段时间,也会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

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而且在许多重大危机性事件后,普遍性地存在这样的走向?

究其根源是因为重大危机造成的心理创伤没有得到很好处理的结果。

发生如此大的悲剧,特别是失去亲人,从创伤等级来说,是第一级的,也是最为严重的。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创伤?人类采取的第一方式可能是否认,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接受这注定是事实之后,第二件事情就是要追究责任,搞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找一个人来承担这一切。

在很多人看来,追责不是很应该吗?怎么会有问题呢?追责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这种时候的追责,很容易演变成指责,不是真正理性地搞清楚问题背后的成因,而是指出一个人,把所有的责任和怨恨朝向他来解决问题

这背后的心理动力是复杂的,既包含自己无力承受这种伤痛,因此需要有一个人背负所有,也有害怕这种“无妄之灾”竟然降临自己头上的恐慌,所以一定要找一个确定的“原因”来减轻这种不确定的恐惧。

于是,只要沾一点边,都有可能成为承担责任的人。

最直接的,当然是直接的凶手,但是由她承担,力度明显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弱势群体,特别是当她被判处死刑之后,这一切就烟消云散了,必须要找更强有力的“对象”成为指责的对象。

于是,消防,物业等,由于更加“强大”,是比凶手更能“承受”指责的对象,因此不管其到底要承担多少程度的责任,即便法律上也未必一定成立,也会成为指责的对象。

当然,当这些人也承担了,只要创伤依旧,一定会轮到受害者本人,并在受害者之间掀起新的“指责”:

是不是你什么方面没有注意到,所以要为这件事发生承担责任?

这样的话,不只在“错换人生”中听到,在林生斌事件中也听到,在其他的案件中也常常听到。

比如:一些女生不幸遭遇暴力伤害,不是总有人会问是不是衣着暴露了,是不是走夜路了?

坊间总是用不要苛求“完美受害者”来回应这些提问,其实这恰恰是非常常见的“指责”,因为面对这种重大创伤,人都蒙了,但是又想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让人发现自己已经慌了神,所以很容易开始“找原因”,指责就开始了。

而且这种指责是很容易成功的。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互通互联”的,蝴蝶效应决定了亚马逊的一只蝴蝶都能掀起太平洋的巨浪,又何况距离更近的当事人呢?怎么都会被找到一星半点儿的“原因”来。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只是重大痛苦无法化解下挥舞的乱拳而已。

林生斌一家其实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是站在了指责他人的立场上,鲜有人把这种指责指向他们本人。

但是,随着时间延长,这种指责可能不可避免地会落到他们头上。

因为,人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林生斌相对来说更年轻,更容易走出这样的伤痛。因此,当他再婚,并且再有孩子之后,从某种程度上,就很容易成为被“指责”的人。

毕竟,受害者中的朱家老父母,显然更难从丧女、丧三个外孙的痛苦中走出来。

“指责”这种事,总是更痛苦的人,朝向相对没有那么痛苦的人——也就是看起来“更强”的一方,因为他们看起来更容易承受一些。

只要林生斌这样的受害者走出来(哪怕一点点),而其他的受害者没有走出来,这种“指责”就不太会消失。我这么痛苦,你怎么能不痛苦呢?你怎么好意思不陪着我痛苦呢?那么,你肯定有问题!

林生斌成为“罪人”,也就有其必然性。

谈及重大社会危机性事件,不能不谈这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一直推荐大家看看,看完,你对林生斌这样事件的理解层次,至少提升三层。

这部剧中,其实也揭示了受害者的“指责”问题,剧中贾静雯扮演的母亲,突然失去了儿子,她的应对方式就是指责,指责女儿,指责丈夫,指责同事,她的话语系统和生活状态,充满了指责和控诉。如果观众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理解整件事来龙去脉,很容易被她带到沟里,认为这些人真的错的很离谱。

电视剧最后解释道,这是因为她很难走出失去孩子的痛苦,但是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因此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心理危机。

当然,电视剧比较理想化,最后她在专业工作者的陪伴下,开始慢慢整理这一段创伤,最终改变了“指责”的模式,家庭和职场关系也慢慢修复。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强烈建议,面对这样的重大创伤事件,一定要提前预知受害者的“指责”问题,务必要让受害者有机会能够共同坐下来,共同“舔舐”伤口,以防一方甚至多方,在强烈的创伤影响下,变成相互指责。

本来他们是最能够理解彼此痛苦的人,也最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如果还因为这种“指责”彼此受伤,其实是一桩悲剧之下的更大悲剧。

作为专业工作者,我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发出这样的警示,也希望有识之士能够重视起来,因为这才是真正为受害者着想的根本问题。

02
为经济利益闹得不可开交?没那么简单

有很多人会觉得他们,这些受害者之间,说到底都是为了经济利益,也就是这些款项怎么去分产生了争议。

因此,不少人在这些事情发生后,往往会发出慨叹,也对这个世界很失望,毕竟都是亲人——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至少相处了那么多年,总还是有感情的,何至于如此反目成仇?难道真的是认钱大过一切了吗?

从表面来看,可能就是这样的,好像核心诉求就是金钱的问题。

但是,这样的理解,恐怕不能完全解释这样的走向。我的判断的是,深层次看,其实为金钱等问题纠缠不休,很大可能是创伤后遗症的表现。

著名创伤心理学家、《身体从未忘记》的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经历创伤没有治愈的人和没有经历创伤或者创伤后治愈的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这些人对外界始终保持高度戒备的状态,完全不信任外界,总是担心有人要伤害他,因此所有的资源都是用来捍卫自身的安全感。

对这些人来说,可能常见的话语,他们会歪曲解读为是对自己敌意,一些比较常见的做法,他们也会歪曲解读为是要伤害自己。

这不是他们的道德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别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对,而是他们深陷创伤难以自拔的典型表现。

他们最初从战争的幸存者中发现了这个现象,后来又在其他各种类型的受害者中发现了这个现象,由此揭开了创伤对一个人深刻影响的真面目。一些人即便时隔多年,你认为事情早就过去了,但是对他们来说,“身体从未忘记”,就会通过这种高度警觉的状态泄露这件事的影响力。

我认为,无论是林生斌,还是朱家,都是创伤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很有可能持续陷在这种高度警觉的状态中。特别是朱家,由于缺乏走出创伤的选项(不像林生斌,还可以通过结婚生子过得好一点),尤其会深陷其中。

经济利益,是一个人安全感的重大来源(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就像动物,为地盘、水源打架是一样的),在高度警觉的状态下,自然很容易为金钱问题引发争执,担心别人要私吞自己的钱,是很自然的想法,如果经济利益都可以无所谓,他们也真的就没有什么创伤可言了,这反而是不现实的。

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是,类似这样的创伤性事件都不乏阴谋论,而阴谋论无论有多么离奇,总是有不少人愿意相信。究其根源,也在于这种高度警觉的状态,因为认为别人肯定会害自己,所以别人必须做出害自己的事,无论对方做什么,都会和害自己扯上关系的。因此,如果没有阴谋论,反而是不现实的。

这也不是太过势利,更主要的是深陷创伤无力自拔,是“自救”的表现——虽然这样做,恐怕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

当然,如果受害者之间都处在这种高度警觉的状态,那么最后发展到相互指责,反目成仇,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不是他们都是坏人,而是他们必须把对方当做“坏人”,这样才能更好受一点、感觉更安全一点,虽然这一点当你理解后,会感到特别感伤吧。

03
警惕集体创伤发作

类似事件的受害者,都很喜欢把自己家的事搬到网络上让别人评评理,我是一直很反对这种做法的。

但是,我同时也很理解,他们遭遇的创伤实在太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他们身处这样的创痛中,又很需要他人认同自己、支持自己,这样一拍即合。

于是,互联网舆论很容易成为喧嚣的战场。

然而,事情的走向,要不是受害者的一方被打成十恶不赦的坏人,要么就是两军对垒,双方指责彼此是坏人。我从来没见过,在网友的“调解”下,双方能够化解矛盾,走向真正的平和。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林生斌最近的回应,在我看来这是“无效”的回应。

究其原因是:

他完全不理解,自己到底该向谁回应,有谁想听他的回应?

对于他的支持者来说,其实不需要这种回应。

在他再婚生女后,他还有一大批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理解并赞同这种走出伤痛的做法,这是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同时他们坚定认为,这是他人的私事,其他人无权干涉,他们反而对这种横加干涉极其痛恨。

对于那些并不关心他人家务事的人来说,其实也不需要这种回应。

我有一个很关心社会事件的朋友就告诉我,pyq的“林生斌”檄文,自己一篇都没有点开贡献流量,因为在他看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时间还是去搞自己家的事情,哪有经历管这些扯不清的事?难道别人分家产会算上自己?

对于那些理性的网友来说,可能从来也没把林生斌当做什么“圣人”。

当初把林生斌高度理想化的时候,其实就是非理性的,是出于对受害者的高度同情后的升华,那么现在的高度贬低化,难道就是回归理性了?不要自己骗自己了。因此,理性网友本来就不会偏听偏信,更不要说那些低智商的谣言,他们不至于相信这些辱没自己的智商,该怎么看你就怎么看你。

林生斌无非是想向那些因这件事不支持他又高度关注他的人解释,但是他们愿意听吗?听了有准备改变自己的立场吗?

细究下来,这些网友也可能陷入了“指责”模式,他们的生命中的某些创伤也被激发了,林生斌成为了他们投射自己愤怒情绪的对象,因此情绪虽然是朝着林生斌的,但是说到底是另一个人他们可能至今都不敢正面对垒的“坏人”。

当然,大量的阴谋论和故事会,说到底也是这些网友高度警觉下的臆想,他们内心的不安感也被激发了,通过朝向林生斌的这些阴谋论及“高明”的推理,来确认自己还是“有能力”捍卫自己安全感的——你看,我能识破他!

扩大版的相互仇恨,实则是集体创伤发作的结果。

在这种时候,已经离真实的世界已经很遥远了。

所以,我不认为林生斌这样的回应会有什么积极意义,会收到让他满意的结果。本来都是非理性情绪,怎么可能是用理性的对话去处理?

无论是把自家的事情搬到网上让人评理,还是向网友作出理性解释,都不可能真正处理问题,反而只会让创伤愈加愈烈,把这个伤口撕得更开、更深。

那么,该怎么做才更有建设性?

首先,不推波助澜。

很多平台是需要为这类事负责的,你们完全有能力不让这些事发酵(流量给谁,不是控制你们手上吗???),为何要把这样家庭受伤、社会受伤的事情,拿来做流量利器?

当事人陷在情绪中难以理智,难道你们不懂吗?

有关部门也要跟进,不能让平台恶意炒作,这也是很严肃的社会导向问题。

其次,创伤需要做好较长时间化解的准备。

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这样的创伤一辈子都不见得一定能够完全走出来,有些人可能另外有了家庭,但这未必意味着就真的放下过去了,何况还有很多人从来就没有爬起来过。

我一直提倡,对这些受害者来说,经济赔偿、补偿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精神慰藉。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这种精神慰藉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不加妥善处置,精神问题很容易“传染”,蔓延成社会集体性的精神创伤发作,到时候社会成本是极其高昂的。错换人生如此,林生斌事件亦如此,不处理好,下一次可能也在来的路上。

再次,鼓励家庭问题,回归家庭处理,但是要有更具权威性、专业性的第三方介入。

家庭问题,最终还是要关起门处理更为妥当,任何外力的不当介入,都是“第三者”,只会激化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这里的“第三者”,当然包括大量的网友。他们有自己的问题需要处理,也需要去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处理别人的问题来逃避面对自己的问题。

当然,光靠深陷创伤、可能相互指责的受害者自行消化是不现实的,我们还是需要有专业一些的社会工作者,发挥家庭矛盾调停的作用,不能让网络舆论代替这样的专业和权威职责,而这块家庭问题社工建设,恐怕是当代社会极为需要补足的“短板”。

最后,祝愿林生斌一家(当然也包括朱家)能够早日走出哀伤,也祝愿参与此事特别“群情激奋”的网友,能够走出自己的人生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