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景之趣

 Daweb_YN 2021-07-10
贝多芬在今天的世界里,算是个神话。他的名字知晓率几乎无人能及,甚至已成为老幼妇孺眼中“音乐”的代名词。

不过,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如果想通过文字读懂、读透贝多芬,实在是不可能的事。再高明的作家,再准确生动、深刻精练的文字,面对这位音乐家的平生,也仅仅能作为注解和辅助。


所以,面对贝多芬诸多伟大作品,需要找到“我的位置”并启动导航,否则,抽象的音乐最容易让人迷路,而被称为钢琴音乐《新约全书》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就是一条很好的线索。

关于这套奏鸣曲,人们常常用其标题来概括——虽然其中的多数标题均不是出自作曲家之手——于是能想到的也只有“月光”、“热情”、“悲怆”、“离别”、“田园”,等等。这种管中窥豹的做法,让人们忽略了很多更精彩风景。


而事实是,在了解贝多芬的路上,过程更胜于结果。碎片式的欣赏,只会把奏鸣曲分割成一幅幅孤立的图画。虽然犹有美感,但其中隐形的联系已经中断。因为32 首奏鸣曲迥异的作曲风格,其实正好折射了作曲家的人生变化。

整套作品从贝多芬的青年时代(18 世纪 90 年代),一直延伸到他的晚年(19 世纪 20 年代)。这期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803 年之前的早期阶段,1803 年至 1815 年的中期,以及 1815 年之后的晚期。


贝多芬早年的作曲风格,受到维也纳乐派影响,乐曲中还可以找到海顿、克莱门蒂等古典义作曲家的影子。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规整的奏鸣曲结构和古典交响曲似的音响,“新”是年轻的贝多芬在早期创作中始终追求的关键字。在与出版商、朋友、兄弟的来往信札中,他曾反复隐晦提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社会的风云变迁,作用在艺术家身上,则是在他们体内埋下拓展新音乐世界的种子。关于这一点,贝多芬的第八奏鸣曲(作品 13 号)表现得最为突出。

除了《普罗米修斯》、《埃特蒙德》、《克里奥兰》等与文学有关的作品外,贝多芬第一次在自己钢琴奏鸣曲前,采用了标题式标记“Pathetique”(悲怆);此外,在这首奏鸣曲之前,贝多芬加入了很长一段“庄板”作为引子。


后来的作品证明,这一创新并不是偶然之举。随后的第二十四奏鸣曲(作品第 78 号)和第二十六奏鸣曲(作品第 81 号)以及最后的第三十二奏鸣曲(作品第 111 号)中,这一做法也都被延续下来。

1802 年以后,贝多芬自知耳疾成为无法逆转的事实,经历了复杂痛苦的思想过程。而《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更像是贝多芬与自己定下的盟约,他遗世独立的个性渐渐上升,成为中后期作品的核心人格。


贝多芬最后十首奏鸣曲,创作于 1815 年以后。这十部作品的总体基调,发生了深刻变化,暗合了作曲家与艾尔德迪伯爵夫人书信中的话,“最优秀的人物通过苦难获得欢乐”,这也是贝多芬晚年获得心灵片刻宁静的重要前提。

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个人最关注的,也是最具有游戏趣味的。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隐含了浪漫主义、后浪漫主义、印象派及现代音乐密码,一旦有所发现,会让人有欣喜若狂之感。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怀疑贝多芬能穿越时空,否则他又是如何透支未来几代作曲家创作灵感的呢?仅仅在著名的第二十九奏鸣曲(作品第 106 号)中,就隐藏了肖邦、斯克里亚宾、舒曼、李斯特的灵感。

而在二十二奏鸣曲(作品第 54 号)中,第二乐章不同寻常的生硬音响效果,更蕴含了普罗柯菲耶夫式的幽默。关于这些,不能再多言,更多的密码期待爱乐者们自己解读。

由此,你便知道,贝多芬的 32 首奏鸣曲不可只下一遍工夫,它会是你常听常新,每次聆听必有收获的忠实伙伴。

正因如此,我想将全套贝多芬奏鸣曲作为“必修课”的理由,应当是相当充分了。相信通过反复聆听,每个人听后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全集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本文插图来自艺术家 William Blair Bruce
美在高处
美在高处
黑暗有理,月光怒放
2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