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族是如何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能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呢?

 昵称55301288 2021-07-10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最长久的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开国到公元256年周赧nǎn失国共计790年周族早期的时候只是一个奔走于狄戎的小部落,那么周族是如何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能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呢?

敦煌壁画

周族的始祖后稷与殷商的始祖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他们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非常牛掰,就是传说中五帝里的帝尧。后稷在帝尧时因擅长耕种被举为农师(教民众农业知识的官员),并把他分封在了邰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后稷

后稷死后,不窋(zhú袭父职,继任农官,不窋晚年正值“太康失国”这一事件发生。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废弃农师不窋因了官职,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此后,以庆阳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巧的是殷商首领相土(契的孙子)也是因为“太康失国”这一事件而有所行动。不过区别是不窋奔走于狄戎之间更像是失官后的无奈之举,而殷商首领相土却是趁夏朝内乱无力管辖,从而趁机向东北方扩张。

“太康失国”事件是指:夏大禹的儿子晚年,生活日腐化。每日因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他的儿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夏朝内部矛盾日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不窋奔走于狄戎之间

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即位。鞠去世后,鞠的儿子公刘即位,公刘即位后,虽然部落地处戎狄地区,但公刘还是决定继承周族始祖后稷的基业主营农业,公刘鉴于部落此时居住的地方不太适合经营农业,决定向南迁徙到三水相拥更适合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今陕西长武县附近)。在公刘的正确领导下,部落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南迁

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即位,庆节在在豳(bīn)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建立了都城。周族在豳地居住了九代,到了古公亶父时,因受狄戎中薰育族的掠夺压迫,就离开了豳地,迁到了岐下(今陕西岐山县)。到岐山下后,古公亶父废除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来办理各种事务。岐山一带古时是渭河河谷最丰饶的地区,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诗经·大雅》曾评价:“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是: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饴糖麦芽糖所以周族迁到岐山下后,农业获得迅速的发展,人口也快速的增长,相应的武力也逐渐壮大。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古公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春秋时吴国

古公亶父 迁岐下

季历即位后。周族的实力已经壮大起来了,季历开始以武力四处扩张。

竹书纪年记载(译文):武乙二十四年,周国军队征伐程国(今陕西咸阳东),在毕地交战,打败了程国;武乙三十年,周国军队征伐义渠国,俘获义渠国君后撤军;武乙三十五年,周公季历征伐西落鬼戎;文丁二年,周公季历征伐燕京之戎,战败;文丁四年,周公季历征伐余无之戎,取得胜利,殷王任命周公为牧师;文丁七年,周公季历征伐始呼之戎,取得胜利;文丁十一年,周公季历征伐翳徒之戎,俘获翳徒之戎三个大夫,來向殷王进献俘虏和所获战利品,殷王杀了季历。

季历武力扩张

季历在位时,努力施行仁义道德,又率众打败了周围的游牧民族部落,威望得到很大的提升,许多诸侯因此前往归顺(以德服人为主,武力为辅),周族成为殷商西部一个强大的方国,从而遭到了殷王文丁的猜忌。在向殷商进献俘虏后被杀害了。

季历被商王杀害后,他的儿子西伯昌即位。此时周的国力不足以与殷商对抗,所以西伯昌继续臣服于殷商,但周人推翻殷商入主中原的企图在此时可能就开始萌生了。西伯昌因施行仁义,礼贤下士,诸侯都归向于他。所以也遭到了商纣王的猜忌,曾一度被拘囚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4.5公里)。西伯昌被释放后不久,得到了兵学奠基人姜太公的辅佐。

姜太公

在姜太公的谋划下,西伯昌开始了迅速的扩张,一面兴兵讨伐西北的犬戎和密须,以消除后方的隐患。一面积极向东方和南方发展,东方以武力兼并为主,如进攻崇(今陕西鄠邑区),今山西黎城县),邗(今河南沁阳市)等重要地点。南方以怀柔政策为主,如迎聘熊(楚国的先祖)于荆蛮而师事之,使南方的荆蛮巴蜀归心。西伯昌在逝世前没有以武力对殷商王朝实施进攻。但周国的势力此时已经非常强大了,除陕西中部南部、甘肃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外,已经发展到了江汉荆楚巴蜀之地。西伯昌征伐崇国后,从岐山迁到了新都丰邑(今陕西长安区)。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可见其声势之浩大。自此周族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了一个可以推翻殷商的大诸侯。

西伯昌武力扩张

周族的兴起得益于历任首领的励精图治和正确领导。除此之外也益于关中优越的地理形势,关中地理形势的优越,历代军事政治家都有所理论。周朝之后的秦、汉、唐也是据关中而得天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在农业上,关中平原泾河渭河及若干支流横贯各地,便于灌溉和交通运输,物产丰富,号称“八百里秦川”。军事上,东方有崤山和函谷关之险,自潼关至新安三百多里。南面有秦岭山脉,其中的太白、终南、商山、大华等高山绵恒,于关中南方形成屏障。北面也有断断续续的丘陵地,蔽于关中平原之北,正是所谓的“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关中平原又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个阶梯,对东部的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势。只要控制好关中几个重要的出入通道,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周族早期发展除了常与西北狄戎斗争外,东方一直没有遭受殷商的严重压迫,就是得益于地理环境的优越。

关中地理形势

感谢大家的阅读,创作不易请各位大佬点个赞,点个关注。谢谢大家了,有任何观点想发表的请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